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36例腮腺伴淋巴样间质未分化癌(UCLS)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和研究,探讨UCLS临床特点及组织发生。方法收集病理诊断明确为UCLS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所有病例进行免疫组化研究(Envison二步法),第一抗体为广谱角蛋白(CKpan)、高分子角蛋白(CKHMW)、低分子角蛋白(CK8)、波形蛋白(Vim)、S-100蛋白、平滑肌肌蛋白(SMA)。结果36例UCLS中男女之比为1∶2,发病年龄17~74岁,左侧26例,右侧10例,CKpan阳性率100%,CKHMW阳性率66.67%,CK8阳性率38.89%,Vim阳性率11.11%,S-100阳性率16.67%,SMA所有病例阳性。结论UCLS发病率女性多于男性,常单侧发病,分布年龄广,肿瘤细胞发生于排泄管储备细胞,部分病例肿瘤细胞有鳞状分化,Vim部分病例阳性说明肿瘤细胞分化差,S-100部分病例阳性可能为非特异性染色。  相似文献   
2.
口轮匝肌复位在单侧完全性唇裂修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唇裂为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手术整复是惟一的治疗手段。学者们在为如何使唇裂整复达到尽善尽美而不断地改进手术方法。近10多年来,唇口轮匝肌解剖复位的功能性唇裂整复达到了最大限度的生理功能恢复,极大地改进了术后的美学效果。贵阳市口腔医院2001年10月~2002年12月对收治的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全部采用Millard法配合口轮匝肌解剖复位的方法进行手术整复,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对我院2003年至今收治的黄磷引起的化学性骨髓炎10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均为男性,年龄31~45(平均36)岁.发生部位:9例发生在下颌骨,磨牙区;1例发生在上颌骨,前牙区.6例患者均有黄磷接触史,时间11个月~7 a.  相似文献   
4.
背景:前期动物实验证实,骨诱导活性材料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很强的成骨能力,用于临床修复腭裂骨缺损是否也县有同样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目的:植入成品骨诱导活性材料修复腭裂硬组织缺损,以植入后3个月CT扫描三维重建硬聘组织评估其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前瞻性临床实验,于2007-01/2008-04在贵阳市口腔医院完成.材料:成骨诱导活性材料(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牛松质骨植骨体)由天津中津生物发展有限公司提供,为白色块状,大小1.0 cm×1.0 cm×0.3 cm,质量0.5g.方法:随机选取20例年龄在2~12岁的先天性正中Ⅱ度腭裂患者,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植骨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单纯两瓣法修复腭部软组织缺损:植骨组采用两瓣法修复腭部软组织缺损的同时,植入骨诱导活性材料修复硬腭骨组织缺损.主要观察指标:对比观察软组织愈合情况;术后3个月CT检查并三维重建硬腭组织,对比观察裂隙两边成骨组织情况.结果:术后7 d对照组和植骨组患者腭部软组织均达到良好的一期愈合,无排异反应;术后3个月CT扫描及三维重建显示:植骨组骨诱导活性材料完全骨化并与周围骨组织融合,新生骨组织与原有骨组织无明显差异,硬腭连续性得到恢复.对照组腭部软组织封闭良好,硬腭骨组织连续性较术前没有明显改变,裂隙仍然存在,但可以看到裂隙在一定程度上变窄.结论:骨诱导活性材料组织相容性好,成骨作用明显.应用骨诱导活性材料修复腭裂骨缺损,能育效弥补腭裂的硬腭骨性缺损,更好地恢复硬腭的完整性,为聘部肌肉等软组织正常解刮结构的恢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骨诱导活性材料修复腭裂骨缺损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骨诱导活性材料(osteoinduction active material,OAM)修复腭裂骨缺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在16只贵州小型猪人工制造硬腭骨缺损,稳定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植入OAM,对照组植入单纯牛松质骨。术后1周,用3种荧光标记物依次连续给药标记,通过X线、组织学、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成骨情况。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有较多的新骨生成。结论:OAM组织相容性良好,成骨明显,能够较好地修复腭裂硬组织缺损,在腭裂植骨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种转移健侧粘膜肌瓣加深前庭沟减少皮肤切口的术式在单侧唇裂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利用裂隙健侧粘膜肌瓣加深前颌部前庭沟,达到延长健侧唇高恢复唇珠外形的目的,解剖复位口轮匝肌,矫正鼻唇畸形,减少皮肤切口及瘢痕。结果:采用该术式修复单侧唇裂44例,经1~2年随诊,患者唇部皮肤瘢痕不明显,唇弓唇珠外形满意,鼻小柱偏斜鼻翼外侧脚移位得到矫正,前颌部前庭沟深度增加。结论:该手术设计在单侧唇裂修复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成釉细胞瘤中Cyclin D1和CDK4的表达,探讨其在成釉细胞瘤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选取52例成釉细胞瘤,其中良性35例,恶性17例,另取10例正常口腔黏膜作对照研究。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52例成釉细胞瘤和10例对照的正常口腔黏膜Cyclin D1蛋白及其mRNA和CDK4蛋白的表达。结果 良性和恶性成釉细胞中Cyclin D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的口腔黏膜(p<0/01)。CDK4的表达在良性、恶性和对照的口腔黏膜各组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复发组CDK4的阳性细胞率(76.26±20.36)显著高于未复发组(65.45±17.41)(p<0.01)。在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瘤体大小等方面Cyclin D1和CDK4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yclin D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 Cyclin D1和CDK4参与成釉细胞瘤的发生和发展,CDK4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p16及细胞核增殖抗原在良恶性成釉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 p16和细胞核增殖抗原 (PCNA)表达与良恶性成釉细胞瘤发生发展及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方法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 17例恶性和 35例良性成釉细胞瘤p16和PCNA的表达 ,并以 10例正常口腔粘膜作对照研究。结果 :p16蛋白在正常口腔粘膜、良性及恶性成釉细胞瘤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PC NA在恶性成釉细胞瘤的增殖指数 (18.99± 5 .99)显著高于良性成釉细胞瘤 (6 .5 9± 2 .97) (P <0 .0 1)。复发和未复发组p16或PCNA表达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p16和PCNA的表达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P <0 .0 1)。结论 :P16在成釉细胞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p16和PCNA对鉴别良恶性成釉细胞及判断预后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熊贵发  鲍海  佘小明 《贵州医药》2005,29(4):327-329
先天性单侧唇裂目前广为运用的修复术式是Millard法与Tennsion法[2]。Millard法因切除组织少,鼻底封闭好能较好的纠正鼻小柱偏斜,术后瘢痕与人中嵴相似,唇弓形态好等特点被推广并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充实和完善[3]。作者在2000~2001年微笑列车活动中收治唇裂患者时,发现单侧Ⅲ°唇裂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唇高恢复不够或患侧鼻孔过小等缺点,总结经验后,对100例单侧Ⅲ°唇裂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病例均来自2000年后微笑列车活动中手术病人,从中随机抽样单侧Ⅲ°唇裂100例,男64例,女36例,年龄3个月至59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骨诱导活性材料(OAM)修复牙槽突裂骨缺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将27例年龄9~20岁的单侧牙槽突裂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2例)采用OAM进行牙槽突裂修复,对照组(15例)采用自体髂骨质松质进行牙槽突裂移植修复。术后6个月,采用CT扫描及三维重建方法观察牙槽突裂重建情况,比较2种材料修复牙槽突裂骨缺损的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2组患者各有2例植骨失败,其余患者牙槽突连续性均得到恢复,未萌尖牙向植骨区移动并萌出。2组患者植骨成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OAM修复牙槽突裂有明显的成骨作用且不阻碍尖牙的正常萌出,其成骨效果与自体髂骨骨松质修复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