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2-2005年湖南省某市吸毒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湖南省某市吸毒人群中HIV流行趋势及其行为变化,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2~2005年湖南省某市吸毒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2~2005年湖南省某市吸毒人群中注射吸毒比例波动在87.41%~95.79%之间,共用注射器的比例从2002年的86.71%下降到2005年的75.71%,HIV感染率从2002年的11.89%上升到2004年的21.79%,最后一次使用安全套比例徘徊在20.28%~34.58%之间。结论湖南省某市吸毒人群中注射吸毒比例高,共用注射器现象严重,安全套使用率低,是当地艾滋病快速流行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加强对吸毒人群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是今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07-2016年湖南省流感流行规律,为今后的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7-2016年湖南省流感样病例(influenza like illness, ILI)数据、流感毒株分离数据和流感暴发疫情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2007-2016年哨点医院共报告ILI病例1 520 652例,占就诊病人总数的百分比(ILI%)为4.82%。0~岁、5~岁、15~岁、25~岁和60~岁五个年龄组的ILI人数分别占ILI病例总数的65.98%、20.77%、4.49%、6.68%和2.08%;湖南省流感流行呈现冬春季和夏季双高峰;共分离到流感病毒8 788株,分离率为5.99%,毒株分型为H1N1 476株、 新甲型(H1N1)pdm09(新甲H1) 2 422株、H3N2 2 985株、B型 Yamagata系(BY)1 361株和Victorian系(BV)1 532株、未定型12株,不同型别毒株每隔1~2年成为优势毒株;共报告ILI暴发疫情264起,230起发生在中、小学校,占总疫情的87.12%。结论 冬春季和夏季是湖南省的流感流行高峰;H3、新甲型H1和B型流感毒株每隔1~2年交替成为优势毒株;中小学校是流感暴发疫情的高发场所,应重点加强防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湖南地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病毒流行株基因特性及变异情况.方法 采用Vero/SLAM细胞分离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通过小疏水蛋白基因(SH基因)的序列分析,与其他基因型参考株进行同源性比较,构建亲缘进化树.结果 从2011年湖南多地区上送的16份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腮腺炎病毒4株,通过基因特性分析,4株毒株均属于F基因型.结论 2011年湖南省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株为F基因型,未发现基因型变异.  相似文献   
4.
2006年湖南省流行性感冒病原学监测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湖南省流感监测地区的流感流行状况及流感毒株的型别分布,分析其流行趋势,为流感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流感样病例(ILI)的咽拭子标本,用传代狗肾细胞(MDCK)进行病毒分离,采用血凝抑制实验(HI)进行流感病毒型别鉴定。分离的毒株再送国家流感中心(NIC)进行复核鉴定。结果全省12家哨点医院3499份ILI咽拭子标本,分离到毒株258株,分离阳性率为7.37%,经NIC最后复核鉴定的结果为:A(H1N1)亚型202株,A(H3N2)亚型11株,B型43株,另有2株送NIC后转阴;流感及ILI暴发疫情病例咽拭子标本179份,分离到流感病毒75株,分离阳性率为41.90%,分型鉴定为A(H1N1)亚型12株,B型62株,1株送国家流感中心后转阴。结论2006年湖南省流感监测地区全年均有流感活动,A(H1N1)亚型、A(H3N2)亚型和B型均能被分离到,A(H1N1)亚型为优势株,而暴发疫情则以B型为主。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2003—2007年实验大、小鼠病毒学监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003—2007年湖南省实验大、小鼠病毒学质量。方法按GB14922.2—2001和GB14926—2001进行,在相关单位生产繁殖群依据单纯随机抽样原则采样检测。结果共检测565只实验大、小鼠。其中311只小鼠中检出8只肝炎病毒(MHV)抗体阳性,24只仙台病毒(Sendai)抗体阳性,鼠痘病毒(Ect)未检出;254只实验大鼠中检出3只汉坦病毒(Hv)抗体阳性,5只仙台病毒(Sendal)病毒抗体阳性。结论应继续加强实验大、小鼠质量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湖南省2004年流行性感冒的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及时了解毒株变异情况。方法:采集流感样病例(ILI)的咽拭子标本用狗肾细胞(MDCK)进行病毒分离,采用血凝抑制方法(HI)进行流感病毒型别鉴定。结果:全年共检测2所监测医院ILI咽拭子标本550份,分离到流感病毒92株,阳性分离率为16.73%,经分型鉴定A(H3N2)亚型82株,A(H1N1)亚型1株,B型5株,4株因HA〈1:8未能分型;疑似流感疫情ILI咽拭子标本125份,分离到流感病毒35株,阳性分离率为28.00%,其中32株为A(H2N2)亚型,3株未定型。结论:湖南省2004年流感流行的优势毒株仍为A(H3N2)亚型.但同时有A(H1N1)亚型和B型毒株的存在.未发现流感变异毒株。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2003年保持无脊髓炎质炎状态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提高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监测系统工作质量 ,保持无脊髓灰质炎 (脊灰 )状态。方法 按照卫生部《全国 2 0 0 3~ 2 0 1 0年保持无脊灰状态行动计划》的要求 ,开展口服脊灰疫苗 (OPV)常规免疫、强化免疫和AFP病例监测工作。结果  2 0 0 3年报告 1 99例AFP病例 ,分布在 1 4个市 (州 )的 84个县 (区、市 ) ,<1 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 1 4 3/ 1 0万 ,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 85 9% ,粪便标本及时送检率 96 0 % ,随访表及时送达率94 5%。OPV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 96 5% ,加强免疫接种率为 95 8% ,OPV查漏补种活动第 1轮接种率为92 8% ,第 2轮 91 8%。结论  2 0 0 3年AFP病例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无脊灰证实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分析湖南省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病毒学监测结果,为我省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AFP病例双份粪便标本,接种L20B、RD两种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阳性毒株采用微量中和实验进行型别鉴定;脊灰(PV)阳性毒株送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别。结果 湖南省2003年共报告AFP病例199例,采集粪便标本199例,病毒分离阳性45例。其中脊灰病毒21例,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24例。所有PV毒株经国家脊灰实验室鉴定,除一株为I型疫苗变异株外,其余均为疫苗相关株。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和其他相关人员血清中IgM和IgG抗体产生情况。 方法 采集研究对象的全血并及时分离血清,采用ELISA和胶体金法对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血清进行IgM和IgG抗体检测,采用ELISA对密切接触者和其他相关人员血清进行检测。 结果 用ELISA和胶体金法进行抗体检测,42例确诊病例的阳性情况为:采样日期从第二周起,不论是IgM还是IgG的阳性率均出现增长,第15~35 d组,阳性率最高,IgM抗体阳性率ELISA和胶体金法分别为72.7%与36.4%,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2.7%与90.9%。用ELISA检测,8例无症状感染者为IgM阳性5例(62.5%)和IgG阳性5例(62.5%)。密切接触者为IgM阳性1例(1.7%)和IgG阳性2例(3.4%)。其他相关人员为IgM阳性1例(2.0%)和IgG阳性2例(4.1%)。ELISA IgM、胶体金IgM、ELISA IgG以及胶体金IgG试验检测出阳性确诊病例的发病日期至采样日期的间隔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6、14、12、13 d。ELISA与胶体金法比对,IgM抗体检测的Kappa值为0.614,IgG的Kappa值为0.716。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血清抗体阳性率从第二周起出现显著增长,不同类型人员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LISA与胶体金法比较中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156例有确切暴露时间的COVID-19聚集性病例的潜伏期,为其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湖南省报告的COVID-19聚集性病例资料,根据病例暴露时间和发病时间,采用中位数方法估算COVID-19的潜伏期,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不同暴露方式潜伏期的差异,描述3例超长潜伏期病例信息。 结果 156例有确切暴露时间的确诊病例平均潜伏期7.0 d,四分位数间距Q为5.0 d;53例单源一次暴露病例平均潜伏期6.0 d,四分位数间距Q为5.0 d;103例多次暴露病例平均潜伏期7.5 d,四分位数间距Q为5.0 d。同车、近距离交谈等暴露方式潜伏期(5.0 d)短于聚餐暴露(8.0 d)(Z=-2.589,P=0.01),家庭暴露最短潜伏期(2.0 d)短于非家庭暴露最短潜伏期(5.5 d)(Z=-3.335,P=0.001)。3例病例潜伏期超过14 d,分别为16、16、17 d。 结论 COVID-19平均潜伏期为7.0 d,家庭暴露导致该病传播风险更高,存在超长潜伏期病例。早发现、早隔离病例和密切接触者,是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