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及颅底重建的方法 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颅窝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嗅沟区(32例)和鞍结节区(37例)二组,不同部位的肿瘤选择相对适宜的手术入路,术中尽量全切肿瘤,必要时行颅底重建术.结果 按照Simpson切除标准,该组Ⅰ级切除9例(13.04%);Ⅱ级切除50例(72.46%);Ⅲ/Ⅳ切除10例(14.49%),12例患者术中行颅底重建术.肿瘤全切除85.51%,次全切除14.49%,残余肿瘤术后行γ刀治疗,无手术死亡、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12~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肿瘤的全切除率与肿瘤部位有关,嗅沟区肿瘤的全切除率较高(93.75%).结论 根据肿瘤部位及侵袭范围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适时予以必要的带蒂帽状腱膜或骨膜瓣进行颅底重建,可达到较好的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CD133+ 胶质瘤干细胞化疗耐受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BC超家族转运体蛋白在CD133 胶质瘤干细胞多药耐药性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0例人脑胶质瘤标本,利用免疫磁珠法分选标本中的CD133 胶质瘤干细胞(悬浮细胞)和CD133-肿瘤细胞(黏附细胞),并进行分选细胞的体外扩增培养、传代与鉴定,应用免疫组化和RT-PCR法分别检测细胞中 MDR1和MRP1的蛋白及其活性表达情况.结果:3例胶质母细胞瘤来源的CD133 细胞能在含血清培养基中形成肿瘤干细胞球,并进行1~3次传代;MDR1与MRP1耐药蛋白在CD133 细胞中高度表达,阳性细胞比例范围分别为18%~67%和23%~73%;MDR1与MRP1在CD133 细胞中的表达活性分别为在CD133-细胞中的16.1倍和19.6倍;多药耐药蛋白的阳性细胞比例和其表达活性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而表达阳性率与肿瘤的病理级别无关;MDR1与MRP1在CD133 细胞中的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神经上皮肿瘤中仅有小部分细胞亚型(CD133 胶质瘤干细胞)具有内在耐药性(天然耐药性),而ABC超家族转运体蛋白MDR1与MRP1在CD133 胶质瘤干细胞中的共同过度表达是胶质瘤多药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CD133 细胞是胶质瘤化疗的关键性治疗标靶.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垂体腺瘤患者内镜经鼻蝶术后相关激素水平变化,分析影响垂体功能低下的因素,指导其激素替代治疗.[方法]总结本院神经外科2008年至2013年内镜下经鼻蝶手术82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测定患者术前及术后d3甲状腺轴、肾上腺轴及性腺轴相关激素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患者术后d3甲状腺轴及肾上腺轴激素水平较术前有所降低,发生腺垂体功能低下者共34例,占41.5%(34/82).高龄、术前存在垂体功能低下、无功能型、大型肿瘤患者术后发生垂体功能低下比例较高,其中微腺瘤发生率为16.7%(2/12),大腺瘤45.7%(32/70),45例无功能腺瘤发生腺垂体功能减低者16例,占35.5%.而术后腺垂体功能低下发生与患者性别无关.[结论]垂体腺瘤术后垂体相关各项激素水平较术前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术前高龄、垂体功能低下、无功能性垂体腺瘤及肿瘤体积较大的患者,术后发生腺垂体功能低下可能性较高,合理的激素替代疗法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ABC家族转运体耐药基因MDK1、MRP1和DNA修复酶耐药基因MGMT在脑肿瘤干细胞原发性多药耐药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CD133为脑肿瘤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利用免疫磁珠法分离30例人脑神经上皮肿瘤标本中的CD133+与CD133-细胞,并进行CD133+细胞的体外扩增培养,传代与鉴定.应用半定量RT-PCK法检测CD133+与CD133-细胞中耐药蛋白MDR1、MRP1、MGMT的活性表达情况.结果 免疫磁珠法能有效的分选出脑肿瘤干细胞,该类细胞具有异常的增殖能力.MDR1、MRP1与MGMT耐药基因在CD133+细胞中高度表达,并与肿瘤的病理级别正相关,其总体水平分别为CD133-细胞的16.1、19.6及34.0倍.并非所有的脑肿瘤干细胞均有耐药基因的表达,MDR1、MRP1与MGMT的总体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7%、86.7%t和73.3%.ABC家族转运体耐药基因和DNA修复酶耐药基因在CD133+细胞中的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神经上皮肿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CD133+脑肿瘤干细胞,免疫磁珠法能有效的分选出CD133+细胞.在异质性肿瘤中仅有小部分亚群细胞(CD133+脑肿瘤干细胞)具有原发耐药性.而ABC家族耐药蛋白和DNA修复酶在脑肿瘤干细胞中的共同过度表达是临床上脑肿瘤多药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脑肿瘤干细胞是神经上皮肿瘤原发性化疗耐药的根源和关键性治疗标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是止泻胶囊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性腹泻大鼠十二指肠黏膜肥大细胞(MC)的影响。方法制备甲亢性腹泻大鼠模型。运用阿是止泻胶囊低、中、高剂量及黄连素对其干预,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对照组、模型组、黄连素组、阿是止泻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十二指肠黏膜Mc数量、脱颗粒比率、面积、周长、等效直径及圆形度。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黏膜Mc数目、面积、周长、等效直径增大,圆形度变小(P〈0.01或P〈0.05);②与模型组比较,黄连素组、高剂量组十二指肠黏膜Mc数目、面积、周长、等效直径变小,圆形度增大(P〈0.01或P〈0.05)。结论阿是止泻胶囊能降低十二指肠黏膜Mc数目,可能是其治疗甲亢腹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程皮下通道脑室外引流(LTEVD)技术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TBI)术后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颅内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65例TBI开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以短程皮下通道脑室外引流(STEVD)技术治疗为STEVD组,15例术后并发XDR-AB性颅内感染行LTEVD技术治疗为LTEVD组。所有患者均进行围手术期规范化管理,依据脑脊液细菌培养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XDR-AB者同期予以脑室内多黏菌素给药。结果两组患者一般特征、脑积水发生率、新增感染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TEVD组脑室内置管时间为(10.7±5.3)d,中位数10.0 d。而LTEVD组脑室内留置导管时间为(31.7±9.2)d,中位数32.0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LTEVD技术可以安全地延长脑室外引流时间超过1个月,疗效好,适用于难治性颅内感染或颅内外顽固性积液需长时程(>4周)脑脊液引流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颅脑创伤患者侧脑室穿刺置管精准度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颅脑创伤患者,经侧脑室穿刺置管术后行CT薄层扫描,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置管精准度的相关因素。结果穿刺置管位置良好并能通畅引流脑脊液79例,置管成功率为71.17%,穿刺置管精准度与医生手术操作因素有明显相关性,而与患者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脑外伤诊断类型、术前是否中线移位及穿刺点位置(左/右侧)等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医生手术操作是影响置管成功率的关键因素,提高手术操作精度还可通过设备辅助来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应用枕下经颈静脉突(STJP)入路手术切除的颈静脉孔(JF)肿瘤病例,探讨该入路的临床价值及适用范围。方法回顾总结自2000年1月以来STJP入路14例和枕下一颞下窝联合入路1例切除的JF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本组14例JF肿瘤中,1例肿瘤局限于JF区;5例肿瘤完全向颅内发展;8例肿瘤主体位于颅内,其中2例部分瘤体向下跨枕大孔进入颈椎管上部,6例部分瘤体经JF向外口处发展,呈哑铃型,后者中有2例向前累及颈动脉鞘。手术全切除10例;近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3例。术后无1例发生脑脊液漏。13例(92.9%)患者未新增颅神经损害症状,1例术后出现短期患侧眼外展麻痹和面神经不全损害(HBⅢ级)。术后随访3-60个月(失访1例),病人术前颅神经损害均逐渐恢复或代偿,随访时无1例存在吞咽困难。1例肿瘤颅外部分发展至颞下窝咽旁间隙采用枕下-颞下窝联合入路的患者术后出现后组颅神经损害表现,伴短期切口脑脊液漏。鼻饲4个月时因水、电解质紊乱合并肺部感染死亡。结论STJP入路操作简便易行,无需磨除岩骨及轮廓化面神经管,不破坏迷路,对颅底骨质破坏较少,显露范围较广泛,适用于主体在JF区和向颅内发展的JF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成人后颅窝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10例成人后颅窝巨大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效果,10例全部采取开颅囊壁切除造口粘连松解术,并使之与第四脑室和蛛网膜下腔交通,1例同期行颅内多发性硬膜下积液钻孔引流术.结果 所有病人术后恢复良好,出院前症状改善6例,无变化4例.术后1周常规复查头部MRI,囊肿缩小、小脑部分复位6例.3个月后随访复查头部CT,无囊肿复发.其中小脑完全复位4例,大部分复位6例;脑积水消失、脑室恢复正常4例,脑积水减轻6例;临床症状消失7例,好转3例.结论 开颅在显微镜下获得囊肿腔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交通是避免后颅窝巨大蛛网膜囊肿复发和治疗脑积水的关键,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新生大鼠大脑皮质中分离、培养并鉴定星形胶质细胞。方法分离出生1-3d的大鼠大脑皮质细胞加入含有10%马血清、10%小牛血清以及10ng/mL EGF的MEM培养基培养,于第3-4周将细胞固定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特异性星形胶质细胞抗原GFAP的表达。结果从新生大鼠大脑皮质分离的细胞生长旺盛。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典型,并表达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抗原GFAP,未见其他种类细胞生长。结论笔者建立了一种简单、可靠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为应用胶质细胞饲养层与其他细胞联合培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