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携带SET-CAN融合基因的儿童前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该基因在血液恶性肿瘤发病中的可能机制。方法分析1例携带SET-CAN融合基因的儿童前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情况,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患儿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很快发生骨髓转移,受累范围广泛。按BCH-2003-LBL方案化疗,2周后骨髓完全缓解,化疗后第33天瘤灶消失,SET-CAN融合基因转为阴性,目前已维持治疗1年半,以SET-CAN融合基因做为MRD监测标志持续阴性。结论携带SET-CAN融合基因的前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对化疗敏感,该基因在化疗后缓解期持续阴性,可能是预后良好的指标,SET-CAN融合基因可能成为监测淋巴瘤微小残留病的新标志。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早期治疗反应在儿童ALL预后中的价值。采用细胞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定量r,cR)方法对2005年3月31日至2008年3月31日期间我院收治的426例初治ALL患儿进行了早期治疗反应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第8天强的松试验反应(D8-PR)、第22天骨髓缓解状态(D22-BM)、第33天骨髓缓解状态(D33-BM),以及第33天MRD水平(D33-MRD)。单因素分析4个评估指标对无事件生存率(EFS)的影响,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其独立预后意义。所有病例随访截止至2013年10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80个月(0.5-106个月)。结果表明:单因素分析4个早期治疗反应评估指标均具有明显的预后意义。强的松反应良好(PGR)患儿的8年EFS明显高于强的松反应不良(PPR)患儿;第22天、第33天骨髓缓解状态为M1骨髓的患儿预后明显好于M2、M3骨髓的患儿;第33天MRD高水平(≥1014)的患儿预后明显差于MRD低水平(〈1014)患儿(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儿童ALL中具有独立预后意义的指标有BCR/ABL+、D8-PR、D33-BM和D33-MRD,其中以D33-MRD≥10^-2的风险比最高(HR:11.886,P〈0.001)。结论:早期治疗反应在儿童ALL中具有重要的预后价值,是具有独立意义的预后因素,对儿童ALL的危险度分层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核仁磷酸蛋白(NPM1)、Wilms瘤基因(WT1)及c-KIT基因突变发生的频次,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PCR方法检测2005年1月-2011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儿童A ML患者的FLT3、NPM1、WT1及c-KIT基因突变情况,分析这些突变与临床特征、细胞遗传学改变之间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256例患儿中FLT3、NPM1、WT1及c-KIT基因突变检出率分别为12.5%、30.1%、4.7%及12.1%。FLT3及WT1阳性的非M3型AML患儿第一疗程完全缓解率(CR)降低(P=0.027,P=0.014)。单纯FLT3-ITD阳性的非M3型AML患儿无复发生存时间(RFS)及无事件生存时间(EFS)最低,单纯NPM1阳性或无基因突变的患儿RFS及EFS最高(P0.001)。结论 FLT3、NPM1、WT1及c-KIT基因突变在儿童AML患者中的分布及临床意义有其独特性,加强对这四种基因突变的研究与认识利于儿童AML准确分层治疗,从而提高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BCH-AML05方案分层治疗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儿童AML无事件生存(EFS)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初治AML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疗效。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患儿的总体生存(OS)率及EFS率。结果 185例初治AML(除M3外)患儿纳入分析,均接受了BCH-AML05方案治疗,其中标危47例、中危90例、高危48例。中位随访时间24(0.5~129)个月。①第一疗程达完全缓解(CR)者106例(57.3%),第二疗程达CR者45例(24.3%),总CR率为81.6%。②8年OS率和EFS率分别为(66.2±4.2)%和(54.1±5.5)%,标危组分别为(65.7±10.4)%和(57.2±8.5)%,中危组分别为(70.3±5.2)%和(60.2±7.4)%,高危组分别为(51.6±10.1)%和(31.3±14.5)%。③34例(18.4%)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8年OS率及EFS率分别为(73.5±9.5)%和(67.7±9.9)%。④复发36例(19.5%),中位复发时间12(3.5~ 53)月。死亡52例(28.1%),其中化疗相关死亡20例(10.8%);诱导失败死亡11例(5.9%),复发相关死亡18例(9.7%);早期死亡率为5.4%。⑤154例行Flt3基因突变检测,Flt3-ITD阳性16例(10.4%),其中6例(37.5%)诱导化疗后达CR,11例(68.8%)死亡。结论 BCH-AML05方案为儿童AML有效的化疗方案,精准的危险度分层更能提高AML患儿的长期生存率。高危患儿应尽早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讨叶酸聚谷氨酸合成酶(FPGS)基因中rsl0760502G〉A多态性与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预后及甲氨蝶呤(MTX)毒副反应的相关性。采用SequenomMassARRAY时间飞行质谱系统检测rsl0760502基因型。实验数据采用z。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处理。结果表明:A等位基因携带者(GA+AA)无复发生存率(RFS,log—rank:P=0.004)及无事件生存率(EFS,log—rank:P:0.022)显著低于GG等位基因型携带者。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A等位基因是RFS[hazardratio(HR),20.173;95%CI,2.535—160.545;P=0.005l及EFS(HR,8.133;95%CI,1.718—38.512;P=0.008)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rsl0760502多态与MTX毒副反应间未见相关性。结论:FPGSrsl0760502G〉A多态性位点可能作为B—ALL患儿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续第1期第45页)ALL与危险度相适应的治疗当前,ALL采取与危险度相适应的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已经成为近期多篇综述的主题,因此,这里只选择性地讨论几个高危亚型。1费城染色体阳性ALL从历史上看,费城染色体阳性ALL预后极差,即使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年龄较大的患者,他们在初诊时白细胞计数高或者对早期治疗反应慢。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LL基因重排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微小残留病(MRD)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指导作用。方法 以2003年4月至200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的MLL基因重排的ALL患儿为研究对象。以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MLL融合转录本为标志,定量PCR方法监测MRD水平。以诱导治疗结束时MRD水平≥10-4为MRD阳性组,<10-4为MRD阴性组。卡方检验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分别比较MRD阳性和阴性组临床特征和无事件生存率(EFS)的差异。结果 14例ALL患儿在诱导治疗结束时检测了MRD水平,MRD阳性组患儿初诊时外周血WBC计数显著高于MRD阴性组,对泼尼松实验治疗反应显著低于MRD阴性组。MRD阴性组5年EFS显著优于MRD阳性组,100% vs (37.5±17.1)%,P=0.022。结论 诱导治疗结束时MRD水平有助于对MLL基因重排儿童ALL进行预后分组,指导个体化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LL基因重排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微小残留病(MRD)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指导作用。方法以2003年4月至200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的肘址。基因重排的ALL患儿为研究对象。以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MLL融合转录本为标志,定量PCR方法监测MRD水平。以诱导治疗结束时MRD水平≥10。为MRD阳性组,〈10^-4为MRD阴性组。卡方检验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分别比较MRD阳性和阴性组临床特征和无事件生存率(EFS)的差异。结果14例ALL患儿在诱导治疗结束时检测了MRD水平,MRD阳性组患儿初诊时外周血WBC计数显著高于MRD阴性组,对泼尼松实验治疗反应显著低于MRD阴性组。MRD阴性组5年EFS显著优于MRD阳性组,100%vs(37.5±17.1)%,P=0.022。结论诱导治疗结束时MRD水平有助于对M比基因重排儿童ALL进行预后分组,指导个体化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患儿,女,6岁,因“肢痛1年10个月,发热2周”于2009年8月入院。患儿以左下肢疼痛和右上臂疼痛起病,伴局部肿胀和关节活动受限,无发热,无贫血,外院诊断尤文肉瘤,化疗6疗程后评估为完全缓解。2周前出现发热伴双下肢疼痛,遂入院。查体:体温38.6℃,呼吸20次/min,脉搏120次/min,血压100/55 mm Hg(1 mm Hg =0.133 kPa),神智清楚,精神状态不佳,不能行走,贫血貌,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以双下肢为主,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查体无特殊,肝肋下3 cm,剑突下5 cm,脾肋下2.5 cm,双下肢形态正常,关节活动无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E2A-PBXl+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经北京儿童医院2003方案(BCH-03组)及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2008方案组(CCLG-08组)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1月初治的59例E2A-PBXl+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BCH-03组37例,CCLG-08组22例.分析两组患儿的初诊临床特征、早期治疗反应、复发时间、无复发生存(RFS)、无事件生存(EFS)等.结果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初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枢神经系统累及、免疫表型、早期泼尼松治疗反应及诱导缓解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诱导缓解治疗阶段,BCH-03组采用60 mg/m2泼尼松,CCLG-08组采用6 mg/m2地塞米松,其他药物的剂量及治疗方式均一致.在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BCH-03组患儿的微小残留病转阴的比例显著高于CCLG-08组(84.2% vs.47.1%,P=0.018).两组诱导缓解治疗期间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BCH-03组的EFS显著优于CCLG-08组(94.5% vs.71.5%,P=0.010),RFS可能优于CCLG-08组(94.5% vs.78.6%,P=0.059).结论 BCH-03方案比CCLG-08方案对E2A-PBXl+儿童ALL可能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60 mg/m2泼尼松可能更适合此亚型白血病的诱导缓解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