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6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对肾缺血再灌注(IR)后不同时期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及增殖、修复的影响。方法体质量为25~30 g BALB/c小鼠45只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IR对照组和雷帕霉素组。建立阻断小鼠左侧肾蒂30 min后切除右侧肾模型。雷帕霉素组术前及术后每日给予0.5 mL雷帕霉素和生理盐水混悬液(1 mg∶10 mL)灌胃,IR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术后1、3和7 d每组各处死5只小鼠取全血及肾组织,检测血清肌酐水平,HE染色评价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以比较组间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修复差异。结果雷帕霉素组术后1 d肾功能好于IR对照组(P〈0.05),但在7 d时却较IR对照组差(P〈0.05)。IR对照组和雷帕霉素组术后3个时期的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均较手术对照组严重(P〈0.05),但前两组间损伤病理学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 d和3 d时,雷帕霉素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IR对照组(P〈0.05)。术后1、3和7 d雷帕霉素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IR对照组(P〈0.05)。结论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以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为主,后以细胞增殖修复为主。雷帕霉素因具有抗凋亡和抗增殖的双重作用,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对肾功能损伤,但却不利于以后的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2.
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以NDPK/nm23H1特异的单克隆抗体为探针,对人鼻咽癌中nm23H1的表达及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31例鼻咽癌中nm23H1基因产物表达的阳性率为41.9%(13/31)。其中无转移组的阳性率为52.3%(11/21),有转移组的阳性率为20%(2/10),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转移的颈淋巴结组织中nm23H1产物表达极微或无表达,其阳性率为0,与无转移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上述结果说明,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产物的表达,在无转移组呈高表达,在有转移组及淋巴结转移组中呈低表达,其表达与转移呈负相关,说明人鼻咽癌的转移与nm23H1基因的低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P27蛋白在牙源性肿瘤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牙源性肿瘤中P27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牙源性肿瘤中有不同表达,良性肿瘤组表达率为30.0%(6/20),恶性肿瘤组为85.0%(17/20),良恶性肿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05)。提示P27蛋白可能成为牙源性肿瘤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5.
颊粘膜鳞癌中p27~(Kipl)基因的蛋白质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口腔颊癌癌变过程中 p2 7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的关系 ,阐明 p2 7蛋白检测在颊癌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 40例颊癌、2 0例白斑及 7例正常颊粘膜 p2 7蛋白表达情况 ,采用 SP法根据染色指标计数 ,并利用 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多因素分析。结果  p2 7多分布于上皮细胞核和胞浆 ,正常组织和不伴上皮异常增生的白斑表达最强 ,伴上皮异常增生的白斑及颊癌分化较好的强阳性表达较多 ,分化较差的颊癌 p2 7表达最弱 ,甚至不表达。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 ,p2 7表达、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与生存期显著相关 ,多因素 Cox回归分析表明 p2 7蛋白表达可作为辅助性颊癌预后指标。结论  p2 7蛋白表达与口腔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它与肿瘤的侵袭性生长及预后密切相关 ,可作为一个新的辅助性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6.
杨橙  赵天 《中国临床医学》2011,18(2):262-265
自从Sakaguchi首次证实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cells,Treg)的存在及功能至今,其一直是免疫领域内的研究热点。Treg能抑制免疫系统对自身和某些外来抗原的应答,在维持机体免疫耐受和免疫稳态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已证实,除了CD4^+Treg外,部分CD8^+T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肾移植患者尿液中小圆上皮细胞(small round epithelial cells,SREC)阳性指标与BK病毒尿症的相关性。方法 定期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的152名肾移植患者的尿液标本,检测尿SREC指标以及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尿液标本中BKV-DNA拷贝数,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将BK病毒尿症患者的尿沉淀进行尿沉淀染色液和免疫荧光染色处理。结果 36名(23%)BKV尿症患者发病时间为术后(2.5±0.5)个月,患者尿液标本里发现94%为SREC阳性指标,首次检测SREC阳性指标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0±0.5)个月,SREC阳性指标以及SREC持续阳性时间段(the duration of SREC positivity,DSRECP)在BK病毒尿症患者的检测率高于非BK病毒尿症患者(P<0.05)。SREC持续阳性时间段能提前(1.0±0.5)个月预测BK病毒尿症发生,阳性预测值为94.44%,阴性预测值为85.34%。回归模型分析证实SREC阳性指标与阳性持续时间段可预测BK病毒尿症的发生不受干扰因素影响(P<0.05),ROC曲线中SREC阳性持续时间段在诊断BK病毒尿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89.11%,cut-off值为85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肾移植患者尿SREC阳性指标与BK病毒尿症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临床上早期预测并辅助诊断BK病毒尿症的潜在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并鉴定促红细胞生成素衍生肽(HBSP)并探讨其在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制备并检测HBSP的纯度及分子量。200~220g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HBSP组。阻断左侧肾蒂45min后切除右侧肾脏模型。术中及术后每6h给予HBSP,检测术后48h肾功能及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观察病理学改变,采用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并检测肾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结果:HBSP纯度达98%,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吻合,HBSP组术后48h肾功能好于缺血组,组织中TNF-α水平及NF-κB活性显著低于缺血组(P〈0.05),HE切片组织损伤减轻,TUNEL染色示HBSP组阳性细胞数显著少于缺血组(P〈0.05)。结论:由促红细胞生成素成功制备线性多肽HBSP,其通过减轻炎性反应及抑制肾小管细胞凋亡,保护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肾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全身淋巴照射联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用于高致敏患者肾移植脱敏治疗及移植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间13例肾移植受者的资料,其中2例为术前致敏患者,均接受全身淋巴照射+血浆置换+低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 ATG的脱敏方案;11例为经移植肾穿刺病理检查诊断的AMR,7例接受全身淋巴照射+血浆置换+低剂量IVIG+ ATG的治疗方案,4例接受全身淋巴照射+MG+ ATG的治疗方案.结果 术前脱敏治疗2例均治疗成功,并接受活体供肾移植,术后随访1年未出现病理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术后B淋巴细胞数量呈持续抑制趋势,随访期间未超过脱敏治疗前水平,术后各时间点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百分率较脱敏治疗前明显升高.术后AMR患者中,10例治疗后排斥反应成功逆转,1例因治疗失败行移植肾切除.治疗成功的AMR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数呈持续抑制趋势,Treg细胞百分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后1年行移植肾程序性活检均未发现AMR.结论 全身淋巴照射联合ATG用于高致敏患者的脱敏治疗及肾移植受者AMR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其机制可能与诱导Treg细胞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颊癌生长前沿细胞的增殖活性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用抗PCNA和AgNoRs染色分析叙例有、无转移颊癌中生长前沿区细胞和中央区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生长前治区细胞的增殖活性高于中央区(P<0.05),有转移组前治区细胞的增殖活性高于无转移组(P<0.05)。结论:检测颊癌生长前治区细胞的增殖活性,有助于预测颇癌的浸润转移能力,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