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HZ)急性期疼痛患者发生远期(>6个月)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6个月后VAS评分≥3分的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102例为病例组,与其年龄、性别、受累神经节段相匹配且未发生远期疼痛的患者102例为对照组,对影响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前驱痛(OR=4.26,95%CI:2.09~8.69)、糖尿病(OR=4.06,95%CI:1.62~10.07)、72 h内使用抗病毒药物(OR=0.26,95%CI:0.12~0.55)、使用钙通道调节剂(OR=0.35,95%CI:0.17~0.75)、阿片类药物使用<4周(OR=0.29,95%CI:0.11~0.74)、阿片类药物使用≥4周(OR=1.87,95%CI:0.79~4.45)、72 h内就医(OR=0.61,95%CI:0.28~1.33)与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患者发生远期疼痛存在相关性。结论 前驱痛、糖尿病是HZ急性期疼痛患者发生远期疼痛的危险因素;72 h内使用抗病毒药物、使用钙通道调节剂、阿片类药物使用<4周是HZ急性期疼痛患...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揿针疗法联合脉冲射频(PRF)术对老年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行背根神经节PRF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揿针疗法。观察两组患者诊疗前(T0)、诊疗后1周(T1)、诊疗后2周(T2)、诊疗后4周(T3)、诊疗后8周(T4)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疼痛数字评分(NRS)、普瑞巴林日用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T1~T4的NRS、PQSI、普瑞巴林日口服量明显降低(t分别=2.41、2.95、7.48、7.41、2.02、6.43、10.83、13.34、2.36、1.90、2.84、4.87,P均<0.05)。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T1~T4的NRS、PQSI、普瑞巴林日口服量均明显低于T0(P均<0.05)。结论 揿针疗法联合PRF...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以护士为基础、麻醉医生为督导的急性疼痛服务模式(nurse–based,anesthesiologist– supervised acute pain service,NBAS–APS)在肩袖损伤修补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肩袖损伤修补术治疗的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围手术期常规疼痛管理,观察组患者接受NBAS–APS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72h内镇痛效果、术后恢复情况、肩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均值(VASmean)、VAS评分最大值(VASmax)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VASmax持续时间(Tmax)、VAS评分≥3分持续时间(PVAS≥3)、住院时间、肩部功能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的疼痛、功能活动、肩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健康调查量表36的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和精神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NBAS–APS的疼痛管理模式可有效缓解肩袖损伤修补术患者术后72h内疼痛程度,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杜忠举  夏菊荣  张华 《新中医》2016,48(6):99-101
目的:观察针刀联合牵引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主症及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将2013年6月-2014年9月入院就诊的8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成2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牵引疗法,观察组予以针刀联合牵引疗法。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记录其主症评分、颈椎功能评分及生活能力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73.8%,高于对照组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肩部疼痛、颈部活动范围、麻木程度等主症评分分别下降至(0.8±0.2)分、(0.7±0.3)分和(0.6±0.3)分,ODI评分降低至(17.3±2.6)分,ADL评分则提升至(83.3±9.3)分,上述指标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针刀联合牵引疗法应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有效改善其颈椎功能,促进其病情转归,对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改善其预后水平等有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胺酮对七氟烷麻醉下小儿分离焦虑及苏醒期躁动(Emergenceagita—tion,EA)的影响。方法:80名择期行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PCNL)的2~8岁小儿随机分为4组:C组给予生理盐水,K0.5、K0.75、K1组分别在小儿入室前静注氯胺酮0.5、0.75、1mg/kg,4组患儿均接受常规七氟烷维持麻醉。评估各组小儿麻醉诱导前分离焦虑评分,记录小儿的拔管时间、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术后恶心呕吐、EA发生率及修正CHEOPS疼痛评分。结果:K0.75、K1组患儿术前分离焦虑评分明显低于K0.5组及C组(P〈O.05),K1组拔管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明显长于其他3组(P〈0.05),C组EA发生率和CHEOPS评分明显高于3个氯胺酮组(P〈0.05),但3个氯胺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75mg/kg氯胺酮入室前静注能减少小儿分离焦虑评分、术后疼痛评分及EA发生,且不影响拔管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骶管神经阻滞联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骶管神经阻滞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腰部核心肌群肌力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焦虑自我评分(SAS)及抑郁自我评分(SD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于上述时间点检测2组患者血清中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JOA、ODI、VAS、SAS、SDS评分及IL-6、TNF-α水平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JOA评分[(22.5±3.1)分]明显增高,ODI评分[(11.4±3.6)分]、VAS评分[(3.3±1.1)分]、SAS评分[(37.9±6.9)分]、SDS评分[(35.3±6.7)分]均明显降低(P<0.05);另外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IL-6水平[(87.6±16.4)μg/L]及TNF-ɑ水平[(1.0±0.4)μg/L]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 结论骶管神经阻滞联合腰部核心肌群肌力训练有助于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提高腰椎功能,同时还能明显降低患者体内炎性因子水平,表明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疗效。方法选取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予以氟比洛芬凝胶贴膏1贴贴于腰部目标部位,每日2次,共2周;观察组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外贴治疗基础上,使用体外冲击波治疗仪进行腰部目标范围治疗,每周3次,共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2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4周、第8周及第12周VAS评分和ODI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7.59、9.90、17.39、19.40、19.95、2.87、5.92、8.22、9.83、10.16,P均<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4周、第8周及第12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99、3.62、9.95、11.89、12.98,P均<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8周及第12周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01、5.63、7.41、7.42,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疗效持久,无明显不良反应,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无创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术)治疗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入组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肛肠科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连续收治的70例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改良LIFT组(37例,自外口沿瘘管走形紧贴瘘管壁,隧道式游离经外括约肌瘘管至括约肌间沟,切除外侧已游离瘘管)和常规LIFT组(33例)。比较两组的术中及术后情况,并于术后3月检测盆底肌电图以及肛门直肠压力来评估肛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及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随访3~20(中位数12)月,改良LIFT组治愈率83.8%(31/37),明显高于常规LIFT组的60.6%(20/33)(P=0.029)。改良LIFT组术后4例患者创面持续不愈,2例复发;常规LIFT组术后8例患者创面持续不愈,5例复发;两组均无肛门失禁发生。术后3月盆底肌电图和肛门直肠测压显示,两组患者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单纯相出现率、肛管静息压和肛管最大收缩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常规LIFT术相比,改良LIFT术治疗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瘘具有更高的治愈率,且能达到与常规LIFT术同等程度的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联合普瑞巴林对颈部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颈部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A组(对照组,30例):口服普瑞巴林治疗;B组(阻滞组,30例):口服普瑞巴林联合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T0)及治疗后第1周(T1)、第2周(T2)、第4周(T3)、第8周(T4)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QSI);普瑞巴林总用量、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期间发生的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VAS和PQSI在T1~4时比T0降低(P<0.05)。B组患者在T1、T3、T4时VAS评分比A组降低(P<0.05);B组患者在T3、T4时PQSI评分比A组降低(P<0.05);B组口服普瑞巴林总量明显低于A组(P<0.05);B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B组头晕、嗜睡发生率少于A组(P<0.05),B组发生2例无严重后果的神经阻滞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联合普瑞巴林能改善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及睡眠质量,减少普瑞巴林用药量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筛选脉冲射频术(PRF)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303例PRF治疗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使用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价疼痛。PRF后3个月NRS评分较术前下降>50%视为治疗有效,并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对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因素。结果 PRF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术后3个月有效率为73.3%,糖尿病(OR=2.179,95%CI=1.052~4.514)、病程(OR=1.823,95%CI=1.556~2.137)、射频电压(OR=0.435,95%CI=0.217~0.872)、射频神经(OR=0.421,95%CI=0.209~0.849)与PRF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存在相关性。结论 糖尿病和病程是PRF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射频电压、3个射频神经为PRF疗效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