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接收的糖尿病肾病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血液透析治疗,采用心理护理、保护血管通道、控制血糖、饮食护理和并发症护理等护理方法进行干预,观察其效果。结果 52例患者中,放弃治疗占11.54%;并发症引发死亡占5.77%;病情得到有效缓解占82.69%。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中实施心理、保护血管通道、控制血糖、饮食和并发症等护理,可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死亡率,缓解患者病情,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干体质量评估的探讨.方法 61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27495次透析中,是否能够准确评估干体质量,对血液透析质量的影响.结果 A组患者每周透析3次,每次4h,治疗后均能达到透析干体质量,患者自我感觉良好,且生活自理,平卧时无呼吸困难,血压稳定并得到良好控制(<140/90mmHg),无心力衰竭,无肝大,无下肢水肿,无胸腔积液和腹水,心胸比例正常.B组患者因经济及其它原因未能达到规律透析,两次透析之间体质量增加超过体质量的5%,即影响干体质量评估的准确性,又不能保证透析充分性.且患者存在水潴留性高血压,透析过程中出现失衡性低血压、呕吐、肌肉痉挛等.结论 掌握患者干体质量的变化情况,随着患者的食欲和营养状况的改变及时修正干体质量值,使患者的生存率和存活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尽量达到生存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3.
段冬伟  梁娜  赵乐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738-6738
目的观察盐酸米多君联合生脉饮治疗血透中低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盐酸米多君联合生脉饮治疗血透中低血压39例。结果慢性肾衰竭患者维持性血透中合并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盐酸米多君联合生脉饮治疗透析中低血压疗效明显,总有效率高达88.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HP)串联血液透析抢救重度鱼胆中毒的治疗。方法:鱼胆中毒患者8例,入院后除行常规治疗外,均采用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的治疗方法。结果:本组存活率100%。结论:血液透析可改善肾功能,血液灌流有吸附功能达到解毒作用,两种联合治疗,对于抢救重度鱼胆中毒疗效确切,治愈率达100%。  相似文献   
5.
连续性肾替代疗法(CRRT)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始发展起来的一种对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血液净化方式。由于其透析过程持续缓慢较符合人体的生理状态,能有效地控制高分解状态、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硷平衡,清除心肌抑制因子及其他炎症介质,改善病情。因此,在临床上CRRT多用于抢救各种急重症并有可能并发多器官衰竭的患者,在治疗中CRRT可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能整机在床边透析.避免了急重症病人的搬迁。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在少尿期常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性肾衰的最有效的方法,其护理方面是很重要的环节,现将有关护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自1987年~1997年对流行性出血热危重型并急性肾衰46例进行了血液透析,男41例,女5例;年龄23~41岁,平均年龄31.4岁。急性少尿16例,平均少尿6.32±3.14天;无尿28例,平均无尿5.9±4.9天;非少尿型2例,平均血BUN30.6mmol/L,血Cr722μmol/L,发病至透析日平均5.5天。并发休克2例,广泛出血现象30例,高钾血症10例,急性心功能不全13例,肺内感染11例,ARDS4冽,脑…  相似文献   
7.
血液透析的目的之一是清除体内多余的水份,临床上以干体重为标准(也称目标体重),其含义是本在正常平衡条件下患者的体重,表明患者既没有水潴留,也没有脱水时的体重,也就是血液透析结束时希望达到的体重。1确定干体重的临床意义1.1透析治疗不确定干体重,脱水是盲目的。因此,于体重是医护人员确定超滤量、选择透析器和确定透析时间的依据。1.2患者不知道干体重,就不能很好地控制进水量,可造成反复心衰,甚至出现急性肺水肿而死之。为了减少血液透析中的不良反应,应告诉患者,两次透析之间体重增加最好不要超过于体重的5%。1.3…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