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继阿尔茨海默病(AD)之后导致老年痴呆的第二大原因,其早期识别存在困难。神经影像学检查是诊断VCI的重要手段,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对认知障碍而言是较理想的成像工具。扩散张量成像(DTI)等功能磁共振技术能反应病变早期功能变化信息,在VCI早期识别中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现就DTI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在大鼠慢性脑低灌注(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CCH)模型中海马神经血管单元变化的特点,探讨海马神经血管单元变化与CCH致大鼠学习记忆受损的关系.方法 取220 ~ 250 9SPF级8周龄SD雄性大鼠4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CH组(n=24)和对照组(n=20).CCH组通过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CCH模型,对照组不结扎.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4、12周通过旷场实验、物体辨别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自主探索行为反应和学习记忆功能,双重免疫荧光标记检测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足突水通道蛋白4(aquapofin-4,AQP4)和血管基底膜Collagen Ⅳ的共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神经血管单元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4周和12周CCH组大鼠:①物体辨别指数明显下降[(0.86±0.14)vs(0.71 ±0.16),P<0.05;(0.83 ±0.19)vs(0.64 ±0.10),P<0.05],定位航行及空间探索逃避潜伏期均显著延长(P<0.05);②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足突AQP4[(1.94 ±0.80)vs(1.10±0.41),P<0.05;(2.05 ±0.51)vs(0.96±0.50),P<0.01]、血管基底膜CollagenⅣ[(6.90±2.42)vs(4.25±1.01),P<0.05;(6.63±2.20)vs(3.66±1.22),P<0.01]表达显著降低,二者的共表达比例[(0.94±0.02) vs (0.91 ±0.01),P<0.01;(0.91 ±0.01)vs(0.89±0.01),P<0.01]均明显减少;③超微结构显示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足突与血管基底膜明显解离,胶质血管连接及神经血管单元明显破坏.结论 慢性脑低灌注所致大鼠持续性学习记忆功能受损可能与海马神经血管单元的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3.
杜果 《西部医学》2017,29(6):758-762
【摘要】 目的 观察丝切蛋白棒状结构在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海马区的表达,探讨其在慢性脑低灌注大鼠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5只SD健康成年雄性大鼠分成慢性脑低灌注组(15只)和假手术组(10只)。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方法制备慢性脑低灌注模型组。假手术组方法同前,但是只分离双侧颈总动脉而不结扎。两组大鼠于造模后第4周做水迷宫测试。水迷宫测试完后第2天处死大鼠并取其海马组织制成冰冻切片。运用免疫荧光双重标记大鼠海马区丝切蛋白和突触素。结果 慢性低灌注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较假手术组明显受损(P<0.05)。慢性低灌注组大鼠海马区丝切蛋白棒状结构形成。慢性低灌注组突触素较假手术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 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海马丝切蛋白棒状结构导致突触丢失,这可能是慢性脑低灌注所致学习记忆受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与心源性栓塞(CE)型老年大血管闭塞(LVO)脑卒中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7年6月我院卒中中心收治的年龄≥65岁的老年LVO脑卒中患者122例,经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证实为LVO,根据TOAST分型分为LAA组62例与CE组60例。比较2组患者入院及出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HS)评分,3个月良好预后、复发率及死亡率。结果 2组复发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AA组比较,CE组良好预后率明显升高(33.33%vs 17.74%,P=0.048),出院NIHSS评分明显降低[(10.50±1.24)分vs(11.83±1.53)分,P=0.001]。2组LVO闭塞部位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E型LVO脑卒中患者比较,老年LAA型LVO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较差,但两者复发率及死亡率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时间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该院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60例,均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证实并给予一般治疗。根据发病后针刺治疗时间将其分为4组:A组,发病后1~3 d行针刺治疗;B组,发病后4~7 d行针刺治疗;C组,发病后8~21 d行针刺治疗;D组,对照组(未接受针刺治疗)。观察比较4组针刺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的瞬目反射、面神经电生理、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评分(H-B评分)。结果4组患者治疗前瞬目反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瞬目反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面神经检查潜伏期及波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H-B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后4~7 d可能是针刺治疗的最佳时间,此时针刺治疗可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