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由于在研究技术、实验方法和实验条件控制等方面的困难,视觉动态信息加工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在实际生活中,视觉接受的大部分信息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对动态视觉信息加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对视觉信息加工机制有更全面的了解,而且对实际工作与生活中自然、高效的人机界面的设计以及特殊专业领域的人员选拔都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目的:通过注意追踪的研究范式考察了分心刺激的数量、颜色和形状特征变化对多目标注意追踪的影响.设计:采用2&;#215;3&;#215;2的被试内设计,被试为在读本科生.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对象:实验于2003-04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实验室完成.选择北京师范大学24名大学生,其中男生11名,女生13名,年龄17~25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颜色知觉正常.方法:①实验仪器为PIV2.0计算机,显示器为Founder17英寸平面显示器.实验采用多目标追踪实验程序,被试通过键盘进行反应实验材料为“日”字形的字符.“日”字的数量分别是5和9及13个.不同数量的“日”字经过3 s的随机运动,最后变成字母H和P及.实验采用的3个自变量分别是:分心物的数量(2,6和10个3个水平),分心物与目标的颜色(一致和不一致两个水平),分心物和目标的形状变化(变化一致P/P或q/q,变化不一致H/P或H/q).②对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采用三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及配对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被试者按键反应时和正确率.结果:被试24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三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分心物数量变化的主效应达到了显著水平[F1(1,22)=6.040,P<0.05],当目标与分心物形状不一致/颜色一致时,分心物数量变化对目标识别速度的主效应达到了显著水平[F(1,23)=9.965,P<0.01].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分心物从2个增加到10个时的结果差异显著(RT10-RT2=109 m,P<0.01;RT10-RT6=69 m,P<0.05,单侧检验),这也表明分心物数量增加对目标识别产生了一定的干扰效应.②当分心物为2和10个时,无论颜色一致与否,被试对目标识别的反应速度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分心物数量很少和很多时对目标注意追踪与识别的影响不明显;而当分心物数量为6个时,无论目标与分心物颜色是否一致,被试对与分心物形状不一致的目标的反应速度均显著快于形状一致的情况(T颜色一致=1.926;T颜色不一致=2.044,<0.05,单侧检验),这说明在分心物为6个时,分心物形状特征对目标识别造成了显著的干扰效应.颜色一致性主效应不显著.这说明在分心物颜色变化对目标识别没有显著干扰效应.结论:①分心物数量增加及其形状与目标的一致性对被试追踪和识别目标产生了一定影响.当目标与分心物形状和颜色均不一致时,分心物没有表现出干扰效应.②当目标与分心物空间特征(形状)一致时,无论颜色一致与否,分心物没有对目标追踪和识别造成干扰效应.③目标与分心物形状不一致时表现出了明显的干扰效应;但颜色一致时对目标识别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飞行学员和普通专业大学生在多目标追踪任务中的加工模式,以期为合格飞行学员的选拔和训练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目标追踪范式和目标融合技术,20名飞行学员和21名大学生参与实验,在3种不同融合程度的刺激连接条件下对不同类型探测物进行反应.结果 飞行学员在融合性较低的条件下对目标和非目标的反应都很快,对目标刺激的追踪克服了整体特征的干扰,只有对非目标的反应受到刺激整体特征的影响.大学生在各种相融性水平上都出现对目标反应快的特点,且无论是目标还是非目标的加工都受到刺激整体特征的影响.结论 飞行学员比大学生有更大的注意广度和更集中的注意分配,这些加工差异在飞行员的选拔和训练时需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3.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痛风患者60例,其中男58例,女2例;年龄46~74岁;初发8例,复发42例;病程1个月~5年,血尿酸水平470.57±50.54μmol/L。属急性发作期39例,慢性关节炎期16例,间歇期5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考察前置线索与刺激在颜色与形状2个维度上二的重合关系对目标刺激的影响,探讨刺激与反应在不相容程度条件下,线索与刺激的相容性对反应产生影响的神经基础。方法:实验于2003—11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实验室完成。对象为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12人。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颜色知觉正常。实验在隔音的暗室中进行,刺激是红、绿、蓝3种颜色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自变量是线索和目标的4个对应关系。每次实验开始前,屏幕中央呈现注视点1000ms,间隔300ms之后呈现线索1000ms.再问隔300ms呈现目标,要求被试按反应盒上的1,2,4键对目标做出反应。实验216次,按随机顺序呈现。记录从刺激呈现前200ms到呈现后1000ms前部的15个电极和后部的8个电极,并按照4个时间窗口(100~160ms,前部N1,后部P1;170~230ms,N2;280~400ms,前部P3;320-420ms,后部P3)的峰值和潜伏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人均获检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额叶与顶叶N1和P3的峰值分析:在刺激呈现以后100-160ms,额叶和顶叶的N1波的不同条件的主效应显著,电极位置的主效应显著。电极与条件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刺激呈现之后280~400ms,P3波的条件主效应也接近显著.电极位置的主效应显著。②枕叶P1、N2、P3的峰值分析:在刺激呈现之后100-160ms,枕叶P1波条件的主效应不显著.而电极位置的主效应显著。在170-230ms,N2波主效应接近显著.线索与目标形状相同颜色不同时诱发了更负的波。电极佗置的主效应也是接近显著的.但P1和N2的条件和电极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3(320~420ms)波的条件和电极位置的交互作用显著。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除在P4和P12个电极上,4种条件的差异接近显著,在其他6个电极上,4种条件的差异都非常显著.线索和目标在2个维度完全重合条件下诱发了更正的波.颜色相同形状不同时峰值居中,而形状和颜色都不同、形状相同颜色不同时峰值最小.③潜伏期的分析:额叶和顶叶N1波的条件主效应显著.P3波的条件主效应也显著,与额叶和顶叶相比,枕叶的3种事件相关电位成分P14、N2和P3的潜伏期的主效应均不显著。额叶和顶叶的N1波在早期刺激-反应相容性任务加工中对形状较为敏感.P3波对颜色较为敏感。结论:额叶和顶叶对刺激一反应相容性任务加工的早期起着主要作用,枕叶在刺激-反应相容性任务加工后期选择反映阶段的作用更为明显:额叶和顶叶的N1波在早期刺激-反应相容性任务加丁中表现出对形状判断较为敏感,P3波对颜色的状判断较为敏感。刺激-反应相容性效应可能是视觉-动作转换或是对不同反应的选择造成的,注意在刺激-反应相容性任务中对形状加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由于在研究技术、实验方法和实验条件控制等方面的困难,视觉动态信息加工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在实际生活中,视觉接受的大部分信息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对动态视觉信息加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对视觉信息加工机制有更全面的了解,而且对实际工作与生活中自然、高效的人机界面的设计以及特殊专业领域的人员选拔都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目的通过注意追踪的研究范式考察了分心刺激的数量、颜色和形状特征变化对多目标注意追踪的影响.设计采用2×3×2的被试内设计,被试为在读本科生.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对象实验于2003-04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实验室完成.选择北京师范大学24名大学生,其中男生11名,女生13名,年龄17~25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颜色知觉正常.方法①实验仪器为PIV2.0计算机,显示器为Founder17英寸平面显示器.实验采用多目标追踪实验程序,被试通过键盘进行反应实验材料为"日"字形的字符."日"字的数量分别是5和9及13个.不同数量的"日"字经过3 s的随机运动,最后变成字母H和P及.实验采用的3个自变量分别是分心物的数量(2,6和10个3个水平),分心物与目标的颜色(一致和不一致两个水平),分心物和目标的形状变化(变化一致(│)/(│)或(│)/(│),变化不一致H/(│)或H/(│)).②对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采用三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及配对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被试者按键反应时和正确率.结果被试24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三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分心物数量变化的主效应达到了显著水平[F1(1,22)=6.040,P<0.05],当目标与分心物形状不一致/颜色一致时,分心物数量变化对目标识别速度的主效应达到了显著水平[F(1,23)=9.965,P<0.01].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分心物从2个增加到10个时的结果差异显著(RT10-RT2=109 m,P<0.01;RT10-RT6=69 m,P<0.05,单侧检验),这也表明分心物数量增加对目标识别产生了一定的干扰效应.②当分心物为2和10个时,无论颜色一致与否,被试对目标识别的反应速度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分心物数量很少和很多时对目标注意追踪与识别的影响不明显;而当分心物数量为6个时,无论目标与分心物颜色是否一致,被试对与分心物形状不一致的目标的反应速度均显著快于形状一致的情况(T颜色一致=1.926;T颜色不一致=2.044,<0.05,单侧检验),这说明在分心物为6个时,分心物形状特征对目标识别造成了显著的干扰效应.颜色一致性主效应不显著.这说明在分心物颜色变化对目标识别没有显著干扰效应.结论①分心物数量增加及其形状与目标的一致性对被试追踪和识别目标产生了一定影响.当目标与分心物形状和颜色均不一致时,分心物没有表现出干扰效应.②当目标与分心物空间特征(形状)一致时,无论颜色一致与否,分心物没有对目标追踪和识别造成干扰效应.③目标与分心物形状不一致时表现出了明显的干扰效应;但颜色一致时对目标识别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医学影像学技术应用于心理学基础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近十几年来,医学影像学技术在感知觉、注意、语言认知、认知发展等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医学影像学技术主要是从神经基础和脑功能定位的角度揭示心理过程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湿疹实施结构性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2013年2月-2015年9月到院就诊治疗的慢性湿疹患者86例,按照随机分成干预组与常规组各43例,常规组患者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结构性心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情况、抑郁情况、瘙痒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以及瘙痒程度评分均降低,其中与常规组对比,干预组患者各指标评分均明显要低,数据比较,差异明显(P均<0.05)结论:在慢性湿疹临床护理中予以结构性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负性心理,减轻症状,推荐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对急诊静脉输液患者采取护理管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结合该院2015年2至6月间入院治疗的70例急诊科输液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研究,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35例患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护理组35例患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采取护理管理干预方法,对两组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通过采取护理措施,护理组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为124/135(91.85%),对照组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为107/139(76.98%),两组患者对比效果明显(P <0.05);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患者满意率进行评价,护理组患者满意率为33/35(94.29%),对照组患者满意率为27/35(77.14%),对比差异明显(P <0.05)。结论:护理管理干预在急诊静脉输液患者中的使用效果明显,能够提高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且大幅度提高患者满意度,能够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苓术健脾清胃汤在脾虚胃热型消化性溃疡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大连普兰店老年病医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脾虚胃热型消化性溃疡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行西医治疗,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加服苓术健脾清汤,比较2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症状改善时间、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3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胃脘疼痛、胃脘胀满、神疲乏力、嗳气泛酸、大便秘结、口干口苦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胃黏膜愈合时间、黏膜血肿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未见复发,对照组复发率为15.00%,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苓术健脾清汤治疗脾虚胃热型消化性溃疡疗效确切,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缩短病程,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复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考察前置线索与刺激在颜色与形状2个维度上的重合关系对目标刺激的影响,探讨刺激与反应在不相容程度条件下,线索与刺激的相容性对反应产生影响的神经基础。方法:实验于2003-11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实验室完成。对象为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12人。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颜色知觉正常。实验在隔音的暗室中进行,刺激是红、绿、蓝3种颜色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自变量是线索和目标的4个对应关系。每次实验开始前,屏幕中央呈现注视点1000ms,间隔300ms之后呈现线索1000ms,再间隔300ms呈现目标,要求被试按反应盒上的1,2,4键对目标做出反应。实验216次,按随机顺序呈现。记录从刺激呈现前200ms到呈现后1000ms前部的15个电极和后部的8个电极,并按照4个时间窗口(100~160ms,前部N1,后部P1;170~230ms,N2;280~400ms,前部P3;320~420ms,后部P3)的峰值和潜伏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人均获检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额叶与顶叶N1和P3的峰值分析:在刺激呈现以后100~160ms,额叶和顶叶的N1波的不同条件的主效应显著,电极位置的主效应显著。电极与条件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刺激呈现之后280~400ms,P3波的条件主效应也接近显著,电极位置的主效应显著。②枕叶P1、N2、P3的峰值分析:在刺激呈现之后100~160ms,枕叶P1波条件的主效应不显著,而电极位置的主效应显著。在170~230ms,N2波主效应接近显著,线索与目标形状相同颜色不同时诱发了更负的波。电极位置的主效应也是接近显著的。但P1和N2的条件和电极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3(320~420ms)波的条件和电极位置的交互作用显著。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除在P4和P12个电极上,4种条件的差异接近显著,在其他6个电极上,4种条件的差异都非常显著。线索和目标在2个维度完全重合条件下诱发了更正的波,颜色相同形状不同时峰值居中,而形状和颜色都不同、形状相同颜色不同时峰值最小。③潜伏期的分析:额叶和顶叶N1波的条件主效应显著。P3波的条件主效应也显著,与额叶和顶叶相比,枕叶的3种事件相关电位成分P1、N2和P3的潜伏期的主效应均不显著。额叶和顶叶的N1波在早期刺激-反应相容性任务加工中对形状较为敏感,P3波对颜色较为敏感。结论:额叶和顶叶对刺激-反应相容性任务加工的早期起着主要作用,枕叶在刺激-反应相容性任务加工后期选择反映阶段的作用更为明显。额叶和顶叶的N1波在早期刺激-反应相容性任务加工中表现出对形状判断较为敏感,P3波对颜色的状判断较为敏感。刺激-反应相容性效应可能是视觉-动作转换或是对不同反应的选择造成的,注意在刺激-反应相容性任务中对形状加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