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因主动脉内膜破损,高血流冲入血管壁造成中膜撕裂而形成的一种危害性较大、自然预后极差的血管疾病。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使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主动脉瘤,操作方便,无创,并发症少,成功率高。我科近期收治1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并成功地对其进行了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现报告如下:1 病例摘要 患者,男,56岁,因“发现血压升高7年,左侧腰背疼痛7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分析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原因并制订护理对策。方法2001年1月~2004年6月对891例患者行冠心病介入术治疗。结果6例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发生率为0.67%,其中4例治愈,2例压迫无效需行外科手术修补。结论患者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与介入术过程操作人员穿刺技术欠规范、术后压迫包扎不当、术前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高血压病与肥胖症患者等因素有关,护理人员应根据假性动脉瘤发生的原因制订预防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氧气湿化瓶集中机械清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使用后的湿化瓶采取由供应室统一回收—机械清洗—烘干—包装的处理方法。分别在湿化瓶保存7、14、21、28、35d对其瓶壁采样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湿化瓶在保存7、14、21、28、35d其细菌监测合格率均为100.0%。结论氧气湿化瓶集中由供应室回收—机械清洗—烘干—包装的处理方法,保证了氧气湿化瓶的清洁和消毒质量,避免了由氧气湿化瓶消毒不彻底而引起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沟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沟通对策。方法:对目前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沟通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结果: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沟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临床科室对供应中心工作流程缺乏了解、使用后的各类物品未妥善处理和与消毒供应中心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是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和没有建立完善的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制度。结论:建立有效的沟通制度,提高临床科室人员对清洗消毒灭菌知识的了解,提高消毒供应中心人员主动服务的意识,取得临床科室的理解、支持,对提高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有效的沟通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Swan-Ganz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心血管危重病人15例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可早期发现和及时抢救心血管危重病人尤其是泵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有针对性地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正性肌力药物。结论:血流动力学监测对指导心血管危重病人病情的正确分析及救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术前充分准备,术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测定各项指标配合,术后导管的精心护理是减少并发症、提高监测效果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6.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安置术的护理要点及术后随访情况。方法2001年11月~2003年5月给予7例ICD患者进行了护理及随访。结果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风暴”,1例患者出现误放电,随访2~19个月,患者均存活,未发生晕厥等并发症。结论术前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积极预防心律失常“风暴”、误放电的现象,并做好ICD健康教育,是ICD手术成功的重要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介入性诊断治疗的不良反应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心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stant)。它具诊断准确、疗效显著、创伤小的特点,但它毕竟是有创伤手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现将我科自1999年6月至2001年5月所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和PTCA术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住院病人常规体温测量最适时间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索住院病人传统探热时间与其他探热时间测定的体温差别 ,以及住院病人和护理人员认为最佳的探热时间选择。方法 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外科住院病人和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资料在Excel建库 ,并用SAS 6 12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传统探热时间 (14 :0 0 - 14 :30 )测得的体温与其他时间段测得的体温间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2 )病人和护理人员选择的最适探热时间具有“趋同性” ,均喜欢在 13点之前 ;(3)传统探热时间既不受住院病人、也不受护理人员的欢迎。结论 各科室可根据需要 ,选择在 13点以前作为病人的常规探热时间 ,使之既方便工作安排 ,又不会影响病人午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