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1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儿童复杂性眼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258例儿童复杂性眼外伤的临床资料。结果:功能痊愈196眼(76.0%),解剖痊愈33眼(12.8%),未痊愈29眼(11.2%)。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治疗儿童复杂性眼外伤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2.2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3.2mm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 方法 将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8例84眼随机分为2.2mm微切口组及3.2mm传统切口组,分别行2.2mm或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中观察前房深度变化、角膜切口灼伤情况,术后1d、1周及1个月时观察随访,对比观察2组患者视力及角膜散光变化。结果 微切口组和传统切口组患者术中前房深度良好,均无明显浪涌现象,术毕时切口水密良好,均无切口组织热灼伤情况。术后1d、1周裸眼视力微切口组≥0.5者分别为32眼(76.19%)、37眼(87.01%),优于传统切口组≥0.5者分别为22眼(52.38%)、31眼(73.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41),术后1个月时两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术后1d、1周及1个月,微切口组手术源性散光分别为(0.76±0.29)D、(0.54±0.25)D、(0.48±0.22)D,传统切口组手术源性散光分别为(1.55±0.63)D、(101±0.51)D、(0.81±0.39)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术后1个月时,微切口组及传统切口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13.52±8.42)%、(14.01±8.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2mm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与传统3.2mm传统超声乳化手术相比,能有效减少手术源性散光,对术后早期视力恢复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用激素对慢性鼻窦炎伴有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鼻腔组织形态变化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于林州市人民医院确诊为慢性鼻窦炎伴有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鼻息肉的患者104例,随机分组,都进行鼻内镜手术。观察组56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后加用鼻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术后鼻腔黏膜上皮化水平及3个月、10个月采纳多种染色法将筛前区的黏膜组织、术腔黏膜组织染色,以便评估杯状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浸润程度,上皮细胞受损的程度以及细胞外基质的堆积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鼻腔黏膜上皮化时间长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鼻腔上皮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第3个月可查看上皮细胞受损状况,观察组患者0级和1级上皮情况高于对照组;黏膜下腺减少,杯状细胞数量增多。3个月后可观察到:观察组患者可明显观察到杯状细胞,对照组患者术后杯状细胞内部出现蓝色团状颗粒。观察组患者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浓度逐步降低,对照组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结论:将鼻用激素施加在慢性鼻窦炎伴有鼻息肉患者,使患者有较高生存质量,加快鼻腔黏膜组织的复原,避免息肉的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前房深度是晶状体性屈光手术和青光眼手术的重要依据之一。为此探讨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中央前房深度与A型超声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方法对白内障30例(45眼)分别使用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及A超测量中央前房深度。采用配对t检验对之进行比较;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两种仪器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随机选择1眼分别用两种仪器依次重复测量中央前房深度10次,采用变异系数作为评判标准,比较测量的可重复性。结果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中央前房深度的平均值为(2.63±0.48)mm,A超测量结果为(2.98±0.48)mm;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的中央前房深度比A超的测量值小(0.35±0.04)mm,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与A超测量中央前房深度各值有较好的相关性(r=0.894,P〈0.001)。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中央前房深度10次变异系数为0.78%,A超测量中央前房深度10次的变异系数为1.49%。结论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前房深度值比A超测量中央前房深度的各值小;两种仪器检测中央前房深度的测量值相关性较好;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结果的重复性稍好于A超。临床工作中应把二者结合起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及对患儿咽鼓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120例(142耳),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60例72耳)与对照组(60例70耳)。对照组行鼓膜切开术,观察组行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穿刺术。比较两组咽鼓管功能、听阈值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3个月,观察组ETDQ-7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听阈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穿刺术可有效改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咽鼓管功能,提高听阈值,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方法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患者26例(40只眼),随访术前及术后1天、1周及1、6、12个月,随访内容包括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压、角膜内皮计数、Pentacam、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等,观察屈光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进行,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有明显提高,40只眼术前裸眼视力和最好矫正视力分别为0.05+0.02,0.61+0.28;术后分别提高为0.62±0.17,0.62±0.31,术后裸眼视力均明显好于术前(P<0.05).术前平均屈光度为(-18.95±4.73)D,术后1个月平均屈光度为(-0.76±0.75)D.术前角膜内皮细胞数(2917.42+208.36)个/mm2,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为(2797.03+ 210.25)个/mm2.术前平均眼压为(16.65±4.75) mm Hg,术后第一天眼压为(15.47±4.36) mm Hg.通过Pentacam观察术前前房深度(3.25+0.27) mm,而术后1月复查减少到(2.97+0.19) mm,两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后随访中前房深度没有明显差异.40只眼均未发生瞳孔阻滞性青光眼、晶状体前囊下混浊等并发症.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有效性、稳定性及矫正效果好等优点,但需要有更长时间的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注射液在儿童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协助辨别和清除残留玻璃体皮质的作用及效果。方法对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术前和手术中未发现明确玻璃体后脱离的253例儿童患者253只眼,经大部分玻璃体切除后.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混悬液2mg,对后极部视网膜表面可能残存的玻璃体皮质进行标识,将粘附曲安奈德的玻璃体皮质完全剥除。结果乳白色的曲安奈德粘附在玻璃体皮质上可清楚地显示附着于视网膜表面的残留玻璃体皮质的部位及范围。使之容易辨认并易于剥除。痊愈229只眼(90.51%),视力≤0.02者24只眼,视力>0.02者141只眼(55.73%),视力≥0.1者88只眼(34.78%),最佳矫正视力达0.9。结论曲安奈德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有助于辨别残留的玻璃体皮质,提高彻底清除玻璃体皮质的手术效率及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自体板层角膜转位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自体板层角膜转位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bullous keratopathy,BK)的临床疗效。方法: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15例15眼行自体板层角膜转位术治疗。其中白内障术后8例;白内障术后继发性青光眼4例;青光眼术后并发性白内障3例。结果:患者15例术后眼痛等刺激症状基本消失,角膜上皮完整,随访3~24mo均未发现BK的复发及并发症的出现,视力有轻度提高。结论:自体板层角膜转位术可有效缓解BK的症状,防止BK的复发,是治疗BK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分期移植治疗中重度眼部碱烧伤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观察分期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中重度眼部碱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眼中重度眼部碱烧伤早期进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随访观察2~18mo,如果未完全重建眼表面,可重复取角膜缘结膜组织(避开已手术区),进行角膜缘干细胞Ⅱ期,Ⅲ期移植。结果:32眼中,31眼眼表重建成功,29眼角膜透明,3眼角膜半透明,3眼发生轻度睑球粘连。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中重度眼部碱烧伤。对于重建眼表面,提高视功能,早期分期移植应用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咽鼓管吹张注药联合口服激素、抗生素药物对分泌性中耳炎(SOM)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SOM患者6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4例仅口服激素、抗生素治疗,观察组3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鼻内镜下咽鼓管吹张注药(糖皮质激素、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1个月后,观测两组临床疗效、纯音听阀测试气道平均阀值、鼓室图变化、以及并发症和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为6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A型恢复情况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纯音听阀测试气道平均阀值测试结果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咽鼓管吹张注药联合口服药物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