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9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8 毫秒
1.
目的 探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共感染患者免疫功能与肝组织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该院60例慢性HIV/HBV共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60例单纯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作为对照A组,60例单纯艾滋病患者作为对照B组,比较3组一般资料、血常规指标、肝功能指标、免疫学指标、炎症因子、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分析免疫学指标与HIV/HBV共感染患者肝组织炎症和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并分析免疫功能缺陷状态与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关联性。结果 研究组外周血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凝血酶原时间(PT)、CD8+、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胶原蛋白(Ⅳ-C)水平均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清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凝血酶原活动度(PTA)、CD3+、CD...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昆明市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早期临床特征,为临床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20年1月23日至2月10日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隔离病房收治的41例2019-nCoV确诊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2019-nCoV确诊患者绝大多数为输入性病例,潜伏期2~20 d不等;重型和危重型患者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比较年龄更大、BMI更高、临床症状相似、淋巴细胞计数更低、血气变化更早、血沉更高、CA和FE更低及CD4、CD8计数下降更明显。结论淋巴细胞计数、血气变化、血沉、CA和FE及T淋巴细胞亚群在病情加重前1周内会更早的出现变化,对病情的轻重有一定的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炎症分级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 选择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278例分为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者144例、HBeAg阴性慢性HBV携带者134例2组,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为:正虚邪恋、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5种证型,并行肝穿刺检查,确定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纤维化程度分期,找出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①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者144例,其中正虚邪恋占51例,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G)分布中,G1占明显优势,纤维化程度(S)主要为S1;肝气郁结型31例,以G1~G2,S1-S2居多;肝郁脾虚25例,主要见G2,S2;肝肾阴虚25例,主要为G2-3,S2-S3;气滞血瘀12例;以G3,S3-S4多见。②HBeAg阴性慢性HBV携带者134例,其中正虚邪恋占39例,G1和S1-S2占明显优势;肝气郁结型34例,G1~G2、S1-S2为主;肝郁脾虚28例,G2、S1-S2;肝肾阴虚18例,主要为G2-3,S2-S3;气滞血瘀14例,G2-3、S3-S4为主。③HBeAg阳性的患者HBV-DNA数值较高,处于HBV-DNA高水平复制,而HBeAg阳性多为低水平复制,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与HBV-DNA无相关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脏炎症程度与纤维化程度存在正相关性。④肝组织免疫组化HBsAg检出率87.8%,HBcAg检出率66.9%,HBsAg与HBV-DNA无相关性,HBV-DNA与HBcAg阳性率呈正相关。结论 ①HBV携带者中医5个证型与肝组织病理改变有一定的相关性,从正虚邪恋到气滞血瘀,随着肝组织病理损害逐渐加重,由气及血,至肝、脾、肾功能失调,符合气血脏腑传变规律;②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与HBV-DNA数值无相关性,验证了乙肝的发病机理并非乙肝病毒的直接损伤,而是免疫损伤的病理机制;③肝组织免疫组化HBsAg与HBV-DNA无相关性,但HBV-DNA数值越高,HBcAg阳性率也越高,呈正相关,是由于HBV-DNA、及HBcAg均是病毒复制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HBe 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儿的疗效。方法随机入组的来自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31例2~16岁儿童CHB患儿,按年龄分为小龄组(2~6岁,n=17)及大龄组(7~16岁,n=14)。所有患儿均接受PEG-IFNα-2a治疗(首剂104μg/m2,1次/周,逐渐增加剂量至135μg/周),疗程24~72周不等。研究过程中监测ALT、HBV DNA、HBV血清学标志物及HBs Ag定量水平等指标,比较两年龄组在不同时间点的生化学、病毒学、血清学应答,分析疗效与年龄、疗程及治疗过程中HBs Ag定量水平动态变化的关系及安全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小龄组与大龄组各时间点的生化学、病毒学应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24周时小龄组的HBs Ag阴转率明显高于大龄组(41.2%vs 7.1%;χ2=4.644,P<0.05);治疗52及72周时小龄组的HBs Ag定量水平分别为129.22±78.99和51.80±31.54 IU/ml;大龄组患儿52及72周HBs Ag定量水平分别为4677.12±2557.85和1031.37±546.37 IU/ml,与基线相比小龄组患儿52及72周HBs Ag定量水平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大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5、2.23,P值均<0.05)。治疗52周,小龄组与大龄组HBV DNA阴转率、HBe Ag阴转率、HBe Ag血清学转换率、HBs Ag清除率与血清学转换率均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延长治疗至72周的患儿HBV DNA阴转率100%,HBe Ag血清学转换率为80%,HBs Ag血清学转换率为60%。25例停药随访的患儿均无复发。研究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流感样症状、血象改变、食欲下降。治疗前后身高、体质量与同龄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小儿CHB而言,PEG-IFNα-2a是可选治疗方案,PEG-IFNα-2a的疗效与患儿年龄和疗程有关。年龄越小,HBs Ag定量水平下降幅度越大,HBs Ag阴转率越高;延长疗程可提高疗效。治疗过程中HBs Ag定量水平变化具有预测疗效的价值。儿童应用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肝脏活体组织行HBsAg、HBcAg、丙型肝炎病毒(HCV)免疫组化检测及常规病理检查,找出潜在病因,为病原未定型慢性肝炎患者明确病因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集经过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后排除了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且排除了脂肪性、酒精性、药物性及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患者共30例,行肝穿刺获得肝脏活体组织,行肝组织HBsAg、HBcAg、HCV免疫组化检测及炎症活动度(G)、纤维化程度(S)的检查。结果:经免疫组化分析,有22例患者(73.3%)提示存在乙肝病毒(HBV)或/和HCV感染,其余8例(26.7%)HBV、HCV免疫组化呈阴性,病因仍不能明确。但病因未明者,其肝组织病理改变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相似。结论:肝组织免疫组化检测对病原未定型慢性肝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对该部分病例的治疗亦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索非布韦/达拉他韦加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就诊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的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29例,给予索非布韦/达拉他韦加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12周,治疗后随访12周,观察治疗结束12周后持续性病毒学应答(SVR12)、生化学应答、肝纤维化改善和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129例患者HCV RNA基线水平为(5.91±1.33)lgIU/mL,治疗2周时为(1.67±1.24)lgIU/mL,治疗2周75.78%患者HCV RNA达到检测下限;治疗12周时93.44%患者HCV RNA检测不到。129例患者基线的FibroScan值为(17.57±9.86);治疗12周时的FibroScan值为(8.32±1.47)kPa(与基线相比,t=15.852,P=0.000);TBil、ALT、AST基线时分别为(24.07±18.12)μmol/L、(91.42±54.56)U/L和(81.06±40.45)U/L,治疗2周时TBil、ALT、AST均显著下降(t=2.408,P=0.017;t=11.054,P=0.000;t=12.227,P=0.000),生化学应答达100%。6例未取得SVR12的患者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复治是独立预测因子。主要不良反应为乏力和头痛,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索非布韦/达拉他韦加利巴韦林方案可获得较高的SVR12率和生化学应答率,肝纤维化改善明显,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测定肝组织中的微量元素,探讨不明原因肝损害的发生与机体微量元素的关系。方法 对不明原因肝损害患者进行肝组织穿刺术取出肝组织,与对照组正常的肝组织,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29种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不明原因肝损害(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肝组织中的锂7Li、铍9Be、铝27Al、钙44Ca、钛48Ti、钒51V、铬52Cr、钴59Co、镍60Ni、锗73Ge、锶88Sr、钼95Mo、铟115In、锡118Sn、铼185Re、铂195Pt、汞202Hg、铅208Pb、铋209Bi 19种元素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砷75As、硒82Se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镉111Cd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而镁24Mg、锰55Mn、铁57Fe、铜63Cu、锌66Zn、镓71Ga、硒77Se、钡137Ba无显著差异(P> 0.05)。实验组中铁蛋白和肝组织活检中铁含量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 <0.01,铁蛋白与肝组织中铁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不明原因肝损害患者的肝...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应用索磷布韦/达拉他韦联合或不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和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丙型肝炎LC患者129例和CHC患者311例,分别给予索磷布韦/达拉他韦联合利巴韦林或索磷布韦/达拉他韦治疗12周,停药后随访12周。观察停药后12周持续性病毒学应答(SVR12)、生化学应答、肝硬度测量(LSM)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2周时,LC组血清TBIL、ALT 和AST 水平分别为(18.10±3.46) μmol/L、(32.48±9.97) IU/L和(31.99±6.65) IU/L,显著低于基线时水平【分别为(20.98±28.64) μmol/L、(97.76±106.43) IU/L和(72.47±80.81) IU/L,P<0.05】,CHC组分别为(20.15±3.48) μmol/L、(35.18±18.47) IU/L和(35.05±13.22) IU/L,显著低于基线时水平【分别为(24.07±18.12) μmol/L、(91.42±54.56) IU/L和(81.06±40.45) IU/L,P<0.05】;CHC组血清HCV RNA为(1.83±2.88) lg IU/ml,LC组为(1.67±2.34) lg IU/ml,显著低于基线时水平【分别为(6.12±1.19) lg IU/ml和(5.91±1.17)lg IU/ml,P<0.01】;CHC组LSM为(8.09±0.90)kPa,LC组为(13.32±1.47) kPa,显著低于基线时水平【分别为(11.81±3.33) kPa和(17.56±9.86) kPa,P<0.01】;两组不同基因型感染者SVR均在94%以上;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基线肝硬化或复治是不能获得SVR12的高危因素;主要不良反应为乏力和头痛。讨论 应用索磷布韦/达拉他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可获得极高的SVR12和生化学应答率,显著改善肝纤维化程度,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HBV DNA低水平患者肝组织病理特征及相关因素,为HBV DNA低水平患者的病情判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于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HBV DNA 20 IU/ml且2000 IU/ml者137例,对患者肝组织行病理检查,炎症分级:G1 44例,G2 84例,G3 9例;纤维化分期:S0 2例,S1 67例,S2 56例,S3 9例,S4 3例。分析患者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与年龄、性别、感染HBV时间、血生化、HBsAg水平、HBV DNA等的关系。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 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单向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G2和纤维化程度≥S2的影响因素。结果 G1、G2、G3 3组间HBsAg、PLT、脾静脉内径和脾脏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7. 135、7.458、7. 588、10. 150,P值均0. 05); S0、S1、S2、S3、S4 5组间HBsAg、PLT、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和脾脏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20. 564、12. 065、26. 171、14. 720、13. 725,P值均0. 05)。137例患者无或轻度炎症坏死44例(G2组),中重度炎症坏死93例(≥G2组),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意义的年龄、ALT、ALP、WBC、脾静脉内径和脾脏厚度(检验水平调为0.15)纳入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比值比(OR)=1. 045)]、ALP(OR=1. 019)和脾脏厚度(OR=1. 150)是低水平HBV DNA者肝组织炎症≥G2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 05)。137例患者无或轻度肝纤维化69例(S2组),中重度肝纤维化68(≥S2组),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意义的TBil、HBsAg、PLT和门静脉内径(检验水平调为0. 15)纳入多因素分析显示HBsAg(OR=2. 065)、PLT(OR=0. 988)和门静脉宽度(OR=2. 464)是低水平HBV DNA者肝组织纤维化≥S2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绝大多数HBV DNA低水平患者均有抗病毒治疗指征,年龄、ALP和脾脏厚度与低水平HBV DNA者肝组织炎症程度密切相关; HBsAg、PLT和门静脉宽度与低水平HBV DNA者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联合肝爽颗粒对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1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联合肝爽颗粒组(A组)60例、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组(B组)60例和单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组(C组)60例,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收集3组患者性别、年龄、血生化指标、肝硬度值及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门静脉内径(DPV)、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PV)、脾静脉内径(Dsv)、脾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sv)、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血流量(Qsv)等。  结果  3组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肝硬度值均明显改善;治疗后A组与C组比较血生化指标恢复、肝硬度值、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低于C组(P < 0.05);治疗后A组与B组比较,A组ALT和AST下降、肝硬度值下降、部分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DPV 、VPV、 Qpv)恢复优于B组(P < 0.05)。  结论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联合肝爽颗粒能够更好地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肝功能、纤维化及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富巴酸替诺福韦酯或联用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