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卵泡黄素化不破裂综合征(Luteinized Unruptured Follicle Syndrome,LUFs)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早期预测其发生的可能性。方法:选取监测卵泡周期发生LUFs患者48例和同期排卵正常的对照组40例比较分析其围排卵期血FSH、LH值,分析LUFs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促排卵治疗、慢性盆腔炎等是发生LUFs的高危因素,LUFs患者围排卵期血FSH、LH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患者是否存在LUFs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围排卵期血FSH、LH值预测LUFs发生的风险,以便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2.
不同促排卵方案对子宫内膜血流、厚度、类型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促排卵中子宫内膜血流、厚度、类型与妊娠的相关性。方法对119例4组[克罗米芬(CC)、克罗米芬+补佳乐组(CC+PGV)、克罗米芬+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组(CC+HMG)、来曲唑(LE)]PCOS不孕患者进行145个周期促排卵对照研究,比较各组卵泡中、晚期子宫内膜血流参数值PI(搏动指数)、RI(阻力指数)、S/D(收缩期与舒张期速度比值),内膜厚度,类型,妊娠率。结果 (1)CC+HMG及LE组卵泡中、晚期:子宫内膜血流值小于CC及CC+PGV组(P<0.05);子宫内膜厚度大于CC、CC+PGV组(P<0.05),两者间均有统计学差异。(2)CC+PGV组卵泡中期子宫内膜血流值小于CC组(P<0.05);两组间子宫内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3)各组间子宫内膜类型无统计学差异,CC+HMG组妊娠率较其它三组高(32.3%,P<0.05)。(4)妊娠者卵泡晚期子宫内膜血流值小于非妊娠者(P<0.05);内膜类型A型率(70%)大于非妊娠者(22%)(P<0.05),两者间内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CC+HMG和LE治疗PCOS不孕者子宫内膜血流灌注、子宫内膜厚度优于CC及CC+PGV,CC+HMG有显著的妊娠率,加用PGV后可改善CC对子宫内膜血流灌注的影响。子宫内膜血流参数值PI、RI、S/D,厚度和类型与妊娠率相关,是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较好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4.
来曲唑与克罗米酚对PCOS患者促排卵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来曲唑(LE)和克罗米酚(CC)对PCOS患者促排卵疗效,探讨LE治疗PCOS的临床效果。方法:经达英-35和二甲双胍治疗后的PCOS患者56例拟行促排卵治疗,分为LE组30例和CC组26例,分别于月经第5日开始口服LE和CC。阴道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当卵泡直径≥18mm时,皮下注射重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诱发排卵。于HCG日取肘静脉血测定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睾酮(T),并观察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动脉血流情况、排卵率、LUF发生率及妊娠率等。结果:LE组的周期排卵率、妊娠率及LUF发生率与C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组HCG日血清E2水平显著低于CC组(P0.05),但子宫内膜厚度较CC组厚(P0.05),且HCG日优势卵泡数、子宫动脉血流情况及单卵泡排卵率均优于CC组(P0.05)。结论:在PCOS促排卵治疗中,LE促单卵泡排卵率高,子宫内膜容受性好,可降低多胎及OHSS的发生率并带来良好的妊娠率,更适合应用于PCOS患者的促排卵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孕早期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URSA)患者外周血、蜕膜组织CTLA-4及相关免疫分子的表达及其在母胎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方法:采集10例正常育龄妇女(正常非孕组)黄体期、12例正常育龄妇女早孕期(正常妊娠组)和23例孕早期不明原因反复流产患者(URSA组)流产时的外周血,同时留取正常育龄妇女及反复流产患者早孕期行人工流产时蜕膜组织,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分析,比较CTLA-4、CD4+CD25+、CD80、CD86的表达水平。结果:CTLA-4在3组外周血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妊娠组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25+的表达显著高于URSA组与正常非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RSA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80、CD86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及正常非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妊娠组蜕膜组织CTLA-4、CD4+CD25+的表达显著高于UR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RSA组蜕膜组织CD80、CD86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P<0.05)。结论:蜕膜组织淋巴细胞CTLA-4、CD4+CD25+、CD80、CD86的表达情况在母胎界面免疫耐受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25+、CD80、CD86的表达水平与孕早期反复流产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相关性及其对促排卵影响。方法:测定93例PCOS患者血清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雄激素(T)、胰岛素抵抗(IR)、体重指数(BMI),分析比较高LH、高雄、胰岛素抵抗及肥胖发生率。据相应数值分组:对照组(LH/FSH值正常)、≥1:1组、≥2:1组;高雄组、非高雄组;IR值分胰岛素抵抗组、非胰岛素抵抗组;肥胖组、非肥胖组。比较分析各组临床指标,分析促排卵前各项指标恢复情况对促排卵影响。结果:≥2:1组雄激素水平显著升高(P<0.01),BMI值显著下降(P<0.01);高雄组IR值显著升高(P<0.01);胰岛素抵抗组雄激素水平与体重指数显著升高(P<0.01);肥胖组IR值显著升高(P<0.05)。PCOS患者LH值、LH/FSH值、T值恢复正常;肥胖组BMI恢复正常或体重下降5%~10%;非肥胖组IR值恢复正常对促排卵疗效显著。结论:PCOS患者血清高雄激素水平与LH/FSH值升高(≥2:1)密切相关;胰岛素抵抗与高雄及肥胖互为因果关系;临床指标恢复情况影响促排卵疗效。  相似文献   
7.
解脲支原体在不孕不育及不良妊娠结局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普遍存在于人体的泌尿生殖系统,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并可独立存在的人工培养繁殖的最小微生物。解脲支原体感染不仅会造成广泛的生殖道感染,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近年国内外各项研究均表明,解脲支原体感染不仅仅是单纯的生殖道感染,不仅导致不孕不育,亦可造成不良的妊娠结局,该文对解脲支原体在不孕不育及不良妊娠结局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例1女,38岁,孕2产1,孕15^+周产前筛查结果提示21三体高风险(1/64)。18三体高风险(1/10),胎儿超声未见异常。孕18周在超声引导下抽取羊水进行染色体培养,常规制片及G显带,计数20个分裂相,分析5个核型,胎儿核型为46,XN,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卵巢功能调控相关蛋白在不同发育阶段卵泡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卵泡发育及卵巢功能调控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选取包含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成熟卵泡、闭锁卵泡及白体的育龄期女性卵巢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乙二醛酶I (Glyoxalase I)、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热休克蛋白27(HSP27)和血清淀粉样蛋白P (SAP)在不同阶段卵泡中的表达情况,并比较卵泡中其表达强度。结果:Glyoxalas I和UCH-L1在次级卵泡、成熟卵泡的颗粒细胞及卵泡膜细胞中呈强表达,表达强度高于其在原始卵泡及初级卵泡胞质中的表达;HSP27在原始卵泡及初级卵泡细胞质中呈强表达,表达强度高于其在在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颗粒细胞及卵泡膜细胞中的表达;Glyoxalase I和HSP27在闭锁卵泡中呈强表达,表达强度高于其在生长卵泡中的表达;SAP在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均表达,表达强度无明显差异;4种蛋白在白体中均不表达。结论:UCH-L1强表达和HSP27弱表达与卵泡成熟发育有关;Glyoxalase I强表达及HSP27强表达与卵泡闭锁及卵巢功能衰退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对不孕症、自然流产及胎停育的影响及对其治疗的新方法。方法:采用培养法对447例妇女宫颈分泌物进行检查,外用复方沙棘籽油栓、乳酸菌阴道胶囊、口服阿奇霉素治疗1周后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及探讨。结果:不孕症组、自然流产组及胎停育组患者的解脲支原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人工流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人工流产组妇女解脲支原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孕症组、自然流产组、胎停育组患者的解脲支原体阳性率之间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上述方法治疗后累积转阴率高达91.15%。结论: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不仅引起不孕,而且还可导致不良的妊娠结局。该治疗方法转阴率高,且治疗过程中应用抗生素量少,很大程度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