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活动对肺部感染的预防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早期活动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6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指导早期活动预防肺部感染(观察组),并以既往的6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比较其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肺部感染率分别为4.6%和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6,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指导早期活动,有利于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呼吸道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定植的防控效果。方法对每例监测对象于入院第1、4、8天及之后每间隔7天采集咽拭子和人工气道吸痰标本,并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2013年6—12月为干预前组,2014年1月开始实施综合干预措施,2014年6—12月为干预后组,统计MDRO检出情况。结果共检出253株MDRO,干预前后分别为164、89株,其中检出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191株(占75.49%),干预前后分别为119、72株。患者呼吸道MDRO感染发病率干预前组为52.94%,干预后组为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P=0.03)。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干预前组为(8.07±2.52)d,干预后组为(6.89±1.7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0,P<0.01)。结论MDRO为ICU医院感染重要病原菌,采取有效综合干预措施可减少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正>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播,其中飞沫和接触传播是其主要传播途径[1]。最新研究表明,SARS-CoV-2可在气溶胶中和物体表面上存活数小时至数天时间不等,阴暗的条件下在钞票和手机等物品上存活甚至长达28 d之久[2-3]。国内多次报道,从进口的商品或外包装样本中检测出SARS-CoV-2病毒,并证实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可能导致相关感染[4-6]。  相似文献   
4.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感染病毒性肝炎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竭病人为延长生命或等待肾移植最重要的治疗手段。血液透析病人是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肝炎发病率高,且以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常见。为探讨经血液传播病原体与血液透析的关系以及血液透析在引发经血液传播病原体感染的危险程度,对正在某院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经血液传播病原体感染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工作人员是否戴帽子口罩对10万级洁净ICU空气质量的影响,为洁净ICU的感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第1天、第3天进入ICU病房所有人员全部戴帽子口罩,所得数据为对照组,第2天、第4天进入ICU病房所有人员除进行操作外均不戴帽子口罩,所得数据为观察组,采用平板自然沉降法、浮游菌测定法、尘埃粒子计数法对10万级洁净ICU的空气质量进行采样,监测空气中尘埃数、浮游菌、沉降菌数,连续监测4d,比较结果。结果ICU环境中尘埃粒子数的监测情况,0.5μm尘埃粒子数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95,P〈0.05),5.0μm尘埃粒子数对照组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6,P〉0.05);O.5μm尘埃粒子在不同时间段及不同组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9,P〈0.05),不同时间段0.5μm尘埃粒子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72,P〈0.05),两组间比较,观察组0.5μm尘埃粒子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84,P〈0.05);5.0μm尘埃粒子在不同时间段及不同组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84,P〈0.01),不同时间段5.0μm尘埃粒子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17,P〈0.01);不同病房0.5,5.0μm尘埃粒子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环境中浮游菌、沉降菌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时间段ICU环境中沉降菌及浮游菌数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ICU病房中,戴帽子12I罩比不戴帽子口罩空气中0.5μm尘埃粒子数少,而对5.0μm尘埃粒子数没有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ICU大厅在上午查房、护理等室内人员较多时是导致空气中尘埃、浮游菌、沉降菌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否戴帽子口罩不是影响动态10万级洁净ICU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不进行任何操作的情况下工作人员是否戴帽子口罩可以不作为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6.
血液科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流行病学调查报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调查血液科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流行病学的情况.方法 对血液内科病房3例白血病患者发生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进行临床资料及危险因素调查,并行环境微生物监测、分子流行学调查.结果 环境微生物采样中48份标本共榆出3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患者口腔溃疡面1株,治疗窒水龙头1株,拖把池排水口1株;对分离出的3株铜绿假单胞菌和1例患者的血培养铜绿假单胞菌(另两例患者的血培养标本未保留)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基因分型显示2株为Ⅰ型,Ⅱ、Ⅲ型各1株,1例患者口腔溃疡面和血培养标本铜绿假单胞菌基因型相同,而与拖把池排水口和治疗室水龙头的标本铜绿假单胞菌基因型都小相同.结论 该次血液科病房3例白血病患者发生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不能断定为医院感染暴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暴发原因,探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方法 对ICU7月1-29日12例下呼吸道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调查及环境微生物监测,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并实施预防控制.结果 除病情危重、年龄大,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等危险因素外,还存在ICU环境污染,在环境微生物监测中物体表面和手共采集标本73份,有16份标本中分离到鲍氏不动杆菌,有13株DNA(RAPD)基因分型为同一型,采取综合措施后.使ICU下呼吸道痰标本中鲍氏不动杆菌的检出率逐渐下降,从7月份的30.0%下降至12月份的12.0%.结论 对ICU患者进行隔离,对病室环境及医疗器械特别是呼吸器具进行彻底消毒,优化护理流程,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是降低外源性感染、控制暴发流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临床医护人员在微生物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高微生物标本送检质量,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某院19个临床科室(不包括小儿内科、小儿外科、新生儿病区)当天在班的、工作中涉及微生物标本采集的医护人员共76名,进行微生物标本采集技术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 56%的医护人员仅采集单份血标本送检做血培养;79%的医护人员在采集血标本前未按照3步消毒法进行皮肤消毒;中心静脉导管可疑相关血流感染时,在保留导管和拔除导管这两种不同情况下能正确选择采血部位和采集标本份数的仅占23%和18%;65%~72%没有掌握各种微生物培养标本的正确保存方法。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对规范采集微生物培养标本认识不足,采集环节存在诸多问题。应制定标准的操作流程,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有关微生物标本采集技术的培训,加强环节管理,提高微生物标本送检质量,保证检验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监测动态洁净ICU空气质量,为洁净ICU的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平板自然沉降法、六级撞击式浮游菌测定法、尘埃粒子计数法对工作状态下的10万级洁净ICU空气每天在3个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连续4d进行采样。结果动态洁净ICU环境中上午、下午、晚上0.5μm和5μm尘埃粒子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85,89.94;P〈0.01);不同区域的尘埃粒子数监测结果显示:单间、双间、大厅3个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21,16.17;P〈0.01)‘。不同时间段环境中浮游菌数,上午、下午、晚上3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1,P〈0.01);不同区域环境中浮游菌的浓度单间、双间、大厅3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8,P〉0.05)。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中空气沉降菌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8,17.05;P〈0.01)。环境中浮游菌和沉降菌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612,P〈0.05)。六级撞击式采样器每一级别所测定的空气细菌平均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5,P〈0.01),第5级细菌数最多,第4级次之。结论洁净ICU在上午查房、护理等工作人员最多时空气质量最差;环境中5μm以下的粒子占优势;尘埃粒子数多,浮游菌和沉降菌数也相应增多,单间或双人间空气质量优于大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告胃肠镜下手术治疗后发热患者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及相应的控制措施。方法对某院消化科10d内有6例患者在接受胃镜、肠镜下行息肉等隆起物手术治疗后出现发热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并对内镜中心相关物品进行微生物监测结果6例患者平均年龄(60.50±9.50)岁,均无其他基础疾病。微生物采样标本44份,异常阳性标本7份。主要集中在1号、3号、4号胃镜、漂洗肠镜的软水、镜下手术时用在肠黏膜下注射的注射针等,5d后再次对规范清洗消毒的胃镜进行采样,结果 3号、4号胃镜仍是微生物数超标现象,微生物鉴定结果为3号胃镜内腔为华纳葡萄球菌,其余为鲁氏(洛菲)不动杆菌。结论根据发热患者分布特点及内镜中心相关用品的采样结果分析,本次发热事件可能与漂洗肠镜的软水污染及内镜中心部分胃镜腔内有生物膜的形成,难以清洗彻底及黏膜下注射的穿刺针管腔细小,且有盲端,清洗难度大,不宜清洗干净而导致灭菌失败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