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7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男性学的科研和临床工作中,诊治睾丸各种疾病和不育症,开展计划生育,对睾丸大小和体积的精确测量,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测量睾丸一般采用睾丸体积量具模型,将不同大小编号的睾丸模型与受检睾丸进行比较,以确定睾丸的大小和体积。这种方法使用虽较方便,但由于按大小编号的模型数量有限,以及采用对比方法,使测量的精确度受到一定影响。针对Schirren氏剪式睾丸测量尺的缺点,如耳孔邻近接睾点,使用时不很方便,以及刻度尺未能反映不同年龄组睾丸长径与体积对照存在的明显差异。我院自1983年10月自行设计和制作了一种规式睾丸测量尺,并用其测量了740例不同年龄正  相似文献   
2.
采用IBAS图像分析系统检测3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病人的肿瘤细胞DNA含量,其中35例随访18个月至7年(平均5l个月),结果显示DNA含量和AN出现率增加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P<0.01和P<0.05);肿瘤复发亦与非整倍体细胞(AN)出现率密切相关,AN出现率小于10%无复发,<30%5例复发,>30%9例复发。研究资料表明,图像分析技术测定细胞核的DNA含量对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病人的分级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隐性脊柱裂排尿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伴有排尿功能障碍的隐性脊柱裂患者临床特征。方法:总结41例有明显排尿功能障碍的隐性脊柱裂患者临床资料。以18岁为界,将患者分为儿童组和成人组,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检查,除4例儿童外,均接受普通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儿童组发病高峰年龄在1~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原发性遗尿,部分伴有尿频、尿急及轻度急迫性尿失禁现象;成人组发病高峰年龄在18~2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前踌躇、排尿困难、遗尿等。结论:隐性脊柱裂患者常有排尿功能异常表现,出现症状的高峰时间为出生后及青春发育期后。X线、CT、MRI和尿流动力学等检查在隐性脊柱裂排尿功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中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我们用卡介苗(BCG)直接作用于体外培养膀胱癌细胞株,用扫描电镜和相差显微镜观察,癌细胞形态学发生明显变化,癌细胞表面结构损伤严重,微绒毛和长突起消失,残存畸变,小球密集成片,肿瘤表面结构与胞体分离,癌细胞生长抑制曲线表明,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随着时间延长和BCG浓度增大而增高。实验证明,BCG对膀胱细胞有直接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5.
嗜铬细胞瘤在泌尿系疾病中较少见,其发病率据 Remine 氏报道约为尸检的0.1%.Kvale 认为在7993例高血压病人中显示嗜铬细胞瘤的药物试验阳性者有51人。约有90%嗜铬细胞瘤发生于肾上腺髓质中,但亦可发生于全身其他部位的交感神经系内,包括颈、胸、腹的交感神经节、嗜铬体,以至脾脏、膀胱、卵巢及睾丸。因而给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60例男性不良患者精液标本,采用一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精液中白细胞类型和数量。结果显示高浓度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可减少精液量;高浓度的中性粒细胞对精子总数和总活动精子数有降低作用。高浓度的T淋巴细胞可显著的降低精子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对浅表性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预防效果和毒副作用。方法:选择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在行经尿道电切或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定期经导尿管给予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30mg/40mL,每周1次,每次膀胱内保留30min--40min,共8次。术后3月进行1次膀胱镜检,如无复发,则进行第2个疗程的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方法同第1个疗程。如发现复发,立即安排进行手术。结果:46例共完成90个疗程的预防灌注。随访4月--27月,平均12.1月。共有5例复发。18例患者有尿频、尿急和膀胱区疼痛不适,程度较重者6例,但均可耐受继续灌注。结论: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肿瘤术后复发具有较显著的疗效。吡柔比星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局部反应,未发现全身性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双J管在直肠膀胱-乙状结肠腹壁造口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J管内引流在直肠膀胱-乙状结肠腹壁造口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行直肠膀胱-乙状结肠腹壁造口术治疗的患者使用双J管作支架管,并与同期使用输尿管导管的12例患者进行对比。结果使用双J管者无一例发生吻合口漏尿、狭窄、伤口及尿路逆行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12.25±2.60)d;使用输尿管导管者2例分别发生漏尿和切口感染,无并发症者术后平均住院(18.30±6.70)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直肠膀胱-乙状结肠腹壁造口术中,使用双J管作支架管可减轻住院期间的护理工作,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及并发症,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1977年10月至1981年6月我院共施行30例32次同种肾移植,有功能肾存活率为3月(72.4%),6月(58.6%),1年(50.0%),2年(43.7%),3年(33.3%)。本组病人有14例治愈出院,其中6个月以上者1例,1年以上者7例,2年以上者5例,3年以上者1例。病人出院后每2个月来院  相似文献   
10.
热休克蛋白70 、P53和P-糖蛋白在膀胱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70(HSP70)、P53和P-糖蛋白(P-gp)在膀胱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中HSP70、P53和P-gp表达,并分析其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HSP70、P53和P-gp的阳性率分别为55.0%、47.5%和57.5%,其中G1期阳性率分别为46.2%、38.5%、38.5%,G2期阳性率为52.9%、39.8%、47.1%,G3期阳性率为70.0%、80.0%、60.0%。24例初发肿瘤标本阳性率分别为37.5%、41.7%、33.3%,16例化疗后复发肿瘤标本阳性率分别为75.3%、81.3%、68.8%。检测结果提示HSP70、P53和P-gp随肿瘤级别增高呈表达增强的趋势,复发组三种蛋白的阳性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这三种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膀胱肿瘤腔内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