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4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病理特点、诊断标准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对4例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 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淋巴瘤细胞围绕萎缩的乳腺腺管上皮浸润。4例LCA及CD20均显示( );2例k( );CD45RO、λ、CD5、CD10、cyclinD1和CK均为(一)。结论 4例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全部为B细胞来源,其发病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有关,早期诊断对预后的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2.
胰腺囊实性肿瘤 (cystic and solid tum ors of the pan-creas,CSTP)是一种少见的胰腺肿瘤实体 ,属低度恶性。自195 9年 Frantz首次描述本病以来 ,国内外文献报道 30 0余例 [1 ] ,命名较乱 ,曾有乳头状囊性肿瘤、实性乳头状上皮性肿瘤、囊实性腺泡细胞瘤、囊 -实性乳头状癌等多种名称 ,迄今组织学发生尚未定论。笔者报道 3例并文献复习 ,以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及组织发生。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病理科 1994~ 2 0 0 2年收验的手术病例 3例 ,均为女性 ,年龄 35 .7± 12岁 (2 3~ 4 7岁 )。 2例因腹胀、腹痛就诊。 1例未诉明…  相似文献   
3.
EB病毒潜伏膜蛋白LMP1与P53在鼻咽癌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EB病毒潜伏感染和抑癌基因P53异常表达与鼻咽癌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方法对59例鼻咽癌(NPC)和12例鼻咽部正常或慢性炎症组织进行单克隆抗体LMP1,P53标记,并结合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发病年龄进行分组研究。结果:正常和慢性炎症的鼻咽粘膜均呈阴性表达,NPC中,LMP1阳性率69.49%(41/59),P53阳性率44.06%(26/59),双阳性率30.51%(18/59),LMP1在非角化性癌,低分化癌及青年组NPC中高表达;在鳞癌,高分化癌及老年组中低表达,P53在低分化癌中高表达,但与NPC组织学类型,发病年龄不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在NPC发生、发展过程中EBV潜伏感染起主导作用,P53基因异常表达可能起协同作用,EB病毒潜伏感染是NPC发病年龄年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作者应用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例经改良低温心内直视手术切除的心房粘液瘤临床病理特征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心房粘液瘤是分化良好的真性肿瘤,形态结构具多样性、复杂性,自原始幼稚间叶组织发生,向不同方向分化,应与血栓机化区别。临床表现常有与二尖瓣狭窄相似症状,应与风湿病鉴别。作者对心房粘液瘤的生物学行为、治疗及预后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细胞增殖周期调控因子p16和cyclinD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62例食管癌中p16、cyclinD1的表达.结果在食管癌p16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8.39%(30/62),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粘膜76%(38/50),染色强度大部分为弱阳性、阳性;cyclinD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9.35%(43/62),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粘膜28%(14/50),染色强度大部分为阳性、强阳性.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前者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关,而后者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食管癌的分子发病机制可能涉及CDK4/细胞周期素D1和p16负反馈调节通路的异常.  相似文献   
6.
乳腺分泌型癌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山  张海萍  杨萌霓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3):181-181,i017
患者女性,30岁。发现右乳房肿物1年,无自觉症状。查体:右乳房内上象限可及一肿物,大小约2 cm×2 cm,质硬,可活动,与皮肤无粘连。局部手术切除。 病理检查 巨检:2 cm×1.5 cm×1.5 cm肿物一个,似有包膜,切面实性,灰白色,质硬。镜检:肿瘤中央可见明显的玻璃样变性。肿瘤细胞排列呈管泡状、腺样、条索状或巢状,有显著的分泌现象。细胞胞质和腺样腔隙中有大量嗜伊红物质(图1),核仁明显,但核分裂象少见。肿瘤边缘未见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按WHO(2000年)诊断标准,对46例胃肠道原发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形态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46例胃肠道原发淋巴瘤,男:女=1.8:1,发病年龄4-77岁,以消化道症状和腹部包块为主诉。好发部位:胃15例,小肠23例,大肠8例。组织学类型:46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B细胞性淋巴瘤38例占82.6%,其中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type)19例,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T)15例,滤泡性淋巴瘤(FL)1例,套细胞淋巴瘤(MCL)1例,Burkitt样淋巴瘤2例,T细胞淋巴瘤8例占17.4%。不同组织学类型的淋巴瘤其免疫表型和临床表现不同。结论: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具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准确的组织学分型和临床分期对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样T细胞淋巴瘤(AILD-T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AILD-TCL病程的不同时期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病变早期淋巴结表现为多形性细胞(中、小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浆细胞、免疫母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伴分支状毛细血管后小静脉的明显增生而导致正常结构的部分破坏,细胞无明显异型。病变中期出现散在分布的胞质透明、紧密排列的免疫母细胞簇,细胞中度异型。病变后期,免疫母细胞成簇或弥漫分布.细胞异型性大,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标记示淋巴结内弥漫性浸润的细胞胞质表达CD3、CD45RO、CD4、CD8,增生的滤泡树突细胞表达CD21,CD23阳性的中心细胞稀少。结论 AILD-TCL是一种发展快、预后差的周围T细胞淋巴瘤,熟悉其组织学特点对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