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观察动脉溶栓辅助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设计,将24例动脉溶栓后遗留血管狭窄(>50%)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支架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分别给予支架成形术+药物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评价两组血管完全再通率、残余狭窄率以及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 支架治疗组血管完全再通率高于药物治疗组(54.5%对0%,χ2=6.382,P<0.001),残余狭窄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4.5%±5.2%对82.5%±10.5%,t=7.464,P<0.001),临床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100%对76.9%,χ2=14.263,P=0.038).结论 动脉溶栓辅助血管内支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药物治疗组,且较为安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with stenting fo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Using a prospective case-control design, 24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ho remained angiostegnosis ( > 50%) after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ent treatment group and drug treatment group. They were treated with stenting + drug treatment and conventional drug treatment. The rates of vascular 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 and residual stenosis, and the modified Rankin scale scores at 3 months in both group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rate of 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 in the stent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drug treatment group (54. 5% vs.0%,χ2 =6.382, P <0. 001), and the rate of residual stenosi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drug treatment group ([4.5 ±5.2]% vs. [82. 5 ±10. 5]%, t =7.464, P<0.001). The rate of favorable clinical outcome in the stent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drug treatment group (100% vs. 76. 9%,χ2 = 14. 263, P = 0.038). Conclusion The efficacy of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with sten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s superior to that in the drug treatment group, and it is safer.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国大陆地区居民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等危险因素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的关系.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综合效应分析采用RevMan 5.0.23版本软件进行meta分析.经异质性检验后对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进行OR值的合并;血脂代谢异常(TG、TC、HDL-C、LDL-C)进行MD值的合并;绘制漏斗图和计算失安全系数判断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检验meta分析结果稳定性.结果 最后9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均为病例-对照研究,研究论证强度中等.性别(男性)、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对ICAS影响的合并OR(95%CI)值分别为1.00(0.82~1.23,P=0.99)、1.04(0.82~1.33,P=0.74)、0.91(0.69~1.20,P=0.51)、1.35(0.73~2.50,P=0.33)和1.71(1.04~2.81,P=0.03);TG、TC、HDL-C、LDL-C对ICAS影响的合并MD(95%CI)值分别为0.12(0.00~0.25,P=0.05)、0.06(-0.09~0.20,P=0.43)、-0.12(-0.23~-0.01,P=0.03)和0.24(0.14~0.33,P<0.001).结论 基于目前的研究,中国大陆地区居民糖尿病、LDL-C是ICAS的危险因素;HDL-C是ICAS的保护因素;尚无证据显示男性、吸烟、饮酒、高血压、TG、TC是ICA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进修医生往往是一些医院的临床一线主力,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存在医德问题易导致医疗纠纷;对其加强医德教育,注重医疗法规学习,重视病案尽收眼底写,关心其生活,增强其医患沟通能力,提高业务能力等可以有效减少医疗纠纷,达到进修目的。  相似文献   
5.
了解神经病学实施双语教学的现状、效果,并探索可能的影响因素,提出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通过对本科学员进行神经病学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配合教案检查,收集神经病学临床双语教学的各项指标和参数。说明双语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和人才培养综合化的客观要求。双语教学的诸多问题,亟待全面加以研究,探索出双语教学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影响结核性脑膜炎神经功能缺失体征转归的临床因素。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1998~2003年收治的45例入院时有神经功能缺失体征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生化特征、治疗1a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研究。结果:45例患者中神经功能缺失体征完全或部分恢复22例(48.9%),加重或无变化者23例(51.1%)。加重或无变化病例中14例(31.1%)仍留有明显神经系统残疾,9例(20.0%)死亡。多因素统计结果显示,患者开始抗结核治疗时间与神经功能缺失体征转归密切相关(OR=1.843.P<0.05),其他变量(性别、年龄、肺结核病史、脑积水、脑梗死、脑脊液自细胞数、脑脊液蛋白含量、激素应用等)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患者发病后开始抗痨治疗时间是影响本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体征转归的重要因素.因此延误诊断和治疗仍是目前引起结核性脑膜炎神经系统残疾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炎性递质及其他临床和实验室因素对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3-01/2004-01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住院的4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抽静脉血4mL分别进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P-选择素及S-100蛋白检测;头颅CT检查计算脑出血量;采用卒中量表对病情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进行评分(30d后患者分数较入院时下降者好转,分数增高、无变化及死亡者为恶化),对脑出血30d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42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4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在入院30d时好转22例,未好转2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未好转组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出血量、入院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P-选择素、S-100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好转组犤(30.4±5.5),(22.9±6.1)分;(28.1±7.1),(18.0±7.1)mL;(1.06±0.15),(0.92±0.14)ng/L;(3.91±0.76),(3.40±0.51)ng/L;(421.8±145.2),(275.7±115.1)μg/L;(1.46±0.16),(1.26±0.14)mg/L,(P<0.01)犦。②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影响本组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OR=3.694,95%CI1.670~8.173,P=0.001)。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示未好转者入院时血清炎性递质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P-选择素及S-100蛋白水平较高,可能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采用阶梯培训法对神经介入医师进行培训,对其作用进行分析。针对神经介入医师成长的特点,探讨阶梯培训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介入技术培训的有效性,证实阶梯培训法是培养神经介入医师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PBL教学法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 Macmaster大学创立的[1].  相似文献   
10.
PBL 4 阶段教学法在神经内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病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疾病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要作出正确判断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临床思维.如何引导、启发和指导医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