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结核病诊断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TB作出及时准确的早期诊断对控制TB疫情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在改善原有诊断技术的基础上也引入了多种新的TB诊断技术。新型培养技术大大缩短了细菌学检查和结核菌药敏试验的时间;分子扩增技术的应用(比如PCR)使得当日诊断成为现实;血清学方法的改善以及噬菌体测定等新技术的引入给TB临床诊断带来了希望。本文对TB的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及最新技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对单眼形觉剥夺幼年豚鼠的屈光发育的影响,并分析阿托品抑制近视的可能作用位点和机制。方法实验研究。将80只3周龄体质量在100 g左右的豚鼠随机分至5组:单眼形觉剥夺4周组(8只)、形觉剥夺加点药同时进行4周组(每个浓度各8只)、形觉剥夺2周后再加点药2周组(每个浓度各8只)、单纯点药4周组(每个浓度各6只)、空白对照组(6只)。阿托品粉剂溶于单蒸水配制成3个浓度的阿托品滴眼液:0.2%、1.0%、3.0%。每天早上8∶30-9∶00间点药。在实验前、实验2 周、实验4 周时测量各组豚鼠屈光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等相关生物学参数。实验4周结束后取豚鼠眼视网膜做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法标记豚鼠视网膜上表达胰高血糖素的细胞。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的双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单纯形觉剥夺组,实验2周后实验眼屈光度较自身对照眼往近视方向发展,同时伴有玻璃体腔加深、眼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9、7.89、3.73,P<0.05);4周后,差异更显著。形觉剥夺加点药同时进行的3个浓度组,实验2周后实验眼与自身对照眼的各屈光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2眼差值与单纯剥夺组比较,屈光度、玻璃体腔深度、眼轴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6.335、6.479、6.910,P<0.05);4周后,3个浓度组实验眼屈光度与自身对照眼比较均开始往近视方向发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7.54、-2.78,P<0.05),同时玻璃体腔加深,眼轴延长,而2眼差值与单纯剥夺组比较,各屈光参数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F=16.962、5.193、6.882,P<0.05);但3个浓度组的组间两两比较显示,各参数实验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形觉剥夺2周后再加点药2周组,实验4周后各浓度组2眼差值与单纯剥夺4周组比较,各屈光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豚鼠视网膜上均未标记出胰高血糖素表达阳性的细胞。结论在3%的浓度范围内,阿托品滴眼液能通过抑制玻璃体腔加深、眼轴延长从而部分抑制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发生,且作用效果没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但在近视形成后运用阿托品,并不能抑制近视的进展。胰高血糖素能途径没有参与阿托品对豚鼠近视发生发展的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小鼠是常用作研究人类视网膜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措施的动物模型,视觉电生理检查已经成为检测小鼠视网膜功能的常规客观检查手段之一。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小鼠角膜接触镜电极,并检测其在视网膜电图检查过程中的有效性和重复性。 方法:首先测量不同年龄的C57BL6/J小鼠(共24只)的角膜曲率半径和角膜直径;根据所测量得到的小鼠角膜生物参数制备针对不同年龄段小鼠角膜接触镜;由数控系统车床加工获取角膜接触镜;将电极与角膜接触镜相黏附;另选取12只6周龄C57BL6/J小鼠平均分配到2组分别使用传统环状电极和角膜接触镜电极进行视网膜电图检测,分别记录暗适应和明适应视网膜电图的b波振幅,间隔1周测量1次,共3次;2周裂隙灯显微镜小鼠角膜形态。 结果与结论:小鼠角膜直径在不同年龄的小鼠中具有较大差异,在2.23-3.41 mm;设计小鼠角膜接触镜的曲率为2.00 mm,直径为3.5 mm;小鼠角膜接触镜电极在测量暗适应和明适应b波振幅平均值为传统环状电极的82.7%和80.3%,而反复多次检测时,角膜接触电极稳定性高于传统环状电极;使用角膜接触镜电极检测小鼠角膜新生血管翳明显少于环形电极。表明小鼠角膜接触镜电极可以有效的应用于视觉电生理的检测,虽其测量b波振幅较传统环状电极低,但其在多次测量的稳定性较高,并且在电生理检测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小鼠角膜损伤。  相似文献   
4.
5.
背景:小鼠是常用作研究人类视网膜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措施的动物模型,视觉电生理检查已经成为检测小鼠视网膜功能的常规客观检查手段之一。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小鼠角膜接触镜电极,并检测其在视网膜电图检查过程中的有效性和重复性。方法:首先测量不同年龄的C57BL6/J小鼠(共24只)的角膜曲率半径和角膜直径;根据所测量得到的小鼠角膜生物参数制备针对不同年龄段小鼠角膜接触镜;由数控系统车床加工获取角膜接触镜;将电极与角膜接触镜相黏附;另选取12只6周龄C57BL6/J小鼠平均分配到2组分别使用传统环状电极和角膜接触镜电极进行视网膜电图检测,分别记录暗适应和明适应视网膜电图的b波振幅,间隔1周测量1次,共3次;2周裂隙灯显微镜小鼠角膜形态。结果与结论:小鼠角膜直径在不同年龄的小鼠中具有较大差异,在2.23-3.41mm;设计小鼠角膜接触镜的曲率为2.00mm,直径为3.5mm;小鼠角膜接触镜电极在测量暗适应和明适应b波振幅平均值为传统环状电极的82.7%和80.3%,而反复多次检测时,角膜接触电极稳定性高于传统环状电极;使用角膜接触镜电极检测小鼠角膜新生血管翳明显少于环形电极。表明小鼠角膜接触镜电极可以有效的应用于视觉电生理的检测,虽其测量b波振幅较传统环状电极低,但其在多次测量的稳定性较高,并且在电生理检测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小鼠角膜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豚鼠球旁注射RXRα激动剂或抑制剂,研究RXRα在正常及形觉剥夺豚鼠屈光状态及眼球生长方面的调控作用,从而明确RXRα在屈光发育和近视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将245只正常3周龄体质量在100 g左右的三色豚鼠245只,采用直接抽样法分为正常组和形觉剥夺(FDM)组,2组又各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组和给药组.溶剂组和给药组豚鼠每天右眼球旁分别注射DMSO或RXRα激动剂Fluorobexarotene或RXRα抑制剂HX531,连续注射4周,对侧眼不做处理.实验前和实验后2、4周分别检测屈光度和眼轴参数.正常组在实验结束后免疫荧光检测巩膜RXRα含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球旁注射Fluorobexarotene 4周后,豚鼠巩膜RXRα表达增加;球旁注射HX531 4周后,巩膜RXRα表达减少.不论注射RXRα激动剂或是抑制剂,正常组及形觉剥夺组豚鼠屈光状态和眼轴参数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球旁注射RXRα激动剂Fluorobexarotene或抑制剂HX531对正常及形觉剥夺豚鼠屈光发育及眼球生长无明显影响,提示单独RXRα对正常以及FDM豚鼠的屈光发育和眼球生长可能没有直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57BL/6小鼠形觉剥夺性近视与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变化,揭示小鼠实验性近视形成的敏感期,以及形觉剥夺对小鼠屈光发育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23日龄C57BL/6小鼠74只,随机分为3组,单眼形觉剥夺组:剥夺2周(n=12)、3周(n=20)和4周(n=18),对侧眼作为自身对照;形觉剥夺恢复组(n=10):单眼形觉剥夺4周,分别恢复4 d和7 d;正常对照组(n=14).实验前后分别用红外偏心摄影验光仪测量小鼠眼球的屈光状态,修正过的人眼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曲率半径,相干光断层扫描仪测量眼球生物学参数,包括眼前节、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深度和眼轴长度等.对组内实验眼和对侧眼的屈光力、角膜曲率半径、眼球参数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形觉剥夺2周,实验眼相比对侧眼向近视方向漂移(-0.85±1.65)D,眼球各生物学参数未见明显改变;形觉剥夺3周,实验眼相比对照眼向近视方向漂移(-4.27±1.60)D(t=-1.72,P=0.095);形觉剥夺4周组,实验眼相比对侧眼向近视方向漂移(-5.27±1.28)D(t=-2.64,P<0.05)并伴玻璃体腔深度延长(27±13)μm和眼轴长度增加(28±12)μm;上除眼罩7 d,实验性近视完全恢复.结论 小鼠单眼形觉剥夺4周可诱导出相对近视,但诱导时间较其他近视动物模型长;去除眼罩7 d,实验性近视完全恢复;利用相干光断层扫描仪测最小鼠眼球生物学参数可以较好反映屈光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