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中新发脂肪肝与体质指数(BMI)、血糖、尿酸、血脂等相关指标增量之间的关系。方法从南方某一综合大学40岁以上教工2010~2011年连续参加体检人群中筛出新发脂肪肝人群,以2011年无脂肪肝人群为对照,比较新发脂肪肝人群的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尿酸(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谷丙转氨酶(AL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等指标增量与脂肪肝发病的关系。结果无脂肪肝、新发脂肪肝和连续两年脂肪肝三个组的BMI、SBP、DBP、UA、TG、ALT、LDL-C、FBG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以上各指标均值有显著性差异;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011年BMI、TG和FBG值与新发脂肪肝密切相关,BMI增量变化值与新发脂肪肝密切相关,其他多个自变量增量未发现与新发脂肪肝有密切相关性。结论与中老年人新发脂肪肝变化密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次为TG、BMI和FBG水平,BMI增量与脂肪肝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罗政  陈友鹏  梁旭竞  张立伐 《临床荟萃》2006,21(12):865-866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肝脏铜代谢障碍疾病,由于铜在体内蓄积引起多组织的损害和病变,临床表现多样,肝脏是铜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损害在该病患者中极为常见。笔者将我院近6年来收治的14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脏病变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是全球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包括高血压在内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首要的死亡原因,高血压和高血压前期是主要的危险因素,它们显著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1-2]。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升高增加了高血压、脑中风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风险,BMI与血压升高所致的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不尽相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的临床特点,症状与体征,肝功能损伤程度以及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收集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患者(乙戊肝组),单纯性戊型肝炎患者(戊肝组)各33例及单纯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乙肝组)60例,对戊肝组和乙戊肝组的临床特征进行对照分析;对慢乙肝组和乙戊肝组患者的血清HBV标志物进行对比。结果 乙戊肝组乏力,恶心呕吐,脾大较戊肝组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乙戊肝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戊肝组,分别为(34.2±0.9)g/L和(37.4±1.1)g/L,两组相比较,t值为2.127,P值为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乙戊肝组的AST/ALT水平较戊肝组高,且两周后TBil的下降值也低于戊肝组,TBil的下降值分别为(22.15±15.85)umol/L和(71.27±13.25)umol/L,两组相比较,t值为2.378, P值为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乙戊肝组HBeAg, HBV DNA阳性率均比慢乙肝组为低,P值<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病情较单纯性戊型肝炎为重,肝细胞损伤更为严重,肝功能恢复也较慢;重叠HEV感染后,HBV复制可能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慢病毒表达载体,将其转染人肝细胞L02并且通过杀稻瘟筛选出阳性克隆细胞。方法:以PBABE-puro-hTERT质粒为模板PCR法获取目的基因attB1- hTERT-attB2,通过BP反应克隆至pDONR221;采用LR重组酶将pDONR221-hTERT和pLenti6/V5-DEST进行重组反应,形成pLenti6/V5-DEST- hTERT。将重组载体pLenti6/V5-DEST- hTERT与包装质粒充分混合,利用脂质体共转染293FT细胞,获得重组慢病毒颗粒。将其感染人肝细胞L02,通过杀稻瘟筛选获得阳性克隆。结果:测序发现入门载体pDONR221包含的目的基因hTERT 1547位点存在点突变(原碱基A变成G),通过定点突变技术成功诱变并鉴定慢病毒表达载体pLenti6/V5-DEST- hTERT成功构建。重组慢病毒滴度为1×108 TU/L,获得20株稳定抗性的单克隆细胞。结论:成功构建人端粒酶逆转录酶的慢病毒表达载体,获得稳定抗性的单克隆肝细胞,为进一步建立永生化肝细胞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州某院感染科门诊乙肝“二对半”检测结果与年龄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对2003年2月4日~2004年2月4日来广州某三甲医院感染科门诊求治的4967例患者进行乙肝“二对半”检测。结果10~岁“大三阳”的比例最高,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30~岁“小三阳”的比例最高,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HBV血清抗原、抗体标志物全阴的比例在0~9岁和≥60岁年龄组高。结论HBV“大三阳”、“小三阳”及抗原抗体标志物全部阴性者在不同年龄所占比例不同,多种因素使之改变。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母婴乙肝病毒垂直传播已成为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本研究分析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进行羊膜腔穿刺是否增加母婴垂直传播的风险。 方法 搜索1990年1月1日~2016年3月15日之间在Pubmed、Embase、谷歌学术和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中所有关于乙肝孕妇行羊膜腔穿刺对母婴垂直传播影响的相关英文或中文文章,根据纳入剔除标准对文章进行筛选,然后对文章治疗评分,最后有4篇文章纳入,共有3997孕妇,其中实验组167名、对照组3830名,使用Review Manager Version 5.0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进行羊膜腔穿刺术与不行羊膜腔穿刺术两组婴儿HBsAg阳性率无明显差异(R2=1.37,95% CI: 0.70~2.69,P=0.36)。当孕妇是HBV-DNA≥107 copies/mL、HBeAg阳性时,进行羊膜腔穿刺术后胎儿宫内感染风险增加(R2=9.54,95% CI: 3.52~25.85,P<0.0004;R2=3.41,95% CI: 1.05~11.13,P=0.04)。 结论 孕妇HBV-DNA≥107 copy/mL和(或)HBeAg阳性时将增加母婴垂直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干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小鼠肝组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mRNA水平变化.方法 随机将小鼠分为7组,每组4只.A组为对照组,B组为模型组,C组为曲古抑菌素A(TSA)处理组,D组为大剂量正丁酸钠处理组,E组为小剂量正丁酸钠处理组,F组为大剂量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PDTC)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99mTc 标记的人源化抗肝癌双链抗体 BDM3及双链抗体纳米颗粒在荷肝癌动物体内的靶向分布及放射免疫显像,探讨其对肝癌的靶向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使用99mTc 对人源化抗肝癌双链抗体 BDM3及双链抗体纳米颗粒进行标记,并测定标记率,将标记好的抗体及抗体纳米颗粒经腹腔注入荷瘤裸鼠体内,在注射后不同时间点进行放射免疫显像。取各脏器及肿瘤组织,计算肿瘤/非肿瘤比值。结果99mTc 标记的双链抗体BDM3和双链抗体纳米颗粒标记率为91%和92%,显像率均达100%。注射后1 h 肿瘤/血比值为(1.63±0.17)和(3.63±0.21),4 h 肿瘤/血比值为(3.82±0.24)和(5.63±0.26),8 h 肿瘤/血比值为(0.48±0.21)和(1.41±0.3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和 P〈0.01),表明同位素标记的双链抗体和双链抗体纳米颗粒均能在肿瘤组织中浓聚,而在非肿瘤组织中无浓聚现象,因而具有明确的靶向性,而抗体纳米颗粒因具有双重靶向作用,其浓聚现象较抗体本身更显著,能进一步增加显像效果。结论99mTc 标记的双链抗体 BDM3及其纳米颗粒对肝癌组织具有很好的亲和力,可作为肝癌诊断和治疗的靶向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