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RE)是因子宫、附件、膀胱或直肠的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引起的肠道损伤,可分别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心理痛苦情况, 探讨其相关的影响因素, 为制定食管癌围手术期精准化的心理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赤峰市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确诊的食管癌且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 对患者人口学资料、疾病资料使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心理痛苦筛查管理工具(DMSM)对其进行横断面研究。结果 106例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的心理痛苦温度计(DT)评分为(4.5±0.8)分, DT评分 < 4分40例(37.7%), DT评分≥ 4分66例(62.3%)。单因素分析显示, 一般资料调查表中, 文化程度、住院费用、吸烟史、手术方式是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心理痛苦的影响因素(χ2=7.87、9.56、12.65、7.03, 均P < 0.05);心理痛苦相关问题列表(PL)中, 疲乏、抑郁、疼痛、睡眠、呼吸、进食、照顾孩子是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心理痛苦的影响因素(χ2=48.18、64.19、42.17、27.14、36.13、35.01、8.01, 均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 一般资料调查表中, 文化程度、住院费用、吸烟史、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良性肛门病相关的重度贫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12例良性肛门病相关的重度贫血患者中,7例行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2例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内痔铜离子电化学治疗术;1例肛裂行部分肛门内括约肌切断术+裂口清创缝合术,术后予抗感染、换药等治疗;1例Abernethy畸形Ⅰ型行乙状结肠上段造口术+内痔铜离子电化学治疗术,便血停止,转血管外科进一步治疗;1例急诊行痔区缝扎止血术,局部确切止血后仍有便血并出现呕血,生命体征不稳,考虑上消化道出血,立即行介入诊断、治疗。结果 12例患者中,1例死亡;生存11例,术后随访3~80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再次出血。结论痔、肛裂是良性肛门病相关重度贫血的主要原因,具有不同于一般痔、肛裂的临床特点。但当临床特点不具备或不典型时,务必首先排除有无其他合并出血的因素,明确诊断后通过手术彻底止血。  相似文献   
4.
彭加祺  洪智攀  陈鹏  彭海 《系统医学》2023,(10):121-124
目的 探究对进展期胃癌患者实施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的效果,分析其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筛选2021年1月—2023年1月赤峰市医院收治的6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保持组间均衡性,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传统手术(30例),研究组实施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30例)。统计临床指标,分别在手术前后检测血清标志物水平,记录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结果 两组淋巴结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 d、7 d血清标志物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6,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相较于传统术式其对患者损伤更小,可降低免疫抑制,有助于术后恢复,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凉血愈肠汤对急性放射性肠炎的治疗及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凉血愈肠汤对常规剂量及高剂量放射所致大鼠放射性肠炎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随机将114只♂SD大鼠分为3组,A组即正常对照组(n=18)、B组即常规剂量照射组(n=48)、C组即高剂量照射组(n=48),B组、C组以高能X线直线加速器分别给予10Gy、15Gy大鼠全腹腔照射.造模成功后,B、C实验组再随机分为2组,B1、C1组为照射后不给药组,给予蒸馏水灌胃,B2、C2组为照射后给药组,予喂凉血愈肠汤,从照射后第1天开始,各组连续灌胃7d.每日观察大鼠一般状况和排便情况.各组分别于照射后第2、4、7天取空肠、直肠上段组织及肠系膜淋巴结,光镜下观察肠壁各层形态学变化并计算单位面积空肠肠腺存活率,并采用Hovdenak评分系统对直肠量化评分以及测定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结果:照射后给药组一般状况及排便情况较不给药组好,5-7d对比明显;照射后给药组空肠、直肠黏膜基本完整,炎症较轻,而照射后不给药组出现黏膜坏死、脱落,腺体萎缩,炎症反应重等情况;给药组在第4、7天均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肠腺存活率(Fd=28.42,Ff=32.58,P<0.01);直肠Hovdenak评分中,C组分值高于B组高于A组,给药组在第4天分值低于不给药组(F=5.26,P<0.05;F=14.12,P<0.01);照射后各组均出现细菌移位,而给药组在第4天细菌移位率显著低于不给药组(F=6.48,P<0.05;F=12.24,P<0.01).结论:凉血愈肠汤对急性放射性肠炎疗效确切,其疗效与核幅射剂量及用药时间有相关性,其机制可能与加速急性放射性肠炎受损肠黏膜的修复,减少细菌移位以及维持肠道黏膜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不同照射剂量下大鼠放射性肠炎模型及比较其各自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A组(18只)、小剂量5GyB组(24只)、中剂量10 Gy C组(24只)及高剂量15 Gy D组(24只),直线加速器对大鼠腹部一次性照射,在照射后2、4、7d,观察大鼠的体质量变化、死亡率、回盲部细菌移位率,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形态学变化,检测空肠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及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ESA)法检测空肠黏膜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IL-1受体拮抗剂(IL-1ra)的蛋白含量.结果 放射后第2天,放射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差、进食少、腹泻、黏液血便等症状,与A组比较,B组各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放射性肠炎,且D组较C组改变更大(P<0.05);第4天放射组各症状均加重,且D组大鼠全部死亡,与A组比较,B、C、D组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存在放射性肠炎,且程度B组<C组<D组(P<0.05);第7天,C组仍存在各症状但较前缓解,与A组比较,B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模型在不同的时间段均有各自典型的特点,适合放射性肠炎治疗研究的模型需要;放射性肠炎发病机制与NO及细胞因子变化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