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研究表明,嗅鞘细胞有利于神经元存活并促进轴突再生。 目的:验证局部注射嗅鞘细胞治疗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可行性。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嗅鞘细胞。40只SD大鼠切除坐骨神经1.0 cm,植入异体神经1.0 cm。随机分为2组,嗅鞘细胞组局部注射嗅鞘细胞,生理盐水组局部注射生理盐水。术后3个月检测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光镜、电镜观察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电镜观察嗅鞘细胞组大鼠在损伤区有较多神经纤维通过,明显多于生理盐水组(P < 0.01)。嗅鞘细胞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P < 0.01)。提示局部注射嗅鞘细胞能更好地恢复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促进神经再生与修复的策略也主要是通过促进神经内在的再生能力和改善再生的微环境两大途径,已有的研究表明联合应用一些治疗手段能更好地促进神经轴突的再生生长。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联合生长因子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及效果。 方法: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神经移植组、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脊髓横断组、椎板切除组。以T9为中心纵行切开大鼠皮肤,显露硬膜囊,水平切断脊髓并切除3mm,神经移植组、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取双侧第8~10对肋间神经各2 cm,将自体肋间神经修剪成合适长度后交叉移植入脊髓缺损处(近端白质与远端灰质、远端白质与近端灰质),神经移植组用纤维蛋白凝胶固定植入的肋间神经,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用含有2.1 mg/L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纤维蛋白凝胶固定植入的肋间神经,缝合硬膜。脊髓横断组断端间旷置,椎板切除组仅行椎板切除术。术后90 d进行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检测,术后70 d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 结果与结论:椎板切除组均引出了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脊髓横断组未引出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波形;神经移植组3只引出双侧体感诱发电位,4只引出单侧体感诱发电位,4只引出双侧运动诱发电位,3只引出单侧运动诱发电位,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5只引出双侧体感诱发电位,2只引出单侧体感诱发电位,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5只引出双侧运动诱发电位,2只引出单侧运动诱发电位。神经移植组、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大鼠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及波幅明显优于脊髓横断组(P < 0.01),自体肋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优于神经移植组(P < 0.01)。椎板切除组大鼠麻醉清醒后运动恢复正常, 脊髓横断组在3个月的生存期内后肢持续伸展、旋转,神经移植组和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大鼠后肢功能术后3周开始明显恢复,并在整个观察期内逐渐恢复。神经移植组和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较脊髓横断组明显提高(P < 0.01),并且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较神经移植组高(P < 0.01)。提示单纯周围神经移植能部分恢复脊髓功能,联合生长因子则能更好地恢复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3.
周围神经联合生长因子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目前促进神经再生与修复的策略也主要是通过促进神经内在的再生能力和改善再生的微环境两大途径,已有的研究表明联合应用一些治疗手段能更好地促进神经轴突的再生生长.目的:探讨周围神经联合生长因子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神经移植组、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脊髓横断组、椎板切除组.以T_9为中心纵行切开大鼠皮肤,显露硬膜囊,水平切断脊髓并切除3mm,神经移植组、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取双侧第8~10对肋间神经各2 cm,将自体肋间神经修剪成合适长度后交叉移植入脊髓缺损处(近端白质与远端灰质、远端白质与近端灰质),神经移植组用纤维蛋白凝胶固定植入的肋间神经,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用含有2.1 mg/L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纤维蛋白凝胶固定植入的肋间神经,缝合硬膜.脊髓横断组断端间旷置,椎板切除组仅行椎板切除术.术后90 d进行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检测,术后70 d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椎板切除组均引出了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脊髓横断组未引出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波形;神经移植组3只引出双侧体感诱发电位,4只引出单侧体感诱发电位,4只引出双侧运动诱发电位,3只引出单侧运动诱发电位,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5只引出双侧体感诱发电位,2只引出单侧体感诱发电位,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5只引出双侧运动诱发电位,2只引出单侧运动诱发电位.神经移植组、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大鼠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及波幅明显优于脊髓横断组(P<0.01),自体肋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优于神经移植组(P<0.01).椎板切除组大鼠麻醉清醒后运动恢复正常,脊髓横断组在3个月的生存期内后肢持续伸展、旋转,神经移植组和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大鼠后肢功能术后3周开始明显恢复,并在整个观察期内逐渐恢复.神经移植组和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较脊髓横断组明显提高(P<0.01),并且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较神经移植组高(P<0.01).提示单纯周围神经移植能部分恢复脊髓功能,联合生长因子则能更好地恢复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4.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_1是一种强效细胞生长增殖调节蛋白,在移植免疫的抗排斥反应、移植物血管病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目的:观察经冷冻处理异体神经移植后,局部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_1对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受体为清洁级SD大鼠60只,分为3组:自体神经移植组、异体神经移植组、转化生长因子β_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每组20只.供体为40只Wistar雄性大鼠.pAdTrack-CMV-TGF-β_1质粒、pAdEasy-1-Bj51833细胞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四院骨科实验室惠赠.方法:取供体大鼠40只作双侧股后外侧纵切口,分离显露坐骨神经,切取双侧整段坐骨神经,置于无菌冷冻管中保存1周,备用.手术显微镜下将受体鼠自骨二头肌与半腱肌和半膜肌间隙剪开结缔组织,显露坐骨神经,从犁状肌孔下0.5 cm处整齐剪下长约1 cm的坐骨神经.自体神经移植组、异体神经移植组选择粗细相等、已预制冷冻的自体及异体神经移植;转化生长因子β_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异体神经移植后于大鼠局部肌肉及神经两断端内注射pAdTrack-CMV-TGF-β_1质粒40 μg/只.主要观察指标:术后3,6,9周各组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病理学和轴突计数检查.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_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高于新鲜异体神经移植组(P < 0.01),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自体神经移植组、转化生长因子β_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术后9周轴突计数较新鲜异体神经移植组高(P < 0.01).转化生长因子β_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光镜及电镜可见神经纤维走行正常,排列完好,神经纤维可见血管增生,髓鞘结构较好,神经纤维内见有大量再生髓鞘,许旺细胞明显增多,胞质较发达,大量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结构清晰,再生的轴突内微丝密集排列,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接近.异体神经移植组光镜及电镜可见神经纤维数量少、排列紊乱,髓鞘轴突变性明显,大部分神经纤维脱髓鞘崩解,轴突消失,未见再生的神经纤维.结论:局部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_1质粒联合冷冻处理的冷藏异体神经移植可以协同减轻移植后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应用外固定架及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治疗胫、腓骨开放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2008年6月~2009年6月,胫、腓骨开放骨折18例,患者均行骨折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清创后创面范围为5 cm×4 cm~12 cm×9 cm。均采用积极清创后平均16 d VSD治疗,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感染控制后,采用大小为6 cm×5 cm~13 cm×8 cm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创面。结果皮瓣术后1例出现皮瓣远端皮缘坏死,1例术后3 d皮瓣因蒂部缝合过紧压迫出现静脉回流不良,均经对症处理后成活,其余皮瓣顺利成活,切口Ⅰ期愈合。皮瓣与周围皮肤色泽相似,无臃肿,质地佳。术后皮瓣受力处无破溃,无骨髓炎复发。结论应用外固定架及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是治疗三度小腿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碾挫缺损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表明,嗅鞘细胞有利于神经元存活并促进轴突再生。目的:验证局部注射嗅鞘细胞治疗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嗅鞘细胞。40只SD大鼠切除坐骨神经1.0cm,植入异体神经1.0cm。随机分为2组,嗅鞘细胞组局部注射嗅鞘细胞,生理盐水组局部注射生理盐水。术后3个月检测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光镜、电镜观察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电镜观察嗅鞘细胞组大鼠在损伤区有较多神经纤维通过,明显多于生理盐水组(P〈0.01)。嗅鞘细胞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P〈0.01)。提示局部注射嗅鞘细胞能更好地恢复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背景:大量实验证明,Bungner带-许旺细胞-基底膜结构是神经再生理想的微环境。这一结构在神经损伤两三周后形成。而在神经损伤数小时后,近断端的神经纤维就开始发芽再生神经纤维开始再生与所需微环境的形成并不同步。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进行修复的最佳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2周后神经修复组、4周后神经修复组、3个月后神经修复组、即时神经修复组。 方法:建立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即时修复组立即缝合伤口,2周后神经修复组、4周后神经修复组、3个月后神经修复组采用神经两断端分别固定于肌膜上,逐层缝合伤口,2周,4周,3个月后重新打开伤口,在手术显微镜下用10-0无损伤尼龙针线进行外膜缝合修复坐骨神经,缝合伤口。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缝合神经段的神经电生理、轴突数、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 结果:2周后神经修复组神经传导速度慢于4周后神经修复组、3个月后神经修复组(P < 0.01);即时神经修复组与2周后神经修复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2周后神经修复组效果最好,神经纤维走行正常、排列完好,神经纤维可见血管增生,髓鞘结构较好,许旺细胞功能活跃,新生轴突内微丝密集排列。4周后神经修复组最差,神经纤维数量少、排列紊乱,髓鞘轴突变性明显,大部分神经纤维脱髓鞘崩解,轴突消失,未见再生神经纤维。3个月后神经修复组效果较差,可见较多神经纤维结构破坏,排列略紊乱,髓鞘和轴突变性较明显,仅见少量再生神经纤维,许旺细胞略少,胞质不发达。即时进行神经修复组效果较好,神经纤维结构破坏不明显,排列整齐,髓鞘和轴突变性轻,神经纤维内见有大量再生髓鞘,许旺细胞明显增多,胞质较发达。2周后神经修复组轴突计数优于其他3组(P < 0.05),4周后神经修复组最少。 结论:神经损伤2周后进行神经修复效果优于其他时间点,是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复层辐射人羊膜在取皮区及浅、深度擦皮创面上应用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创面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羊膜和常规油纱分别贴敷上述各个创面的两部分进行治疗.对照观察.结论 用人羊膜侧的创面比用油纱侧的创面平均提前4-5天愈合.用羊膜侧的创面无1例感染.结论人羊膜对刨面的早期愈合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并且对预防创面感染起到保护作用.复层辐射人羊膜是可在临床应用的良好的创面覆盖物.  相似文献   
9.
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修复示指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示指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2000年6月-2007年6月采用第一掌背动脉逆行筋膜皮瓣修复示指皮肤缺损29例。该皮瓣以第一掌背动脉在第二掌骨背侧的纵轴为轴线,以筋膜为蒂,蒂部设计在皮瓣的远侧,供血动脉为示指桡侧指动脉。结果29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面积为(2.0-3.0)cm×(1.5-3.0)cm。手术时间平均75(60-8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5(25-40)ml。5例皮瓣出现静脉危象,2例出现张力性水疱,经拆除部分缝线及水疱穿刺抽吸后皮瓣颜色恢复红润。15例平均随访13.5(6-18)个月,皮瓣色泽红润,质地正常,外形佳,皮瓣两点辨别觉为5-7 mm,温、痛觉恢复良好,手指感觉运动功能均满意。结论切取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示指皮肤缺损安全可行,是修复示指皮肤较大面积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提高骨水泥与骨界面的融合可降低假体松动率,骨髓腔是骨水泥融合中的接受腔,其准备过程是提高骨水泥充填质量的关键。目的:采用断层CT及大体观察评估骨髓腔用高压脉冲水枪冲洗及髓腔刷洗处理后骨水泥与骨界面的结合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2002-07/2003-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动物试验室及骨科试验室完成。材料:新鲜马尺骨40根,随机分为2组:冲洗刷洗组20根,对照组20根。方法:将40根马尺骨近端关节面及皮质锯除,使其正好暴露骨小梁面,保留近端15cm锯除远端。在近端用髓腔钻和髓腔锉沿纵轴平行方向开通髓腔,近端直径为1.5cm,深约5.5cm,置入自制髓腔栓使开通髓腔深为5cm。冲洗刷洗组做高压脉冲冲洗及刷洗处理,每一模型用冲洗液1000mL,每冲洗300mL用髓腔刷反复刷洗一次,共刷洗3次,最后一次用100mL水冲洗净并擦干。未处理组不做任何处理。处理后用相同方法注入骨水泥。每组模型做CT断层扫描(间隔4mm)。主要观察指标:观察CT片,测出骨水泥截面周围与骨小梁结合紧密者与非结合者的个数,计算结合率。用放大器材观察骨髓腔内表面及骨水泥内柱表面情况。结果:CT截面扫描可见冲刷组界面结合率为61.25%,未处理组界面结合率为28.0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镜下观察发现冲刷组的骨小梁表面干净,无骨屑,骨小梁孔密集、清晰可见。骨水泥芯表面干净,密布细小突起。未处理组的骨小梁表面覆有一层由骨屑和油脂状物混合成的物质,骨小梁孔大多被该物质填塞,无法看到。骨水泥芯表面不干净,触之有骨屑磨擦感及油性感,表面无细小突起,只有一些大的凹凸不平。结论:断层CT评估及大体观察显示骨髓腔高压脉冲冲洗加刷洗可明显增强骨水泥与骨界面的结合,降低假体松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