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进一步研究干扰素-α(IFN-α)对人肝癌细胞胸苷磷酸化酶(TP)表达及凋亡的双重影响.方法: 体外分别用0 、10 、100 、1000 、5000、10 000 kU/L IFN-α处理人肝癌细胞SMMC-7721, RT-PCR检测细胞TP mRNA表达水平, 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细胞TP蛋白表达变化, 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百分比.结果: IFN-α上调SMMC-7721细胞TP mRNA表达水平, 呈现剂量依赖性. 与未处理组相比,浓度为5000、10 000 kU/L的IFN-α处理的细胞TP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P<0.05), 而且细胞质内TP蛋白染色强度及阳性染色细胞数均较未处理组的细胞差别明显, 但不同浓度的IFN-α对凋亡细胞百分比的影响不明显, 对照组和浓度10 000 kU/L IFN-α组的凋亡细胞百分比分别为7.19%±2.76%和6.42%±3.66%,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一定剂量的IFN-α既能上调肝癌细胞TP表达水平, 又能抵消TP表达上调后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抑制人肝癌高转移裸鼠模型LCI-D20肿瘤生长的作用。方法:将人肝癌高转移裸鼠模型LCI-D20随机分为对照组、小剂量常规干扰素-α组、大剂量常规干扰素-α组、小剂量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组和大剂量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组。用药4周后行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并观察裸鼠体重变化、肿瘤生长及肝内转移情况。结果:对照组、小剂量常规干扰素-α组、大剂量常规干扰素-α组肿瘤体积分别达到(3293±993)mm~3、(3134±869)mm~3和(2240±1048)mm~3,且发现肝内转移和腹壁浸润,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组无肿瘤存活,具有显著差异(P<0.01)。2种剂量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组白细胞计数均有下降(P=0.009和P=0.002)。结论: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能抑制LCI-D20裸鼠模型中肝移植瘤的生长和肝内转移,其作用可能与血清中保持稳定的干扰素治疗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术前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状态与肝癌切除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行根治性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910例,收集术前乙肝两对半和HBV-DNA的结果,结合临床病理信息和随访资料,阐明肝癌患者乙肝感染状态和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95.1%的肝癌手术患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其中以"小三阳"者最为多见,占54.2%。HBV-DNA的阳性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患者(P<0.05)。HBV-DNA阳性组和阴性组的肝硬化程度、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肿瘤大小以及血管侵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完善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有利于肝癌的防治以及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干扰素α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但它的治疗疗效受限于蛋白质特性,包括蛋白质的稳定性差、半衰期短及其免疫原性。干扰素的半衰期为4~16h,在肌内或皮下注射后3~8h到达血浆峰浓度。静脉、肌内或皮下注射24h后,干扰素在血清中浓度很低甚至检测不到。临床应用中干扰素α每周至少需注射3次才能达到有效的血浆治疗浓度,但也导致了每次注射后血药浓度的较大波动,形成药物浓度的峰值与谷值。当药物达峰浓度时,发热、寒战、头痛、肌痛和头晕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与肿瘤选择性化疗药卡培他滨抑制肝癌生长的作用。方法用30只LCI-D20人肝癌高转移裸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α组(1.875μg/周)、卡培他滨组(每日2.10mmol/kg体重)和联合用药组。用药4周后,观察裸鼠肝内移植瘤体积变化及肝内转移情况,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和体重变化。结果对照组、聚乙二醇化干扰索-α组、卡培他滨组和联合用药组肿瘤体积分别为(2 275±1 337)、(336±220)、(889±614) 和(26±56)mm~3。与对照组相比,用药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联合用药组尤为突出(P<0.01)。各用药组血常规、肝功能和体重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与卡培他滨联合应用能显著抑制LCI-D20裸鼠模型中肝移植瘤的生长和浸润,副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挽救性肝移植(SLT)的手术安全性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2001年6月至2008年12月期间连续289例肝癌肝移植(符合UCSF标准)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2例患者行初始肝移植(PLT),即PLT组,47例患者行SLT,即SLT组,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及长期生存情况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构成及肿瘤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LT组的手术时间要长于PLT组[(7.1±1.8)h比(6.4±1.4)h,P=0.004],但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2 560.5±2 683.6)ml比(2 042.9±2 006.2)ml,P=0.173]及术中输血量[(13.8±12.9)U比(9.9±12.6)U,P=0.08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LT组患者从第1次手术切除至行肝移植的间隔时间为(32.8±32.4)个月.截至2009年12月,2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8.7个月,SLT组与PLT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82.3%比75.5%,P=0.312)和3年无瘤生存率(78.8%比70.1%,P=0.755)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按意向性治疗分析,SLT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明显优于PLT组(88.4%比76.2%,P=0.047).结论 SLT并不增加移植手术的风险,也不影响患者的长期预后,对部分病例,先行手术切除再行肝移植可作为肝癌治疗的一种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介入法治疗肝移植术后腹腔积液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或置管治疗20例肝移植术后腹腔积液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超声引导下治疗均获得成功,包括右膈下积液5例,肝肾区积液4例,肝门区积液4例,大量腹水7例,其中3例因分隔性积液而重新置管,置管后症状均有改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介入法治疗肝移植术后腹腔积液安全、快捷、有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