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嗜酸性胃肠炎的CT影像及临床特点,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嗜酸性胃肠炎患者的CT影像表现及其临床资料。结果嗜酸性胃肠炎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多样性;CT影像主要表现为以胃和小肠为主的弥漫性管壁水肿和增厚,CT影像显示病变部位和程度与临床疼痛部位和症状基本一致;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患者对激素治疗敏感。结论 CT检查可快速显示嗜酸性胃肠炎的病变范围和程度,这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及其二维重建(MPR)功能在骨骼肌自发性血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5例手术和病理证实为骨骼肌内自发性血肿患者,术前先行轴位扫描,后利用二维重建的后处理功能显示痈灶。结果 轴位像见自发性血肿病灶是存在于骨骼肌内的多发囊性病灶,是诊断的基础;MPR像在显示病灶舶整体形态和与肌肉之间的空间关系上具宥优势。结论 在骨骼肌自发性血肿中,螺旋CT及其后处理功能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直接数字X线摄影(direct digitized radiography, DR)和影像存挡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PACS)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分析应用DR和PACS设备前、后患者检查总计等待时间,以胸部为例的病灶检出率,图像检索时间,节约胶片率,并进行对照.结果应用DR机和PACS系统后,患者检查总计等待时间平均缩短了60%;胸部病灶检出率提高了25%;图像检索时间效率提高98%;节约胶片约95% .增加了病人的满意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论 DR机和PACS系统的利用改变了传统X线投照和诊断模式,有助于提高医生工作效率,提高诊断正确率,减少患者候诊时间,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SCT血管造影及其后处理技术在叶内型肺隔离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叶内型肺隔离症患者的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对异常供血血管进行后处理重建,并与手术资料结果对比。结果 4例位于右下叶后基底段,另外9例病灶位于左下肺,其中7例位于左下叶后基底段;1例表现为含气的单房囊状影,8例表现为含气或和含液的多房囊状影,囊壁薄,增强后未见强化,4例表现为类圆形肿块,增强后有中等强化;血管重建均可显示病灶内供血的异常血管(其中3例来自腹主动脉上段,另外10例来自胸主动脉下段),并能清楚显示其起源、分支及行程,血管显示情况与手术一致。结论MSCT血管成像及其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病灶内异常的供血动脉,对叶内型肺隔离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取代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5.
肝吸虫病的CT表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肝吸虫病导致肝胆管病变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 8例肝吸虫病患者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CT主要表现为肝边缘部小胆管小囊状、细枝状扩张 ( 65例 ) ;近肝门侧胆管树枝状扩张 ( 4 1例 ) ;肝实质结节或小斑片低密度灶 ( 6例 ) ;胆囊内条片状软组织影 ( 1例 )。结论 :肝边缘部细枝状、小囊状扩张为肝吸虫病CT表现特征 ;肝内结节、斑片低密度灶可能与炎性肉芽肿及胆管周围炎有关。肝吸虫病具有特征性CT表现 ,CT是肝吸虫病早期诊断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纵隔原发性内胚窦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原发性内胚窦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对9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全部患者均为前纵隔单发实性肿块,最大直径为7.5~17.7 cm,CT显示肿瘤均为类圆形,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强化,中央见坏死无强化区,4例动脉期可见自周边向中心的不规则条状及网状血管影,5例周边部呈不规则厚壁环状明显强化;7例侵犯邻近胸膜,2例侵犯前胸壁;4例合并中量胸腔积液,1例合并心包积液;2例见肺内转移,1例肺门淋巴结转移。结论 纵隔原发性内胚窦瘤具有相对特征性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伤椎高度的变化的MSCT与临床疗效的评价。方法经MSCT检查确认25例患者的病变椎体,术前在CT图像上模拟穿刺路径及选择PVP穿刺方式,术后一周内及术后半年进行伤椎复查,对影像数据与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从MSCT及临床角度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患者单侧椎弓穿刺成功率92%,术后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术前、术后椎体压缩率、cobb’s角及视觉评分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而半年后随访椎体压缩率、cobb’s角及视觉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MSCT能为PVP中穿刺针的选择及穿刺路径提供准确的解剖学数据,能协助临床改善PVP效果,并能在术后随访提供重要的临床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及工作站在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颈椎病患者59例,分析64排螺旋CT及工作站后处理重建功能在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病灶形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颈椎病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统计分析表明,患者中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及混合型患者分别占总病例的59.4%、25.4%、8.4%和6.8%。患者病灶形态与临床表现相一致。结论:颈椎骨质增生是颈椎病的基础原因,64排螺旋CT及工作站后处理功能可明确显示病因,提高颈椎病的诊断正确率,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及工作站重建功能在颅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颅脑外伤住院患者77例,全部患者行常规64排螺旋CT扫描,根据外伤的部位选用相应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结果颅骨骨折频发部位依次为:鼻骨19例,颧骨16例,上、下颌骨15例,眼眶骨和颞骨鳞部各13例,额骨11例,颞骨乳突部8例,顶骨7例,枕骨6例,颅底骨折6例。其中28例患者合并多发颅骨骨折。VR重建像对显示骨折整体形态较好,可清楚显示骨折线与硬脑膜中动脉和静脉窦的关系;SurfaceMIP重建像对显示骨折线的延伸范围和对分离性骨缝骨折效果较好,尤其对微细骨折显示良好;约20%骨折患者引发了颅内延时出血;合理联合应用多种重建软件可提高对颅骨骨折诊断准确率。结论颅骨骨折有频发部位,合理利用64排螺旋CT及工作站后处理功能,可提高对颅骨骨折诊断正确率,通过显示骨折线的走行及与颅内重要结构的解剖关系,可为临床医师设计皮瓣、骨瓣,选择手术时机,选择手术部位及评估手术风险和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炎症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特征及其病理学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支气管镜活检、经皮穿刺活检、开胸肺活检等病理证实的炎症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评价其在C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15例炎症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在CT上表现为实变影伴有磨玻璃影、磨玻璃背景上多发结节、蜂窝征、病理性支气管充气征、病理性血管造影征等多种混合征象,肺容积未见缩小;抗感染治疗病灶反而增大;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无或少量胸腔积液,无远处转移。结论肺炎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过程有较一致的相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