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4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段卫  马文波  王海舫  李保欣 《临床荟萃》2007,22(18):1337-1338
急性肝功能衰竭(ALF)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尽管积极救治,病死率仍然很高。我们回顾性调查了本院ALF45例的临床资料,对ALF的病因、转归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郭力红  张明辉  段卫 《临床荟萃》2005,20(20):1190-1191
患者,女性,31岁,主因间断发热、皮疹2个月,乏力、尿黄伴巩膜黄染10余天入院.有家族过敏史.患者2个月前因“上呼吸道感染”应用头孢曲松钠后出现发热、皮疹、四肢软瘫及关节疼痛,到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疑诊低钾血症与神经根炎.给予营养神经治疗5天,症状缓解出院.后因低热自服中草药半月后出现尿黄、巩膜黄染入当地传染病医院,应用头孢曲松钠及护肝药物后病情加重转入我院.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及胸腺肽α1治疗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46例CH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应用胸腺肽α11.6 mg/次,2次/周,皮下注射,持续6个月;同时肌肉注射干扰素300万U,隔日1次;口服利巴韦林0.4 g/次,2次/d。对照组20例,仅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用量、用法及疗程与治疗组相同。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及CD4+/CD8+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而CD8+T淋巴细胞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及胸腺肽α1治疗CHC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随着抗病毒、免疫调节的治疗,CD4+、CD8+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力红  柳立平  段卫 《河北医药》2008,30(12):1923-1923
本文总结我科自2005年部分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与血清肝纤维化四项(肝纤四项)指标相关性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患者发生肝脂肪样变对其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2008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乙肝合并肝脂肪样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根据这100例患者发生肝脂肪样变的程度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其中,研究组患者肝脂肪样变的程度为I级,对照组患者肝脂肪样变的程度为II~III级。我院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抗病毒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在进行抗病毒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恢复正常的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IL-6、IL-8及TNF-α水平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受其肝脂肪样变程度的影响。因此,临床上在对慢性乙肝合并肝脂肪样变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时,应加强对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外周血相关指标的监测,以提高其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妊娠急性脂肪肝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卫  郭力红 《肝脏》2004,9(4):284-284
患者女性 ,2 5岁 ,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尿黄半月 ,剖宫产术后 4d由妇产科转入我科。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食欲下降、恶心 ,偶有呕吐 ,未经诊治。 10余天后出现尿黄和巩膜黄染 ,5d前加重并出现少量阴道出血 ,入我院妇产科 ,查宫内孕3 6周。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 15 .4× 10 9/L ,血红蛋白 13 .4g/L ,血小板 13 4× 10 9/L ;丙氨酸转氨酶 15 3U/L ,天冬氨酸转氨酶181U/L ,总胆红素 2 2 8μmol/L ,直接胆红素 2 16μmol/L ,碱性磷酸酶 5 42U/L ;凝血酶原活动度 2 9% ,纤维蛋白原 0 .5 1g/L ,抗 HBs阳性 ,考虑“妊娠急性脂肪肝”于 4d…  相似文献   
8.
张明辉  段卫  佟立新  郭力红  陈白丽 《临床荟萃》2005,20(12):F003-F003
患者,男性,72岁.因"尿黄及皮肤巩膜黄染1个半月"入院.入院前1周因皮肤、眼睛发黄就诊于当地医院,胆囊CT直接强化显示:胆囊外形体积缩小,胆囊壁不均匀增厚,成花边样强化,胆囊底体壁明显增厚,突出于表面;胆囊周围呈低密度带状改变,边缘尚清,CT值为 9.1 Hu,胆囊腔变窄;肝、脾、胰外形大小未见异常,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腹膜后未见淋巴结明显肿大.诊断:①胆囊炎;②胆囊壁不均匀增厚不除外占位性病变.建议进一步检查.遂来本院.患者1个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尿黄呈浓茶色,皮肤及巩膜黄染呈进行性,粪便灰白色,轻度腹胀无明显腹痛,皮肤轻度瘙痒,无发热、寒战,无厌油腻食物及恶心呕吐.体检:意识清楚,精神尚可,皮肤、巩膜明显黄染,未见肝掌和蜘蛛痣,皮肤黏膜未见瘀点、瘀斑及皮疹,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未扪及包块,全腹无压痛和反跳痛,无移动性浊音,足踝轻度指凹性水肿.  相似文献   
9.
段卫  郭力红  柳立平 《河北医药》2006,28(10):958-958
肝脏是葡萄糖代谢的重要器官,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肝脏损伤,往往影响正常糖代谢,甚至出现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这种继发于慢性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称为肝源性糖尿病.现将我院收治的80例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乙肝病毒(HBV)慢性感染者自体树突状细胞(DC)联合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应.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对41例HBV慢性感染者在试验前均应用IFN-α-2b治疗6 mo,无应答者停药6 mo后继续IFN-α-2b治疗6 mo,同时联合自体DC回输治疗,回输两次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1mo检测受试者病毒学、血清学、生化学指标,在回输前后起始的检测指标均一致的基础上观察自身前后的变化.结果:体外培养扩增DC至第6天,HBsAg致敏形成特异性DC疫苗.DC回输后ALT和AST水平较回输前明显降低(t=2.976,P<0.01;t =2.049,P<0.05).HBV DNA应答率为53.7%,DNA拷贝数下降≥210g10.DC回输次数与病毒学应答反应没有相关性(r=0.048,P>0.05),HBV携带时间与病毒学应答反应亦没有相关性(r=0.137,P>0.05).结论:自体DC回输联合IFN-α-2b治疗HBV慢性感染者,生化学和病毒学单项应答反应均优于单纯IFN-α-2b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