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机械血栓清除(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PM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下肢DVT 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行PMT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行置管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治疗。比较两组溶栓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尿激酶用量,治疗后3个月患肢周径缩小时间、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评分,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血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溶栓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尿激酶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肢周径缩小时间、患肢消肿率及静脉通畅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FIB、DD和血浆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血清FIB、DD和血浆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血清FIB、DD和血浆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DVT患者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行PMT治疗较行CDT治疗可缩短溶栓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减少尿激酶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患肢周径缩小时间、患肢消肿率及静脉通畅评分与行CDT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2.
现今医学影像飞速发展,放射科大部分都在实施质量保证和控制。我们随机采集门诊尘肺体检胸片500例,对其影像质量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提高X线影像质量,降低废片率,用最小X线照射剂量,获得最佳影像,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Fogarty导管取栓等治疗外科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外科术后急性下肢DVT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均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对照组25例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Fogarty导管顺向及逆向取栓治疗,治疗组2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经足背静脉滴注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双下肢周径差值、血凝指标[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并统计疗效。结果 2组手术成功率100%。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8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大腿、小腿周径差值均减小(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大腿、小腿周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D-D、FIB均降低(P0.05),PT、APTT均延长(P0.05);治疗组治疗后D-D、FIB均低于对照组(P0.05),PT、APTT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Fogarty导管取栓等治疗外科术后急性下肢DVT是一种创伤小且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对于存在溶栓禁忌者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MRI不同检查方法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eriampullary diverticulum,PAD)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MRI多序列检查方法诊断PAD23例,并进行分析。结果:T1WI显示为囊状低信号影,与十二指肠相通者1例,其余22例表现为不均匀略低及高低混杂信号,均未明确诊断;横断位压脂T2WI显示含气液平面囊性病灶15例;冠状位FIESTA序列表现为混杂高信号或高信号影15例;呼吸触发3DMRCP表现为高或混杂高信号影16例;冠状位屏气3D-CELAVA动态增强扫描均清晰显示。其中合并胆系结石13例,胆系炎症及感染13例,胰腺炎3例,胆胰管扩张3例,十二指肠炎症3例。结论:MRI能多序列、多方位、直观、无创的清晰显示PAD的部位、大小、范围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同时显示胆胰疾病形态学改变。故MRI多序列检查非常必要,是PAD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肺动脉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治疗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急性PE合并下肢DVT 30例,在抗凝治疗基础上,全部经右侧颈内静脉穿刺于肺动脉留置猪尾导管持续溶栓治疗2~5 d,其中17例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并于急性PE溶栓治疗结束后行患肢DVT介入治疗。记录患者经肺动脉CDT治疗结果、下肢DVT治疗结果及随访结果,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30例均成功实施CDT,平均手术操作时间47.8 min,溶栓治疗时间2~5 d,手术成功率100%。治疗后1周,30例收缩压、心率、呼吸、动脉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30例总有效率96.7%。治疗后1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D二聚体(DD)较治疗前延长或升高,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周围型下肢DVT 22例,植入临时滤器10例,2周内全部取出,余12例因下肢DVT较少未行滤器植入。中央型下肢DVT 5例及混合型DVT 2例共7例,全部植入下腔静脉滤器,临时滤器5例,2周内全部取出;永久性滤器2例。1例院外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提示右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经治疗后消失,未行滤器植入。术后随访1~6个月,30例均无肺动脉栓塞复发。结论经肺动脉CDT治疗急性PE合并下肢DVT是一种创伤小且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