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9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97篇
综合类   87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骺板软骨细胞复合三维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将骺板软骨细胞复合三维支架经体外培养,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效果及其生物学特点. 方法将3周龄幼兔第1代骺板软骨细胞与液态的生物凝胶混合,接种于聚磷酸钙纤维/L-聚乳酸(CPPF/PLLA)三维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组织块,连续培养4周.行大体、倒置显微镜及组织学、Ⅰ型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光镜观察,定量检测硫酸糖胺多糖(GAG)含量. 结果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块在培养过程中能保持其初始外形,种子细胞呈稳定的三维均相分布,外观逐渐呈乳白色、半透明,硬度亦不断增加.培养1周有软骨细胞陷窝形成,2周后形成富含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具有典型软骨组织结构的工程化软骨,且Ⅰ型胶原逐渐转为阴性.4周时构建软骨的组织结构与天然骺板软骨相类似,硫酸GAG含量平均为天然骺板软骨的34%以上. 结论骺板软骨细胞复合三维支架体外培养可生成典型软骨,且可形成类似天然骺板软骨的组织结构,能满足修复骺板缺损的基本要求.体外培养1~2周可能是植入体内修复骺板缺损的较佳时机.  相似文献   
2.
伊里扎洛夫理论与技术,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通过英文期刊传播到国内,我国学者于1989、1990年从Clin Orthop上看到由伊氏本人撰写的3篇论文,详细介绍了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情况(其实,他的第1篇有关骨骺牵伸的文章是1969年发表的,当时国内处于文化大革命混乱时期,俄文期刊在我国因政治原因也停止订用,只有少数几个大学图书馆继续订,但无人再看了),国内《小儿麻痹研究》上也曾摘译刊登过,潘少川在中华外科杂志及中华骨科杂志曾有过专文,作者也发表过引用和论述的文章,可以说国内早在20年前就已推广应用于肢体延长,90年代已用于矫正膝关节屈曲畸形,1989年作者在亚运村吉林宾馆开儿麻学术会议时,山东的一位代表就曾介绍用骨外固定矫正>120°的膝屈曲畸形.  相似文献   
3.
Ilizarov技术及其外固定架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1年俄罗斯学者Ilizarov经过大量临床试验,提出了"张力-应力"法则,此法则成为了后来牵张成骨技术的理论基础并极大促进了其在临床的推广和应用.尽管肢体延长术(Ilizarov技术)在临床上取得了极大成功,但仍然有许多的并发症发生.本文详细介绍了肢体延长术的发展历程、常见综合征及其处理原则、未来发展趋势,以期对从事肢体延长的各级医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5.
髌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05%,严重粉碎性骸骨骨折如治疗不当,则会造成膝关节功能障碍,我院自1994年3月至1998年7月应用自行设计制作的微型双边骨外固定器治疗闭合性粉碎性髌骨骨折20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本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20~64岁,平均42岁。车祸伤12例,摔伤8例,均为闭合性粉碎性骨折,其中5例骨折块分离移位明显,骨折块间距离最大4cm,骨折块碎裂最多8块,受伤至外固定手术时间2~48小时。 2器械构造:特制微型钢针固定块2个,连接固定块螺栓2根,普…  相似文献   
6.
四肢骨折的微创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创技术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项新的外科技术,与基因生物工程、器官移植并称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三大主流."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泌尿科医生Payne等[1]于1985年首次提出,但并未受到重视.自从1987年法国Mouret[2]成功施行了世界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微创外科"才逐渐被广泛接受.目前微创外科技术还没有确切的定义,通常是指以最小的侵入损伤和最小的生理干扰达到最佳外科疗效的一种新的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7.
异种脱蛋白骨修复长骨大段骨缺损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改良法制备的异种脱蛋白骨(deproteinated bone,DPB)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大动物长骨大段缺损24周后新生骨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山羊18只,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法分为正常骨对照组、自体骨组和实验组,每组6只,在自体骨组和实验组每只山羊右侧胫骨中下段造成胫骨总长度20%骨膜和骨缺损,正常骨对照组不截骨,其余2组分别在缺损处植入自体骨、DPB+自体MSCs+rhBMP2,采用半环槽外固定,术后24周取手术侧胫骨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术后24周,正常骨对照组、自体骨组和实验组新骨生物力学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良法制备的异种DPB复合物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大动物长骨大段缺损形成的新骨,其生物力学与正常骨对照组、自体骨组相当,可作为骨移植材料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型点式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固定对板下骨质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性成熟山羊 6只 ,双侧完整胫骨分别采用点式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 (pointcontact dynamiccompressionplate,PC DCP)和动力加压钢板 (dynamiccompressionplate,DCP)固定。固定后 1 2周和 2 4周分批处死动物 ,每批 3只 ,取下双侧胫骨先后进行CT扫描 ,测量局部皮质骨厚度和抗扭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固定后 1 2周 ,PC DCP组板下皮质骨厚度和骨抗扭力学强度均明显大于DCP组 (P <0 .0 5 )。固定后 2 4周 ,DCP组和PC DCP组骨皮质均变薄 ,骨髓腔扩大 ,两组间骨皮质厚度和抗扭力学性能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点式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可避免固定后较早期局部骨质疏松的发生 ,但在后期具有与传统接骨板相似的应力遮挡作用  相似文献   
9.
颈椎病是中年以后的一种常见病,因其临床类型较多,症状变化复杂,诊断上常易同其它疾病相混淆。如在内脏反射性与压迫性障碍型出现的胸部症状往往类似冠状血管疾病,因此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塞者并不少见。在我院近年余,以冠心病心绞痛诊断住院治疗的18例中,部分病人长期服  相似文献   
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s,MSCs)是指能在适宜的条件下分化再生骨、软骨、肌肉、韧带、肌腱、脂肪、骨髓基质等间充质组织的一类细胞 ,具有典型的干细胞特点 ,终身存在于骨髓和其他组织器官中 ,负责组织的修复和更新〔1,2〕。它们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强大的增殖能力 ,并且易于从骨髓中分离及体外扩增纯化 ;因此 ,近年来在组织工程领域倍受重视 ,得到广泛研究。笔者仅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骨髓中只含有少量间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