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1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3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在2007年3月21日国务院第171次常务会议通过,当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一个国家级的移植法规。这个《条例》是为了规范人体器官移植,保证医疗质量,保障人体健康,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制定的。它最主要的就是规范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定了人体器官不得买卖;二是器官捐献要自愿无偿;三是器官移植医生不得参与捐献者的死亡判定;四是各有关机构要对捐献者和受者的信息严格保密;其他还  相似文献   
2.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华骨髓库)始建于1992年3月,由于资金、技术和组织机构不到位,到2001年时入库总数据只有3万份血清学结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直到2001年中国红十字总会重新启动了中华骨髓库的建设,中华骨髓库的管理和建设才迎来了转机.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每年有100多万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产生,其中30万左右的患者不做器官移植手术就有可能性命不保了。跟您打个比喻,这些人如果失去救治,就相当于一个县的人口消失了,如果想到给他们的亲人、朋友和同事带来的悲伤和痛苦,这个群体的影响不能说小吧?所以,器官移植这个事业,就是为保护这些人的生命,维护家庭团圆和社会和谐应运而生的。出于人道情怀,我们健康人必须去关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大陆关于器官移植的第一部法规(不包括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因为这3个地区有关器官移植条例已经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就分别颁布实施了),是2003年8月深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人体器官捐献条例》,深圳首开先河,制定并颁布了我国首部器官移植专项地方法规。条例结合国情,借鉴和吸收了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对我国器官移植法治化建  相似文献   
5.
正其实回答您这个问题特别简单,只要跟您说一声,器官捐献不论是全捐还是部分捐,都是治病救人,都是可歌可泣的高尚行为,患者都一样感谢您,捐献部分器官当然可以了。您的问题这就算是回答完了,但我倒是想借这个题目,跟大家聊聊跟器官捐献有关的一些事儿,比如器官捐献到底都能捐献些什么器官、全捐是怎么回事,部分捐是怎么回事。兴许我说完了,您还会对全部捐献或者部分捐献有另外的认识了呢。器官捐献,是指自然人生前明确表达捐献意  相似文献   
6.
<正>面对全国数以万计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面对全国169家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把公民逝世后捐献的器官移植到哪位患者的身上,这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问题。那么,怎么样才能保证捐献来的宝贵器官公  相似文献   
7.
正1984年,正是我国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年。我国器官移植界内卯足劲头准备大干快上的临床专家们发现,临床器官紧缺是我国器官移植发展的瓶颈,多年练就的器官移植技术在没有器官来源的情况下,那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啊!怎么办?脚下千条路,总要走一条。令人遗憾的是,当时没有启动全民参与的公民逝世  相似文献   
8.
正在一般人的感觉中,捐献者把自己身上的器官拿出来,无偿地捐给患者,让这个人起死回生,那可是光明正大的事,还有什么"隐私"吗?其实,不管是捐献了器官,还是接受了器官,虽然都是你情我愿,按规定程序走的,但是还是有一个双方信息互相保密的问题。保密的原因可归结为遵守下面两个原则。其一是减轻精神压力原则。与人体细胞、组织、器官捐献有关的捐献和接受,从社会角度看,实际上是讲究抽象概念的,也就是在一个爱心平台上一群有爱心的人士,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血液、造血干细胞、器官等)无偿地捐献给社会上另一群需要救命的人士,而不提倡具体地捐给某一个特定的对象,捐、受  相似文献   
9.
正说到器官移植,那一定是身体的某个器官已经失去功能,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用一个捐献者的好的器官把它替代下来的手术,使身体得以康复。这在人类医学发展史上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移植手术后能恢复到什么程度?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吗?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这个话题。若干年前,我参加单位组织的员工体检,在B超室门前排队的一位身材高挑、体格健壮的中年男  相似文献   
10.
"知-信-行"理论在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招募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组织行为学、健康教育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分析人们的态度转变因素,解释了“知”、“信”、“行”之间的关系,创立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招募的“知—信—行”模式,形成了一系列的观点和理论,以供应用和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