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顽固性胃瘫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2年3月4例行胃切除术后发生顽固性胃瘫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胃瘫发生在术后7~10d,均经胃镜和上消化道X线造影检查确诊。胃瘫持续时间51~63d,经胃镜和X线引导下置入螺旋型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及其他综合治疗,病人均治愈。结论胃切除术后顽固性胃瘫的发生是多因素导致的结果。经胃镜或X线引导下置入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可满足病人不能进食期间机体营养的需要,为胃瘫的综合治疗和恢复赢得时间。该法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安全、经济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抑制核转录因子-κB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核转录因子 κB(NF 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 (PDTC)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 64只 ,建立自体静脉移植模型 ,随机分为 4组 :对照组、阴性对照组、PDTC 5 0mg/kg组、PDTC 2 0 0mg/kg组。实验组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PDTC连续 3d ,对照组给以生理盐水或不予处理 ;分别在术后 1、2周取材 ,比较内膜增生程度 ;逆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NF κBp65mRNA及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 1mRNA的表达 ,原位杂交定位ICAM 1的mRNA表达 ,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p65、ICAM 1蛋白产物表达。结果PDTC明显抑制内膜增生 (P <0 .0 5 ) ,2 0 0mg/kg组受抑制程度明显 ,与 5 0mg/kg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抑制率 3 1%~ 5 4%。PDTC能够抑制 p65及ICAM 1的mRNA表达 (P <0 .0 1) ,p65和ICAM 1蛋白表达也显著低于各对照组 (P <0 .0 1) ,抑制率 44 %~ 68%。 结论 PDTC可显著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 κB激活、减少黏附分子基因及蛋白产物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自体移植静脉中表达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 ) 1在自体移植静脉中表达的动态变化规律 ,探讨其与内膜增生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Wistar大鼠 5 6只 ,建立自体静脉移植模型 ,随机分为 7组 ,分别在移植后 1、3d ,1、2、4、6、8周切取移植静脉。半定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结合原位杂交定位研究移植血管中ICAM 1mRNA的表达 ,Westernblot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 CAM 1蛋白产物表达的变化。结果 ICAM 1mRNART PCR扩增见静脉移植 1~ 3d即出现表达增强 ,1~ 2周达到高峰 ,表达值分别为 ( 3 6.6± 12 .9) %和 ( 5 8.7± 11.1) % ,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6~ 8周逐渐恢复正常 ,与原位杂交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见I CAM 1在移植 1~ 7d表达明显增多 ,2~ 4周达到高峰 ,分别为 ( 2 3 .5± 7.1) %和 ( 2 0 .6± 9.2 ) % ,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8周恢复至正常水平 ,与Western蛋白印迹结果一致。结论ICAM 1与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关系密切 ,可能成为防治内膜增生以及血管移植后狭窄闭塞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4.
大动脉炎性脑缺血血管内介入诊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大动脉炎性脑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价值.方法 18例大动脉炎患者行血管造影检查.由有经验的介入放射学医师按盲法对其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然后共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 18例中,经血管造影按Lupi-Herrera综合分型法Ⅰ型16例,Ⅲ型 2例.主要受累动脉包括锁骨下动脉17例,颈动脉15例,椎动脉10例,头臂干5例.8例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均获成功.结论 血管造影有利于大动脉炎性脑缺血的临床诊断与指导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的疗效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直肠低位双吻合技术在中低位直肠癌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中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加直肠低位双吻合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改良组采用肠-肠“端-角”吻合的改良直肠低位双吻合术,对照采用常规操作。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费用,以及吻合成功率、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控便能力。【结果】改良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吻合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改良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改良组和对照组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和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改良组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改良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控便能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改良后的直肠低位双吻合方法在中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头臂型大动脉炎支架置入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支架置入术治疗的重型头臂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为18~37岁,平均27.8岁。发病时间0.7~5.0年,平均3.4年。结果对19例患者的24支目标血管进行介入治疗,22支目标血管开通成功后,进行了支架置入术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1.7%(22/24);其中双侧颈总动脉支架置人术2例,单侧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6例,单侧颈总动脉合并单侧锁骨下动脉一椎动脉支架置人术1例,单侧锁骨下动脉一椎动脉支架置入术10例。术后18例(2支完全闭塞的颈动脉未开通成功,但随后成功开通了闭塞的锁骨下动脉一椎动脉)缺血症状均明显缓解,头晕、头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视力明显恢复。有效率为94.7%(18/19)。17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8~36个月,平均19.4个月,其中1例患者术后22个月突发枕叶梗死。8例患者偶有头痛、头晕发生。结论血管内介入手术是治疗重型头臂型多发I生大动脉炎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院于2009年7月利用外周斑块切除系统(Silver HawkTM斑块切除系统)对1例髂外动脉完全硬化闭塞患者实施血管腔内硬化斑块切除术,取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腺病毒载体转染人大隐静脉平滑肌细胞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提高静脉壁通透性对腺病毒为载体向人大隐静脉平滑肌细胞转外源基因效率的影响。方法 人体大隐静脉经机械拉伸、腔内加压灌注携 β 半乳糖酶基因的腺病毒溶液。器官培养 0、2d后 ,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机械因素对静脉组织形态的改变、鉴定转基因靶细胞成份、比较各组平滑肌细胞的转染率。 14d时 ,进行核增殖抗原免疫组织化学和弹力纤维染色 ,比较各组平滑肌细胞增殖指数和内膜增生程度 ,观察机械因素对培养静脉的远期影响。结果 机械牵拉和加压灌注后 ,静脉形态结构完整 ,内皮未受损伤 ,细胞间出现微小孔隙。中膜平滑肌细胞的转染率达到 ( 2 1.1± 3 .8) %。对照组静脉内皮细胞间无间隙 ,仅 ( 0 .8± 0 .2 ) %中膜平滑肌细胞表达 β 半乳糖酶。培养 14d后平滑肌细胞增生指数和内膜增生程度在各组间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提高静脉通透性可提高腺病毒载体对中膜平滑肌细胞的转基因效率。  相似文献   
9.
导丝成袢技术在慢性长段股腘动脉闭塞病变开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导丝成袢技术治疗慢性长段股腘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的技术要点和疗效.方法把导丝头端塑成一个U型袢,顺势用该袢开通闭塞血管病变,并逐步跟进导管,使导丝进人流出道真腔内.结果 52例股腘动脉长段(≥10 cm)闭塞患者中48例采用该技术成功地开通闭塞的股腘动脉,技术成功率92.3%;3例开通失败,1例无法开通.结论导丝成袢技术治疗长段股腘动脉闭塞病变可行性强、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技术相对简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