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康复住院日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选取北京博爱医院2002 年1 月~2011 年12 月住院康复脑卒中患者共3049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秩和检验、二分类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住院日的影响因素。结果脑卒中患者康复住院日中位数为82 d,2010 年、2011 年住院日有明显下降趋势。Logistic 回归共筛选出13 个变量,手术、肌肉痉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增加值、发病时间、院内感染、并发症、言语障碍、卒中类型、住院次数、付费方式为住院日的危险因素,年龄段、步行功能分级、Fugl-Meyer 评分为保护因素。结论降低住院日要以康复效果为参照指标,通过改善医院管理流程,加强并发症预防和院感控制,早期康复介入,从而降低住院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部分各向异性值(FA)均值的影响。方法将48 只清洁级Sprague-Dawley 大鼠用NYU打击器制成T10-11段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实验组(n=32)。对照组不进行电针刺激。实验组采用运动区头皮表面投影区电刺激,并结合局部电刺激。实验组又分为实验1 组和实验2组。实验1 组3 d 时开始电针刺激,实验2 组2 周时开始电针刺激。各组分别于造模后1 周、2 周和4 周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于造模后2~4 h、3 d 及治疗后4 周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测,测量脊髓损伤区域及正常区域的FA均值,分析比较电针治疗不同时间间BBB评分及FA均值的变化。并通过DTT观察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后纤维束的形态变化。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第1 周各组间BBB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第4 周实验组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在第2 周和第4周,实验1 组显著高于实验2 组(P<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2~4 h 和3 d 各组间FA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后4 周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实验1 组优于实验2 组(P<0.05)。各组在伤后2~4 h 和治疗后4 周的DTT清晰显示,实验组纤维束修复程度均好于对照组。结论脊髓损伤后电针刺激介入的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3.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C-s)作为一种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是现阶段医疗保险改革所关注的焦点。该文回顾了国外一些国家DRGs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提出探索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突发性聋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评估治疗前、后心理状况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11月因突发性聋入院治疗的患者80例,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评估心理状况。在入院和出院时进行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测听、耳鸣检查等相关听力检查,评估突发性聋的治疗效果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收集患者的伴随症状、病程时长、伴随相关基础疾病等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突发性聋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突发性聋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SCL-90、SAS、SD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不同治疗结果分组比较,有效组与无效组SAS、SDS评分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 <0.05)。以疗效为因变量,其他变量为自变量做单因素Logistic回归,年龄、前庭功能低下、SDS变化值、SAS变化值对疗效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和前庭功能低下对疗效起抑制作用;而SAS和SDS变化值对疗效具有促进作用(P<0.05)。结论 突发性聋患者常伴焦虑抑郁、心理状况差,伴有前庭功能低下及高龄因素会影响突发性聋的治疗有效率,而治疗期间焦虑抑郁情绪的缓解能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因此在突发性聋患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心理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参数对于判断吞咽障碍预后的价值。 方法选取77例经VFSS诊断的脑损伤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均接受专业吞咽训练,主要包括饮食改变(如选择合适的形状、大小等)、调整进食姿势(如吞咽前误吸的患者可低头吞咽等)、行为治疗(如对于吞咽中误吸可进行声门上吞咽、环咽肌开放不全的患者进行门德尔松法)和口颜面肌肉的训练(每日1次,每次45min,共12周)。经3个月的吞咽训练后,再次进行VFSS检查,分别进食3ml液态钡食、10ml液态钡食、10ml半固体(酸奶)钡食、10cm3固体(1/4包钡蛋糕)钡食,确定能否完全经口进食。根据入组3个月后患者能否完全经口进食,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能完全经口进食,41例)和预后不良组(不能完全经口进食,36例)。分别采集患者VFSS参数,并记录3个月后各种食团吞咽时口腔传送时间、咽延迟时间、咽传送时间、舌骨上抬幅度、舌骨前移幅度,并对2组患者的VFSS参数及其与吞咽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吞咽3ml液体时的口腔传送时间、咽延迟时间、咽传送时间[(0.88±0.18)、(0.40±0.21)和(0.61±0.11)s]较预后良好组[(0.75±0.16)、(0.26±0.17)和(0.53±0.13)s]明显延长,其舌骨上抬幅度[(1.19±0.38)cm]较预后良好组[(1.54±0.53)cm]明显减小,且组间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吞咽10ml半固体(酸奶)及10cm3固体(1/4包钡蛋糕)时的口腔传送时间、咽延迟时间均较预后良好组明显延长(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吞咽10ml半固体(酸奶)时的咽传送时间及舌骨上抬幅度与预后良好组患者吞咽同类食团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吞咽10cm3固体(1/4包钡蛋糕)时的咽传送时间及舌骨上抬幅度差异不明显(P>0.05)。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统计显示,口腔传送时间(OR值=0.01,P=0.048)、咽延迟时间(OR值=0.01,P=0.040)、舌骨上抬幅度(OR值=20.26,P=0.000)与吞咽障碍预后不良有关,即口腔传送时间越长,咽延迟时间越长,舌骨上抬幅度越小,则吞咽障碍预后越差。未发现舌骨前移幅度与吞咽障碍预后的相关关系。 结论VFSS参数对于分析中枢神经性吞咽障碍的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作为一种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是现阶段医疗保险改革所关注的焦点.该文回顾了国外一些国家DRGs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提出探索性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