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胰腺炎(CP)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细胞(hUMSC)的不同浓度移植治疗CP小鼠模型,比较治疗前后胰腺组织病理状态,并检测移植治疗后小鼠的体重、血糖浓度以及胰淀粉酶浓度。【结果】hUMSC移植治疗可以减轻CP小鼠胰腺炎症,且移植细胞浓度增大后这种治疗作用更明显。【结论】hUMSC治疗小鼠CP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嗜酸性胃肠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自1989年2月~2007年6月收治的6例嗜酸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症状缓解,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内镜下多点活检是确诊嗜酸性胃肠炎的主要方法,结合其他辅助检查,尽早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1(AQP1)在α-萘异硫氰酸(ANIT)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大鼠肝胆系统的表达情况.[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成年大鼠16只随机分为ANIT组和对照组, 每组8只.ANIT组由10 g/L ANIT花生油溶液一次性灌胃诱导肝损伤.对照组仅灌花生油.检测两组AQP1的表达.平均光密度(OD)值.[结果]两组大鼠肝胆系统均有AQP1表达.对照组OD值为(0.38±0.08)明显高于ANIT组(0.10±0.03)(P〈0.01).[结论]ANIT诱导的胆汁淤积大鼠肝胆系AQP1的蛋白表达下调,提示AQP1参与胆汁淤积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肠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本院结肠镜发现的338例结肠癌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004年发现大肠癌77人,2005年发现97人,2006年发现164人;发病年龄在60~70岁的患者94例,60岁以上患者在研究群体相应年龄组中的发现率为3.36%。发病部位:直肠42%,乙状结肠29.3%;临床Dukes分期:C、D期的占42.6%。【结论】大肠癌发现人次逐年增多,发病以中老年人为主,直肠和乙状结肠是大肠癌发病的常见部位,临床发现的大肠癌大多系中晚期,临床医生要加强对大肠癌的警惕,及早进行直肠指检、粪便潜血、x线钡剂灌肠和全结肠镜等检查;适当放宽结肠镜的检查指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Bmi-1 mKNA的表达在肝癌发病过程的作用。方法 Trizol方法常规提取液氮保存的肝癌组织、肝硬化组织及正常肝组织总RNA。将这些总RNA逆转录成cDNA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K的方法检测Bmi-1基因在这几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肝癌发病过程中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肝组织及肝硬化组织相比,Bmi-1基因在肝癌组织中呈明显高表达。此外,过表达的Bmi-1与肝癌患者的临床分期(P<0.001)、肿瘤大小(P=0.03)及淋巴结转移(P=0.021)明显相关。结论 过表达的Bmi-1基因mRNA可能参与了肝癌的发病过程,并与肝癌的进展及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与消化性溃疡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本院经胃镜或十二指肠镜检查,同时作B超和/或逆行胰胆管造影的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522例,检测有胆总管结石患者消化性溃疡的阳性率和HP感染情况.[结果]胆总管结石组患者溃疡病阳性率31.37%,HP阳性率72.55%,非胆总管结石组患者消化性溃疡阳性率17.86%,HP阳性率60.95%,胆总管结石患者患消化性溃疡的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感染HP的几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胆总管结石组溃疡病HP阳性率81.25%,非胆总管结石组溃疡病HP阳性率60.00%,胆总管结石组溃疡病和非胆总管结石组溃疡病HP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可增加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及HP的感染率,溃疡病HP感染率与有无胆总管结石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MSC)向肝细胞横向分化的可能性。方法胶原酶消化脂肪组织,贴壁培养,体外扩增后以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标志。取扩增3代的AMSC分为2组,诱导分化组在含有2%FBS的DMEM-F12培养基中加入肝细胞生长因子20 ng/ml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 10 ng/ml、1×ITS和地塞米松0.1μmol/L,培养14 d;空白对照组则不加任何细胞因子。RT-PCR检测诱导分化过程中肝细胞核因子1、GATA4等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2周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FP和Alb阳性细胞在两组细胞中的比例,检测肝细胞特异性细胞角蛋白(CK) 18、CK19的表达。结果分离、培养的AMSC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可以稳定传代。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第3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表面CD29、CD44;不表达CD34、CD45。RT-PCR检测诱导5、8、11、14 d的细胞,显示有肝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4和肝细胞核因子1A基因的表达,并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多。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14 d的细胞,发现30.0%的细胞表达Alb,17.8%细胞表达AFP,双阳性的细胞为6.9%;免疫荧光检测发现诱导细胞表达CK18、CK19。空白对照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则未见上述各项变化。结论在低血清培养体系中,采用细胞因子联合诱导,显示脂肪间充质细胞在体外能定向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  相似文献   
9.
地塞米松对ANIT诱导的胆汁淤积大鼠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α-萘异硫氰酸(ANIT )诱导的胆汁淤积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仅灌花生油。B组,仅灌ANIT液。C组,灌ANIT液的同时予地塞米松(DEM )处理。D组,灌ANIT液后24 h予DEM处理,每组8只。48 h后收集胆汁,计1 h胆汁量(BC)。取门静脉血检测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转氨酶(ALT )的浓度。肝脏标本活检。[结果]B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A组( P <0.01)。C、D两组 TBIL、DBIL指标低于B组(P <0.01),D组与C组两组无明显区别(P >0.05),D组略高于C组。B组ALP高于C组(P<0.05),低于D组( P<0.01)。D组高于C组( P <0.01)。B组ALT低于C组( P <0.01)。C、D两组没有明显差别(P>0.05)。B、D两组没有明显差别(P >0.05)。B、C、D三组中,BC值C组多于B、D组(P<0.01)。D组多于B组( P <0.01)。[结论]地塞米松有减黄作用,提示临床对药物性肝损引起的急性黄疸病例可早期予激素制剂干预。鉴于激素干预可能增加肝细胞损伤,大剂量应用应该谨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