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额部入路锥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自发性基底核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额部入路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自发性基底核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发性基底核出血患者154例,出血量均为50-80ml。按入院时间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额部入路组(79例)和颞部入路组(75例)。额部入路组经穿刺靶点定位后,采用经额部入路锥颅置管血肿抽吸引流术。颞部入路组采用传统颞部入路锥颅置管血肿抽吸引流术。比较两组术后7、14、30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标准)、残余血肿量以及脑疝、再出血、脑积水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①术后7d复查头部CT,示额部入路组残余血肿平均体积明显低于颞部入路组(t=9.17,P〈0.01);脑疝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颞部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χ^2=4.53,均P〈0.05);术后14及30d两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8;t=16.81,均P〈0.05);再出血、脑疝、脑积水、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30d内病例合并统计,额部入路组再出血、脑疝、脑积水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3.8%(3/79)、6.3%(5/79)、3.8%(3/79)、5.1%(4/79);颞部入路组分别为16.0%(12/75)、18.7%(14/75)、5.3%(4/75)、21.3%(16/75),除脑积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额部入路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疗效及安全性优于传统的颞部入路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胎盘早剥合并DIC抢救成功1例袁小兰,赵淑新,毕向锋064300河北省迁西县医院1病例报告患者37岁.第2胎,孕31+4周,腹痛14小时,阴道及牙龈出血5小时,于1994年4月1日急诊入院。于入院前两天曾有重体力劳动史。当时自觉腰酸痛,4月及日2:0...  相似文献   
3.
高春香  毕向锋 《山东医药》2008,48(41):69-70
于发病后12、24、48、72 h分别检测进展性卒中、完全性卒中各35例血清胱抑素C(Cys-C)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同时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发现发病后12 h,完全性卒中与进展性卒中组血清Cys-C、MMP-9、Hcy水平无显著性差异,24 h后进展性卒中组上述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完全性卒中组(P<0.05),且有持续升高趋势.提示血清Cys-C、MMP-9与进展性卒中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机制可能与脑水肿、Hcy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4.
经额后部入路锥颅置管血肿抽吸液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79例,并与同期采用传统颞部入路微创手术治疗的75例患者进行比较.于手术后7、14及30 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术后脑疝、再出血、脑积液等并发症及死亡率的观察比较.结果 术后14及30 d,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术后30 d,观察组总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认为经额后部入路锥颅置管血肿抽吸液化引流术作为一种全新微创手术方式,其疗效及安全性明显优于传统颞部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血清内皮素水平与老年血管性痴呆及再发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老年血管性痴呆、再发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与健康查体者各45例的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及内皮素水平,同时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血管性痴呆组及再发梗死组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IgG平均浓度分别为(101±13)U/ml、(98±12)U/ml,血浆内皮素分别为(85±12)ng/L、(81±14)ng/L,显著高于TIA组(60U/ml±10U/ml、57ng/L±10ng/L)及健康对照组(46U/ml±8U/ml、41ng/L±6ng/L)(P〈0.05或P〈0.01),同时前2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平均浓度明显高于后2组(P〈0.01)。TIA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老年脑梗死再发及血管性痴呆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机制之一可能系通过慢性炎性反应引起血清内皮素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额后部入路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与传统保守治疗的疗效比较.方法 经额后部入路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59例(微创组),与同期入院保守治疗患者50例(保守组)进行比较.各组出血量均为30~50 ml,微创组采用额后部入路进行穿刺引流.保守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于手术后7、14、28 d及2个月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术后血肿大小、水肿体积及临床疗效、并发症等比较.结果 治疗后微创组NIHSS明显优于保守组[治疗后7、14、28 d分别为(9.4±4.2)、(13.7±5.3)分;(6.4±3.6)、(9.9±4.1)分;(5.2±2.1)、(7.8±3.7)分],血肿体积[7、14、28 d分别为(13.7±4.6)、(30.1±4.4)ml;(8.6±3.1)、(20.3±3.1)ml;(5.9±2.1)、(11.3±2.6)m1]及水肿体积[7、14、28 d分别为(14.7±4.6)、(21.3±6.1)ml;(9.5±3.5)、(12.8±5.3)ml;(5.7±3.1)、(9.6±3.O)ml]明显减小,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个月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30~50 ml脑出血量患者经额后部入路微创血肿清除术作为一种全新微创手术方式,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7.
有研究显示动态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所得血流动力学参数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压(ICP)的变化相关,本研究旨在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与ICP、脑灌注压(CPP)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应用。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2月~2012年1月我院神经科行额部入路锥颅血肿清除术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共65例(男35例,女30例),年龄为39~79岁。70岁者5例,2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经微创钻颅置管血肿抽吸液化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后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2006年2月至2008年4月我院经额部入路锥颅置管血肿抽吸液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1例(观察组),并与同期采用保守治疗的80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各组出血量均为15~30 ml,观察组于入院6~24 h采用额部入路进行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保守治疗.于手术后1、7、14、30 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测定,并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术后7 d观察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27.47±6.21及39.28±8.32,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8.80,P<0.05),且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14 d(19.14±5.21,31.16±7.99)及30 d(15.33±4.47,25.33±5.55)神经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0.70、15.83,P均<0.05),14 d炎性因子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30 d 2组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微创钻颅置管血肿抽吸液化引流术治疗脑出血,不但可以明显改善神经功能,亦可于出血早期明显减轻炎性因子的产生及释放,有利于保护健康脑组织及全身其他脏器,明显有利于脑出血的恢复及痊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注射液对微创钻颅置管血肿抽吸液化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其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经额部入路锥颅置管血肿抽吸液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1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组41例(观察组)及非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组40例(对照组)。2组于术后第1、3、14、30天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血清TNF-α、IL-6的测定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第14、30天NIHSS评分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4、30天观察组血清IL-6及TNF-α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以改善脑出血患者微创引流术后神经功能,且明显减轻TNF-α及IL-6的产生和释放,有利于保护健康脑组织及全身其他脏器,明显有利于脑出血的恢复及痊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