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椎体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2例胸腰椎体爆裂骨折的病例采用后路AF系统内固定,椎板切除减压,横突间植骨治疗。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影像学及Frankel评分法评价,疗效满意。结论后路AF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体爆裂骨折简易、安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设计一种治疗骨折感染性不愈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新术式。方法对30例感染性骨不愈合、或并软组织缺损骨外露的患者,采用清创后一期开放式植骨外固定架固定术式,术后足量、足程应用敏感抗生素,严格无菌换药。结果平均随访1.5年,28例骨不连平均6个月内愈合;27例软组织缺损患者开放植骨创面于术后4~8周愈合,无感染复发。2例骨愈合不良,经再次植骨后愈合。3例创面愈合不良,经游离植皮后痊愈。结论该术式具有明显缩短病程,简化治疗程序,减少医疗开支,对邻近关节功能影响小,不需植皮或行皮瓣修复手术,等显著优点。且不需要特殊医疗器械,适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4.
18例严重骨盆骨折大出血的早期治疗体会方庆安李井山李红方冰(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萍乡337000)骨盆骨折大出血在临床上并非罕见,若早期处理不及时,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可出现死亡。我院自1984~1995年共收治该类患者18例,采取抗休克结合...  相似文献   
5.
1998年3月-2009年3月,我院应用自体腓骨头移植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12例,未行血管吻合,临床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2例,男18例,女4例,年龄18-42岁。右侧7例,左侧5例。病理分级:1级8例,2级4例。破坏范围:φ3-5 cm,皮质骨菲薄或穿破。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负压封闭引流(VSD)加开放松质骨植骨结合外固定支架在四肢开放性骨折合并骨质及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负压封闭引流(VSD)加开放松质骨植骨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合并骨质及软组织缺损四肢开放性骨折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0-60岁,平均40岁。根据开放性骨折的Gustilo分型,全部为Ⅲ型,并且均为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Tscherne分型中的开放性骨折Ⅲ级。结果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皮肤重新覆盖时间为平均14d,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6周。结论负压封闭引流(VSD)加开放松质骨植骨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合并骨质及软组织缺损四肢开放性骨折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减少感染,缩短软组织覆盖及骨折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采用病灶清除术、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经验。方法前路病灶清除术或加植骨、钢板内固定术。结果20例患者结核病灶全部治愈,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植骨愈合。结论病灶清除术或加植骨、钢板内固定术以及术后有效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胸腰椎结核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虚拟现实辅助小切口治疗锁骨骨折的技术方法与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7月~2019年9月在本院对35例锁骨骨折采用虚拟现实辅助小切口内固定治疗。术前行锁骨薄层CT扫描,数据导入到Mimics17.0软件中后,建立三维虚拟现实模型,对骨折进行复位,并对解剖型锁钉接骨板预选和预折弯,测量螺钉的直径和长度。术中于锁骨上两端分别做2 cm的切口,使用剥离器建立皮下通道后,插入预选的已塑形接骨板,分别在预置钉孔进行钻孔,拧入预选规格的螺钉。[结果]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手术操作时间(35.93±11.11)min,术中出血量(38.52±9.38)ml、透视次数(5.32±1.71)次,住院时间(6.79±0.61)d。仅1例患者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后愈合。随访6个月以上,随时间推移,患者疼痛逐渐减轻,患者肩部功能不断改善,末次随访时Neer评分为(94.58±2.18)分。[结论]虚拟现实辅助小切口治疗锁骨骨折患者,提升手术的精准性,减少医源性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后路内固定方法对脊椎爆裂性骨折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10月于进行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的54例脊椎爆裂性骨折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Dick系统组)27例和B组(AF系统组)27例,两组均以后路减压及植骨术进行资料,而A组在此基础上以Dick钉治疗,B组则以AF系统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椎体复位效果和Frankle评分。结果 B组治疗后1个月与6个月的椎体高度比、后凸畸形度及椎管占位率分别为(93.86±3.79)%、(94.34±3.85)%、(16.12±1.61)°、(15.98±1.58)°和(18.34±1.82)%、(18.10±1.65)%,Frankle评分A~B级比例3.70%和0.00%,其均分别优于治疗前,并且优于A组治疗后1个月与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F系统在脊椎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好于Dick系统,可有效复位骨折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