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238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应用下唇双蒂肌黏膜瓣修复上红唇黏膜缺损.方法通过对唇血管解剖学研究,设计、提起下唇双蒂肌黏膜瓣,修补上红唇黏膜缺损.结果采用下唇双蒂肌黏膜瓣修复上唇缺损8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肌黏膜瓣均全部成活,术后外形与功能均满意.结论下唇双蒂肌黏膜瓣血液供应充分,转移后易成活,具有良好的外形与功能,下唇未出现不对称畸形,对上、下唇较严重不协调、下唇肥大或缺损局限于红唇的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病例介绍 患儿男,2岁,因会阴形态异常近2年于2006年5月17日入院。患儿生后即被家人发现会阴外生殖器形态异常,且左侧下腹部有一突出体外的包块,可见蠕动,但排尿排便无异常,遂来院求治。患儿为第一胎,足月顺产,母孕期否认服药史及毒物接触史,家族中无类似病例。患儿营养中等,智力发育正常,查体较合作,一般状况良好。检查发现患儿下腹部膨隆,下腹部正中可见一直径约5cm类圆形瘢痕,未见脐形态。会阴呈男性外生殖器官,阴囊分裂。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一个连续、动态观察血流变化的大鼠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模型,为临床设计和切取DIEP皮瓣提供指导. 方法 选择7只雄性SD大鼠,设计以腹壁上血管的右上穿支为蒂的穿支皮瓣,用激光介导的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技术(SPY系统)对皮瓣形成前、后血流变化进行观测,对获得各个阶段皮瓣血流图像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 通过构建的大鼠DIEP皮瓣血流动态观测模型,能够清晰的观察到血流通过穿支血管供应区域间的交通血管的整个过程.跨腹中线交通血管稀疏,最终无法再通过对侧腹壁上穿支血管区域与胸外侧血管区域间开放的闭塞血管到达皮瓣最左侧端,而显示为无血流的暗区. 结论 跨越中线的交通动脉血管细小以及血供无法通过第二级穿支区域间的交通血管是造成对侧远端皮瓣坏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我们应用改良V-Y系带成形术矫治14例包皮系带过短患者,效果良好. 1临床资料 本组共14倒,年龄11~37岁.有性生活史者6例,其中3例有性生活过程中包皮系带损伤出血或疼痛史(2例性生活不满意,有早泄);8例为未成年患者.合并包茎者8例,合并包皮过长、阴茎头能显露者4例,包皮环切术后包皮系带短缩者2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先天性尿道下裂术后早期应用电脑中频治疗仪辅助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尿道下裂患者98例,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于术后第3天开始采用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2次/d;对照组为空白对照。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5、7、9天阴茎根部周长、冠状沟近心端1 cm处阴茎周长和超声测量阴囊筋膜层的肿胀程度,并对实验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接受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的患者,其阴茎及阴囊肿胀的恢复期明显快于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未增加患者的痛苦,患者容易接受。结论电脑中频治疗仪具有缓解尿道下裂术后阴茎、阴囊肿胀,有助于局部淤血吸收及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改良抗酸染色、Xpert M TB/RIF和T‐spot?TB在快速早期诊断结核性脑膜炎(TBM )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54例确诊结脑和34例非结脑患者,采用改良抗酸染色和Xpert M TB/RIF检测脑脊液中结核分枝杆菌,用结核感染 T细胞斑点实验(T‐spot?TB)检测静脉血中结核杆菌特异性抗原刺激后产生的效应 T淋巴细胞数量。结果改良抗酸染色检测阳性率72.2%(39/54),Xpert MTB/RIF检测阳性率16.7%(9/54),T‐spot?TB敏感性83.3%(45/54),特异性70.6%(24/34),阳性预测值81.8%,阴性预测值72.7%,三项联合检测可提高灵敏性。结论脑脊液改良抗酸染色检测简单、快速,Xpert M TB/RIF可及时检测利福平耐药情况,T‐spot?TB敏感性高,有辅助诊断价值。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TBM诊断的敏感性和及时性。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指背旗形皮瓣的血供方式,对20只成人手标本行细致的解剖学观测。结果:①手指背侧的皮肤主要由指掌侧固有动脉的背侧分支供应,指背动脉短小,只参与指背近节皮肤的血液供应。②手指背侧的静脉系统丰富,常吻合成网,在远侧、近侧指间关节及近节指中份形成第一、二、三级静脉弓。③第三级静脉弓粗大,近侧弯向指根部形成桡、尺侧指背静脉干,注入手背静脉网。④桡、尺侧静脉干之间的区域,几乎无静脉可见,可称为指背的“乏静脉区”。⑤静脉干至指中轴线的距离,在指背近节中份平面为4.1±0.1mm,掌指关节平面为5.2±0.2mm。由此对指背旗形皮瓣的解剖特点、设计原则及存活机理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矫正包皮过长的新观念   总被引:2,自引:11,他引:2  
目的 复习有关包皮发育及包皮功能的文献,探讨自阴茎根部环行切除多余皮肤和传统包皮环切方法的优点与缺点,并选择一种最佳的手术方法和手术时机治疗包皮过长.方法 确切测量阴茎的牵拉长度和阴茎皮肤的牵拉长度后,自阴茎根部环行切除阴茎多余的皮肤,利用阴茎皮肤具有滑动的特性将余下的阴茎皮肤向阴茎根部拉拢缝合,达到治疗单纯阴茎皮肤过长的目的 .对于有包皮外口狭窄的患者.先在狭窄环处纵行切开狭窄环后横行缝合,解除外口狭窄后再自阴茎根部切除多余的阴茎皮肤.结果 2002年10月至2006年10月共治疗110例单纯包皮过长和40例伴包皮外口狭窄的包皮过长患者,手术后术区疼痛轻微,包皮外观自然,患者对手术效果均感觉满意.结论 治疗包皮过长的手术方式以从根部环行切除多余的阴茎皮肤为佳,且应待患者包皮发育成熟(大多在17岁)后再行手术治疗,包皮发育过程中如果有包茎、包皮粘连等情况时,应该给予非手术的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上臂内侧远位蒂扩张皮瓣修复头、面部瘢痕的方法。方法:自2007以来,应用上臂内侧远位蒂扩张皮瓣治疗头、面部瘢痕7例,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6~31岁。瘢痕面积最小10cm×7cm,最大15cm×12cm。结果:左侧臂供瓣3例,右侧臂供瓣4例;面部受区2例,头部受区5例。应用皮瓣面积10cm×8cm~15cm×13cm,全部成活。电话随访3例,术后半年至一年,患者满意。结论:①应用上臂内侧远位蒂扩张皮瓣治疗头、面部瘢痕,供区隐蔽,血供可靠;②本文方法皮瓣转移灵活,可达颅顶区域,作为头、面部瘢痕修复方法的补充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上臂内侧皮瓣深筋膜浅层以上血管的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应用上臂内侧扩张皮瓣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新鲜成人上肢标本10侧,左右各半,乳胶灌注血管。四倍放大镜下由浅入深进行解剖,观察浅筋膜层内血管的吻合情况、吻合支的数量及皮动脉穿出深筋膜的位置。结果:上臂内侧自深筋膜浅层平面发出的皮动脉8~9支,各皮动脉于深筋膜浅层内发出分支沿纵行方向相互吻合。上臂皮瓣的中轴部位即内侧肌间隔区域吻合支最为丰富,其次为上臂内侧偏后部分。每侧肢体均有2~5支明显的贯串上臂全长的吻合支,多位于皮瓣的中部及偏后侧部位。皮动脉穿出点集中在臂内侧肌间隔区域,最远分支距肘横纹(3.47±1.50)cm,近端分支距腋窝横皱襞距离(1.64±1.22)cm。结论:上臂内侧皮瓣血供介于轴型皮瓣与任意型皮瓣之间,切取时长宽比例超过任意型皮瓣。皮瓣为双向供血,无论以近端为蒂还是以远端为蒂切取皮瓣均是安全的。以内侧肌间隔为轴线,沿深筋膜浅层设计顺行或逆行皮瓣血供均可靠,切取皮瓣安全,如需扩大切取皮瓣,向后扩展延伸比向前扩展血供更可靠。皮瓣制作时蒂部尽可能置于肌间隔区域,蒂宽约4cm。以近端为蒂时,扩张器剥离腔隙近端距腋窝横皱襞需超过3cm,远端为蒂时,扩张器剥离腔隙远端距肘横纹需超过5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