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螺旋CT与X线腹部平片在肠梗阻疾病中的联合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经手术或病理诊断证实的肠梗阻患者的CT和X线片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3例患者中,螺旋CT肠梗阻诊断率为96%,腹部平片肠梗阻诊断率为70%;两者联合起来诊断率为100%。结论螺旋CT和腹部平片对肠梗阻的病因、部位及性质等的联合诊断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非常有助于临床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X线钡餐造影与CT对食管癌分期的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食管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对我院48例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各期食管癌的X线钡餐造影与CT表现进行分析,以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结果全部病例均有局部或广泛食管壁增厚,其中Ⅰ期食管癌15例,Ⅱ期20例,Ⅲ期9例,Ⅳ期4例。结论X线钡餐造影与CT的联合诊断对食管癌分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排粪造影是一种模拟患者排粪时对直肠肛门部做动静态观察的影像学造影法。它比传统的钡灌肠、肠镜等检查更敏感更有价值。其临床适应证有:排便困难、排便量少、便血、排不尽感、里急后重、肛门部坠胀疼痛、便秘与腹泻交替以及临床上需要腹泻药和其他方法助解排便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静息态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通过研究急性基底节梗死后大脑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DC)的变化,探讨脑功能改变的可能形成机制.方法:收集急性基底节梗死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各32例,均进行rs-fMRI扫描,收集数据并采用DC的方法分析脑功能的情况,计算两组的DC值,观察两个组别有...  相似文献   
5.
论下肢深静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林峰 《当代医学》2011,17(11):71-71
目的通过分析下肢深静脉造影的影像表现,对临床的诊治提供必要的参考。方法对18例经临床证实的下肢深静脉病变患者的造影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7例单纯下肢大隐静脉曲张,10例静脉曲张并合并有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例静脉瘤样改变。结论下肢深静脉造影是目前诊断下肢深静脉病变最有价值的影像检查方法之一,对下肢静脉系统的解剖、形态及功能的异常改变、对临床的诊断治疗及疗效的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对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临床疑诊阑尾炎收治入院的患者32例,术前均作了常规横断面轴扫和三维重建技术处理,诊断阑尾炎的标准包括阑尾体增粗,阑尾结石、钙化,伴有阑尾周围的炎性改变等.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对照手术病理,术后30例确诊为阑尾炎,诊断阑尾炎准确率高达93%.CT多平面三维重建MPR技术图像直观,能从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斜面清晰地显示阑尾体的改变及其周围炎症、并发症等的征象.结论 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MPR技术显著提高了对临床症状模棱两可、临床疑诊阑尾炎患者的术前诊断能力.CT检查对阑尾炎的诊断具有较高准确度及敏感度,而且能发现除阑尾炎以外的其他病变,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种诊断方式在PTE(肺血栓栓塞症)中应用,评价CTPA+D-二聚体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有效的诊断和治-疗PTE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将13例PTE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59例非P1['E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和CTPA,比较3种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敏感度,评价联合诊断FIE的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和CTPA检查阳性率分别为76.92%和85.62%,检查阴性率分别为23.08%和14.38%,对照组检查阳性率分别为61.90%和16.78%,阴性率分别为38.10%和93.22%,D-二聚体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76.92%和38.10%,CTPA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5.62%和93.22%;72例患者CTPA+D-二聚体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62%和96.61%。结论:临床单独使用D-二聚体或CTPA对患者进行诊断不能完全准确的诊断为肺血栓栓塞症,采用CTPA+D-二聚体诊断方式可提高检测结果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为临床有效的诊断和治疗PTE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医疗安全与患者安全是全球医疗服务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各国的高度重视。美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已有“危急值”报告,我国绝大多数医疗机构在2002年以后才开始建立。PDCA循环法作为科学的工作程序,最早是由美国的统计学家休哈特提出,1950年由戴明博士带到日本,广泛应用于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称为戴明环。它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危急值”也被称为“panic value”,通常“危急值”定义是:当一种提示患者可能处于生命危急边缘状态的检查结果出现时,此时如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生命可能得以挽救,否则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这种提示生命危险状态的检查结果称作危急值。PDCA循环即一种全面的质量管理工具,现已越来越多应用于科研项目管理、医疗质量提高等方面。本文将从危急值报告流程、优化管理、持续改进等方面,进一步探讨PDCA 循环法在放射科应急管理中的合理应用和管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