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8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杭州地区2016年至2020年间儿童EB病毒的感染情况、构成、流行趋势等信息。方法 选取2016年至2020年期间,杭州市儿童医院病原体核酸检测的样本共72526例,将其中EB病毒核酸阳性的1391例纳入统计研究,并分析各年份杭州地区儿童EB病毒感染的人数、感染月份、性别比例及年龄构成等因素。结果 2016-2020年,报告EB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病例1391例,占全院儿童检测病原体包括肺炎支原体,沙眼支原体,解脲支原体,EBV和人巨细胞病毒等各类DNA病毒的1.92%,五年间EB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56%,1.81%,1.89%,1.63%和3.11%;性别方面,男性感染患儿的核酸阳性检出778例,女性感染核酸阳性检出613例,男女比例为1.27:1;年龄分布方面,1-6学龄前儿童EB病毒感染患儿核酸阳性检出1184例,占我院1-15岁患儿总检出病例数的85.12%。流行季节方面,夏秋季为感染高峰,冬春季不明显。结论 2016年-2019年,杭州地区EB病毒感染患儿比例相对平稳(x2趋势检验,P>0.05),但在2020年,阳性检出率明显上升,这可能与新冠疫情有关;学龄前儿童为EB病毒的主要易感者,这与学龄前儿童的免疫水平以及淋巴细胞比例水平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同时男童与女童的阳性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男童易感率更高,此外EB病毒传播还具有一定季节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麻疹流行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8月38例麻疹患儿的临床特点,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麻疹患者的咽拭子病毒标本,对部分PCR扩增阳性的片段进行研究基因测序、并绘制系统进化树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38例麻疹患者咽拭子标本中经RT-PCR检测阳性32例,阳性率84.2%;随机选择8例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均为H1a基因亚型;与该型参考株AF045205﹑AF045206核苷酸同源性为98.0%99.0%。结论麻疹病毒流行优势株均是H1a基因亚型,无输入性的其他亚型出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胸腺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ARC)在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致哮喘发作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肺炎患儿7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除外)。在入院时(急性期)采集静脉血用被动凝集法检测MP-IgM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他7种呼吸病原体IgM, 并于-70 ℃保存部分血清;采集咽拭子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P-DNA。根据临床诊断和MP-IgM或MP-DNA拷贝数分为MP感染组和非MP感染组。在病情明显好转时(恢复期), 对伴有哮喘发作的患儿采静脉血分离血清, 置于-70 ℃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患儿血清中TARC的水平。评价血清中TARC水平在两组患儿之间以及急性期和恢复期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MP感染组患儿中有哮喘发作的比例高于非MP感染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4, P=0.04)。MP感染组患儿的TARC水平高于非感染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 P=0.00)。MP感染组, 有哮喘发作患儿的TARC水平高于非MP感染组有哮喘发作患儿和无哮喘发作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 P=0.01;t=5.21, P=0.00);TARC水平无哮喘发作患儿的高于非MP感染组无哮喘发作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 P=0.05)。MP感染组和非MP感染组, 有哮喘发作患儿的TARC水平均高于无哮喘发作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 P=0.04;t=2.03, P=0.05);有哮喘发作患儿恢复期的TARC水平较急性期均有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9, P=0.00;t=2.37, P=0.05)。结论 TARC在MP感染诱发哮喘发作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乙型流行性感冒(流感)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32例乙型流感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胸部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32例乙型流感患儿中,重症13例,危重症1例。临床表现有发热(100.00%)、咳嗽(100.00%)、咽痛(3.13%)、声嘶(9.38%)、流涕(15.63%)、乏力及四肢酸痛(12.50%)、惊厥(3.13%)、恶心或呕吐(15.63%)、腹痛(9.38%)、腹泻(12.50%)。合并支气管炎10例(31.25%),肺炎14例(43.75%),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Ⅱ°喉梗阻及Ⅱ型呼吸衰竭1例(3.13%)。血WBC降低5例,升高2例;粒细胞减少11例;C反应蛋白升高11例;降钙素原升高9例;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17例;肌酸激酶升高1例;AST升高20例;无ALT升高病例。乙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3例(71.86%),抗原检测阳性22例(68.75%),抗体IGM检测阳性12例(37.5%)。按照国家卫计委《流感诊疗方案(2018年版)》予以奥司他韦口服治疗,2例自动出院(病情有好转),其余30例均治愈出院。结论乙型流感的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主要采取口服奥司他韦治疗。临床医生应加强对乙型流感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粪便病毒核酸快速检测方法在麻疹患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临床诊断麻疹的44例患儿,入院时均有发热、皮疹等麻疹感染症状。在入院2d内采集静脉血2ml和粪便标本。静脉血常规分离血清送实验室检测麻疹特异性IgM抗体,粪便标本在冷链条件下送国家传染病实验室检测麻疹病毒核酸。结果44例粪便麻疹病毒核酸阳性38例(86.4%);检测血麻疹特异性IgM抗体37例,阳性30例(81.1%),阴性7例。血麻疹特异性IgM抗体阴性7例患儿中,粪便麻疹病毒核酸阳性6例。结论粪便病毒核酸快速检测结果与血清麻疹特异性IgM抗体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故与血清麻疹特异性IgM抗体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诊断阳性率,且粪便标本的采集具有方便、无痛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肠道病毒71型(EV71型)手足口病患儿血清中趋化因子的表达水平,筛选出重症EV71型手足口病的早期预警指标,并探讨其预警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杭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EV71型手足口病患儿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轻重分为普通组(42例)、重症组(60例),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非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014年杭州地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特点,以及手足口病发病率及病原体时间分布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方法 对2014年杭州地区手足口病的临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临床获得的咽拭子标本,对其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对手足口病病例及病原体的时间聚集性与当地的气象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2014年杭州地区共临床诊断手足口病病例6 640例,男女比例为1.44∶1,年龄以1~3岁为主,以本地区散居儿童居多;对临床诊断的住院病例2 370份标本检测结果显示: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242例,阳性率为10.2%,肠道病毒71型(EV71)936例,阳性率为39.5%,其他肠道病毒1 192例,阳性率为50.3%。手足口病病例时间聚集以5~7月份为高峰,并且手足口病高峰期(5~7月)病原学以EV71为主;手足口病发病率及病原体分布与平均气温、降雨量和相对湿度均呈正相关(P均<0.05);且EV71主要分布在平均气温高、降雨量大和相对湿度高的月份,而肠道病毒通用型主要分布在平均气温较低、降雨量少和相对湿度低的月份。 结论 杭州地区2014年手足口病仍以1~3岁散居男童为主,病原学以EV71及肠道病毒通用型为主;手足口病病例时间聚集以5~7月份为主。手足口病发病率及病原体分布情况与平均气温、降雨量及相对湿度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非肠道病毒71型(EV71)非柯萨奇病毒16型(CA16)肠道病毒(其他型肠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的排毒时间,以及重组人IFNα2b喷雾剂干预治疗对其排毒时间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杭州市儿童医院收治住院的其他肠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共159例,在入院2 d内同时采集患儿粪便和咽拭子样本,通过荧光定量PCR法进行病毒检测。对实验室确诊资料完整的87例患儿咽部及肠道排毒情况进行追踪和随访,实验组采用重组人IFNα2b喷雾剂干预治疗(52例),对照组用开喉剑喷雾剂治疗(35例),观察两组病毒转阴情况。结果159例患儿治疗第1周时粪便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第2周时出现转阴病例,至第6周全部转阴。重组人IFNα2b喷雾剂干预治疗对其他肠道病毒型手足口病5~7 d咽部排毒的累计转阴率为54.0%,高于对照组的4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82,P>0.05);两组肠道病毒累计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1,P>0.05)。结论其他肠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第2周出现肠道病毒转阴。重组人IFNα2b喷雾剂干预治疗一定程度略提高咽部排毒转阴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与血、脑脊液EV71-IgMkL体的相关性,为早期识别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提供更多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1日至7B31目手足口病高发期间收治的317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和血、脑脊液EV71-tgM抗体及相关实验室检测结果,对两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317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重型264例(83.3%),危重型53例(16.7%)。危重型组与重型纽在年龄、体重、脑脊液氯含量及肢体抖动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型患儿的血清EV71阳性率(84.9%)高于重型组患儿(76.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型患儿的脑脊液EV71阳性率(50.9%)略低于重型组(53.8%),差异亦无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绝大部分重症病例由EV71感染引起,与血清及脑脊液EV71-IgM抗体阳性率无相关性,但年龄越小、体重越轻、脑脊液氯含量减少及肢体抖动明显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越容易向危重型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的肠道排毒时间及传播机制,为科学防控手足口病提供参考. 方法 采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对实验室确诊的65例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进行追踪和随访,直至患儿大便病毒转阴为止.同时调查与58名EV71核酸阳性患儿有密切接触史家庭成员(每位患儿2名)116人,其中36人采集咽拭子,80人采集粪便标本.采集手足口病病区医务人员粪便标本31人,其中医生10人,护士21人. 结果 25例普通型EV71感染患儿第1~6周大便病毒核酸阳性率分别为100%、88.4%、59.4%、22.3%、22.3%、0,持续最长时间为6周.40例EV71重症组患儿第1~10周大便病毒核酸阳性率分别为100%、97.0%、79.5%、60.6%、35.3%、25.2%、16.8%、16.8%、8.4%、0,持续最长时间为10周.31名医务人员粪便未检出EV71及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核酸.80名有患儿密切接触史人员中,22份粪便标本EV71核酸阳性,占27.5%;36份咽拭子标本除1例EV71核酸阳性其余均阴性,阳性者均无自觉症状. 结论 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恢复期肠道排毒时间长,成为隐性感染者,易造成手足口病流行和传播.建议延长手足口病患者,特别是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管理时限.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家庭成员易成为隐性感染者,可造成手足口病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