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理念,对甘草从化学成分有效性和可测性的角度进行Q-marker的初步预测。方法基于文献整合及数据分析对甘草Q-marker的来源范围进行筛选,通过网络药理学进行成分有效性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4个产地15批甘草药材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运用模式识别方法筛选出造成组间差异的主要标志性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结果进一步确定甘草的Q-marker。结果文献研究确定黄酮类和三萜类成分为甘草Q-marker的主要来源范围;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甘草苷、甘草酸等成分在"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中具有高连接度,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建立15批甘草样品的指纹图谱,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明确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等5个成分为主要标志性成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4个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间成分含量具显著差异,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可作为甘草Q-marker。结论以黄酮类和三萜类成分作为甘草Q-marker的来源范围,通过网络药理学(有效性)结合多产地甘草药材定性定量(可测性)研究最终确定甘...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预测当归四逆汤中单味药白芍潜在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建立白芍水煎液和当归四逆汤指纹图谱,明确成分传递规律;进一步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预测白芍的Q-marker。结果建立了15批白芍水煎液和15批当归四逆汤指纹图谱,并各指认其中5个色谱峰,分别为没食子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和苯甲酰芍药苷;经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出潜在的2个活性成分、8个核心靶点、13条关键通路,表明白芍主要通过这些成分、靶点、通路发挥作用,初步预测芍药苷、芍药内酯苷为白芍潜在的Q-marker。结论研究分析预测的Q-marker,为白芍质量的全面控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白芍功效关联物质的研究及作用机制的阐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HPLC建立甘草指纹图谱及同时测定甘草中6个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并考察4种软化方式(淋润、常压蒸润、70℃减压蒸润与85℃减压蒸润)对甘草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甘草苷、甘草酸为对照品,测定甘草中总黄酮及总皂苷的含量;基于HPLC同时测定甘草中甘草苷、芒柄花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刺甘草查耳酮、甘草酸6个成分的含量,比较了不同软化方法处理后的甘草中指标成分含量的变化;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不同软化处理后的甘草样品进行相似度评价,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总黄酮、总皂苷的结果显示,未加工过的甘草中总黄酮与总皂苷的含量最高,淋润的甘草总黄酮与总皂苷含量偏低。常压蒸润、70℃减压蒸润和85℃减压蒸润这3种处理方法对甘草质量影响不大;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不同软化处理后,异甘草苷的含量均显著降低,而不同的软化处理组之间,所有成分含量差异不显著。指纹图谱相似性评价与聚类分析表明,3批甘草不同软化处理方法后的样品与未加工组分别聚为一类,而不同软化处理方法对于甘草整体化学成分组成无显著差异。结论建立的分析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同时测定甘草中的6种成分,而且尤其需要对软化过程中异甘草苷的含量进行监测。综合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及不同指标的质量评价结果,常压蒸润在生产过程中可行性最高。本研究为甘草软化的大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利于进一步规范甘草饮片的生产流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CpG1826作为疫苗佐剂评价其与铝佐剂对大肠埃希菌表达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亚单位疫苗免疫原性的协同增强效果。方法:利用大肠埃希菌高效表达SARS-CoV-2亚单位抗原,纯化后加入CpG1826和铝佐剂。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铝佐剂疫苗组、CpG+铝佐剂疫苗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8只,于0...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基于戊肝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的嵌合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对人乳头瘤病毒16型(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HPV 16)肿瘤免疫治疗作用。方法 将HPV 16 E7插入HEV的p239蛋白形成重组嵌合蛋白p239-HPV16 E7。所构建的重组蛋白经大肠杆菌表达、纯化、复性后,通过电镜和动态光散射对所得蛋白颗粒大小形态进行表征。将蛋白颗粒免疫C57B/L小鼠,通过流式细胞技术与酶联免疫斑点免疫试验检测脾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细胞分化情况;并且利用TC-1肿瘤细胞在C57B/L小鼠中构建肿瘤模型,以此评价蛋白颗粒在小鼠体内的抗肿瘤免疫效果。结果 体外复性后的嵌合蛋白在电镜下观察到颗粒结构,粒径大小为22.80 nm。所得蛋白颗粒在C57B/L小鼠体内诱导产生良好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脾淋巴细胞的CD3+/CD4+、CD3+/CD8+比例均有明显差异(P<0.05),且分泌IFN-γ干扰素的效应T细胞显著增加。同时,所得蛋白颗粒能有效抑制TC-1荷瘤小鼠体内肿瘤细胞的生长,在实验周期内小鼠未出现死亡,而对照组小鼠体内肿瘤快速生长,且6周后全部死亡。结论 原核表达的嵌合蛋白p239-HPV16 E7形成病毒样颗粒并有效诱导针对HPV 16的抗肿瘤免疫。  相似文献   
6.
7.
目的了解新设计的6组CpG分子在动物体内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重组亚单位疫苗免疫效果的提升作用, 以初步筛选出有潜力的新型CpG佐剂。方法通过序列检索比对, 确定人鼠同源的CpG基序, 以不同的组合方式设计出6条不同的CpG寡聚脱氧核苷酸(CpG-ODN)序列, 并人工合成相应6种CpG, 分别与SARS-CoV-2重组亚单位疫苗联用, 已上市的佐剂CpG1018作为阳性对照。以间隔2周的方式免疫BALB/c小鼠2次, 免疫后每周取眼眶血检测IgG1和IgG2a指标。2针免疫后21 d处死小鼠, 取眼球血检测结合抗体抑制率;取脾脏淋巴细胞进行酶联免疫斑点试验检测。结果初次免疫后14 d, CpG6组小鼠血清IgG2a和IgG1水平分别为3.63±0.27和3.44±1.03, 显著高于CpG1018组的2.06±1.30和2.06±0.39。加强免疫后14 d, CpG6组小鼠血清IgG2a水平为6.52±0.21, 高于CpG1018组的6.33±0.40。在针对原型株的结合抗体抑制率指标上, 初次免疫14 d、加强免疫21 d后, 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13...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含有L452R和T478K突变位点的新型冠状病毒受体结合域(RBD)-破伤风类毒素蛋白(TT), 表达后蛋白免疫小鼠以了解突变体蛋白的免疫原性。方法设计2对新型冠状病毒引物对RBD中的L452R和T478K进行突变, 并将TT肽的核苷酸片段嵌入RBD中;利用大肠埃希菌表达系统表达蛋白, 借助离子柱层析技术纯化出目的蛋白, 复性获得空间构象后通过ELISA、高效液相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等进行检定;免疫小鼠后ELISPOT检测其细胞免疫水平;用竞争法ELISA和活病毒中和试验评估其中和抗体对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突变株的抑制能力。结果成功构建了新型冠状病毒RBD的L452R和T478K突变蛋白, 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6 390。小鼠免疫后产生了特异性的细胞免疫, 突变蛋白组刺激后产生的分泌IFN-γ的效应T细胞为(21.43±11.71)个斑点形成细胞/5×105个细胞,高于对照组(3.38±2.56)个斑点形成细胞/5×105个细胞,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17,P=0.003);同时产生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德尔塔、奥密克戎(BA.1)流行株的高滴度中...  相似文献   
9.
郭连梅  沈钱 《天津护理》2011,19(6):358-359
癫痫是一组由于短暂大脑功能失常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其发作具有突然性、短暂性与反复性,患病率为0.35%~0.48%[1].难治性癫痫又称顽固性癫痫,指无中枢神经神经系统进行性疾病或占位性疾病,但临床迁延,经2年以上正规抗癫痫治疗,单独或合用主要抗癫痫药,并达到病人能耐受最大剂量,血药浓度达到有效范围,仍不能控制,且影响日常生活的癫痫发作[2].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难治性癫痫的治疗逐渐发展为皮层脑电图监测下的手术治疗.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是指在手术中应用皮层电极监测大脑一定区域的异常癫痫放电活动,用以辅助定位致痫灶从而指导手术切除的方法[3],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以往的癫痫手术治疗由于致痫灶的定位准确度较低造成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从而加大了术后护理的难度与力度.如今致痫灶的准确定位切除,降低了手术后护理的难度与风险.现将其临床应用与护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