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评价微粒皮复合人工真皮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用于修复大鼠背部巨大创面的效果。方法:选取32只8周龄SD大鼠,制备鼠背巨大创面模型,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人工真皮组(B组)、微粒皮组(C组)及组织工程皮肤组(D组)。B、C、D组大鼠分别以打孔拉网的人工真皮、自体原位微粒皮移植物、自体原位微粒皮复合人工真皮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移植物修复创面,A组创面仅覆盖油纱布。观察术后第1、3、5周时的创面愈合情况;通过CK15及CD2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ESCs)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对鼠背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后镜下观察,并结合扫描电镜下观察,了解创面真皮层的愈合质量。结果:D组大鼠背部创面的修复效果最佳,术后第5周时创面已基本愈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D组大鼠ESCs逐渐向表皮层迁移并参与创面的愈合;D组真皮层的厚度大于其余3组(P0.01),D组真皮层胶原纤维排列致密整齐。结论:微粒皮复合人工真皮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用于创面修复的效果优于微粒皮及人工真皮。  相似文献   
2.
汤永喆  王杰  何奇 《中国癌症杂志》2018,28(10):749-754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现并排查乳腺癌的致病突变基因,可能达到防治乳腺癌的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上皮钙黏蛋白编码基因(E-cadherin gene,CDH1)及其1018位点突变型在DNA损伤修复模型中的作用。方法:检测乳腺癌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液DNA样本,发现CDH1基因的1018位错义突变 c.1018A>G(p.Thr340Ala)符合遗传学定律,疑似致病突变。在此基础上,构建CDH1基因敲除的MDA-MB-231乳腺癌细胞系,将构建的CDH1-1018突变质粒与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报告系统共同转染进入细胞中,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HEJ报告系统荧光率,反映CDH1基因1018位点突变对DNA损伤修复的影响,最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对NHEJ修复途径中及乳腺癌相关的关键蛋白进行分子验证。结果:采用CRISPR/cas9系统对CDH1基因进行敲除,成功构建CDH1基因敲除细胞系;将NHEJ报告系统与CDH1基因质粒及CDH1-1018位突变质粒转染进入细胞,经i-sceⅠ酶切,测得CDH1基因1018位突变体细胞株在DNA损伤修复过程中的效率明显降低,Western blot验证了该突变对NHEJ途径重要蛋白以及乳腺癌相关蛋白表达均有抑制作用;MTT实验表明CDH1基因1018位点突变后,细胞增殖效率减缓。结论:CDH1基因1018位点突变对NHEJ修复途径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细胞粘连及组织运动能力相关,抑制相关蛋白的招募过程,使表达减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iR-223及Hsp 70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方法:使用Real-time PCR 检测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miR-223的表达水平,并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切片,并且对组织中Hsp 70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后,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肿瘤组织中的miR-22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癌旁组织(P<0.01)。而Hsp 70在大部分的浸润性导管癌的癌细胞及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的增生性导管及正常导管上皮。结论:miR-223与Hsp 70表达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并为设计乳腺癌新的靶向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无乳头溢液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62例(73个病灶)经病理确诊的导管内乳头状瘤超声图像,根据有无扩张导管、结节,以及扩张导管与结节的关系将病灶分为Ⅰ~Ⅴ型5型,分析各型声像图特点.结果 73个病灶中,Ⅰ型27个,Ⅱ型11个,Ⅲ型30个,Ⅳ型3个,Ⅴ型2个;超声对各型的诊断准确率分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巨大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手术治疗和修复方法。方法回顾本科2006年3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8例巨大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其中6例为原发肿瘤,2例为复发肿瘤,对其手术和修复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8例患者的胸壁软组织缺损均选用皮瓣及肌皮瓣修复,其中3例行全层胸壁切除,均用钛网修复骨性缺损。本组患者术后皮瓣均存活良好,无重大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3例全层胸壁重建患者术后呼吸功能正常,未出现反常呼吸。结论大部分巨大晚期乳腺癌的患者可以手术治疗,创面修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往往需要包括整形外科在内的多学科协作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创造综合治疗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无乳头溢液的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62例(73个病灶)经病理确诊的导管内乳头状瘤超声图像,将病灶分为5型:I型:扩张导管伴结节,II型:囊实混合性结节,III型:实性结节,IV型:囊性结节,V型:单纯导管扩张。结果 73个病灶中,I型27个,II型11个,III型30个,IV型3个,V型2个,超声对各型的诊断与病理符合率分别为:88.9%、90.9%、40.0%、0、0。结论 无乳头溢液的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典型声像图是扩张导管伴结节和囊实性混合结节,通过探索声像图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正>妊娠相关性乳腺癌(pregnancy associated breast cancer, PABC)为妊娠期间及产后1年内被诊断的乳腺癌特殊类型,目前文献报道发病率已上升到1/3 000~([1])。在全球每年新增的25 000例45岁以下的乳腺癌女性病人中,PABC的发病率在2.6%~6.9%~([2]),35岁以下乳腺癌病人中PABC占15.6%~([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育龄期女性初育年龄普遍推迟,发  相似文献   
8.
脂肪抽吸术并发症防治的相关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8年,自UK Kesselring等首次报道了干性脂肪抽吸术(dry liposuction)至今,该技术经历了5个阶段的衍变,即干性脂肪抽吸术、YG Illouz报道(1983年)的湿性脂肪抽吸术(wet liposuction technique)、JA Klein报道(1987年)的肿胀法脂肪抽吸术(tumescent technique)、SA Trott报道(1998年)的超湿法脂肪抽吸术(super-wet liposuction)和M Topaz报道(1999年)的超湿法脂肪抽吸术(super-wet liposuction).其中JA Klein(1987年)报道的肿胀法脂肪抽吸术在临床应用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目前脂肪抽吸术的标准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