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浆细胞白血病(plasma cell leukemia,PCL)是一种少见的恶性浆细胞疾病,约骨髓瘤总数的1%~2%,是一种非常少见的特殊类型白血病,其特征为异常浆细胞恶性增生,广泛浸润组织和脏器,并在外周血中大量出现。PCL可分为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PPCL)和继发性浆细胞白血病(SPCL)。PPCL通常进展迅速,生存期很短。2004年我科收治2例PPCL,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复方丹参滴丸在老年慢阻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9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头孢氨苄,观察组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均予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副作用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QQL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及QQ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副作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效果肯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旋覆代赭汤加味治疗胰腺癌术后外分泌功能不全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7年1年至2018年10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胰腺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40例。A组口服胰酶肠溶胶囊,B组口服中药汤剂,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4周。采用临床症状积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胃肠胀气、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的改善情况,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KPS)评分及症状积分。结果两组患者食欲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均显著提高,且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 0%(38/40),显著高于A组的72. 5%(29/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应用旋覆代赭汤加味治疗胰腺癌术后外分泌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口服胰酶肠溶胶囊。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索拉非尼治疗中国人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晚期肾细胞癌(aRCC)患者101例,所有患者口服索拉非尼(400 mg,2次/d)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根据 RECIST 1.0实体瘤评价标准联合影像学结果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应用 NCI-CTC-AE 3.0毒性评价标准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疗效评估显示: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32例,稳定(SD)50例和无效(PD)14例。总体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症状缓解率(SAR)分别为36.6%(37/101)、88.1%(89/101)和86.1%(87/101)。影像学分析发现:在早期治疗后,肺脏转移灶直径缩小且 CT 值降低。出现单纯肺脏转移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脏器转移或多脏器转移的患者(P=0.001)。生存分析显示:32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死亡,全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9个月,1年生存率为76.8%。最常见不良反应为乏力、手足综合征和腹泻。结论索拉非尼能够改善中国 aRCC 患者的 PFS 和1年总生存期(OS),且不良反应可耐受。出现单独肺脏转移或Ⅲ~Ⅳ度不良反应的 aRCC 患者接受索拉非尼治疗的疗效更佳。但上述结论还需大样本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5.
1病例报告女,36岁。以腰痛1个月余,头晕、心慌1d于2004-12-14入院。查体:t37.3℃,P124次/min,BP96/60mmHg。重度贫血貌,双侧颈部可触及3个花生米大小淋巴结,表面光滑,质中,活动度好,无压痛。实验室检查:WBC13.1×109/L,Hb68g/L,PLT8×109/L。外周血分类:原始淋巴细胞0.05,幼稚淋巴细胞0.56,成熟淋巴细胞0.38,中性分叶核细胞0.01。肝肾功能正常。ECG示窦性心动过速。骨髓检查: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红系、巨核系明显受抑,原始淋巴细胞占0.025,幼稚淋巴细胞占0.945,该细胞胞体约10~12nm,核染色质细微,核仁隐约可见,胞浆量少。组织化学染色…  相似文献   
6.
探讨胃癌的中医证治分型,剖析影响不同证治分型的因素,以及不同证治分型与机体分子表达的关系,为进一步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胃癌的中医规范诊疗做基础。通过Pubmed、中国知网等检索胃癌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文献,分析并总结胃癌的中医辨证分型、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其与不同分子表达的相关性。临床上胃癌常见的中医证治分型依次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胃热伤阴型、气血双亏型、瘀毒内阻型与痰湿凝结型6种。为胃癌的临床辨证分型的标准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19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前后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对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2019-nCoV感染前后的恶性肿瘤患者62例,记录2019-nCoV感染前每周期化疗前后、感染康复后每周期化疗前后以及第4周期化疗结束后1个月的血常规、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与第1周期化疗前比较,化疗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升高,淋巴细胞(LYM)、血小板(PLT)均下降(P<0.05);与第2周期化疗前比较,化疗后NEU、NLR升高,而LYM和PLT下降(P<0.05)。2019-nCoV感染康复后,第3、4周期化疗前后NEU、LYM、NLR、PL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9-nCoV感染康复后重启化疗前及第4周期化疗结束后1个月NLR明显升高,而LYM和PLT则仍低于化疗前(P<0.05)。第1周期化疗前和第2周期化疗后比较,D-二聚体水平升高(P<0.05)。感染2019-nCoV康复后,第3周期化疗前和第4周期化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灶不明骨髓转移癌的病例特点、治疗情况及预后。方法:对纳入的2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各自的临床特点、治疗过程以及生存情况。结果:25例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6个月。初诊时是否伴有血液学症状、病理类型、治疗方式以及接受治疗时间对患者生存有显著差异。治疗方式、家庭支持强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原发灶不明骨髓转移癌是临床少见的疾病,给予积极的综合治疗,加强社会家庭的支持强度可能会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治疗及联合常规止吐药物对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的疗效。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共纳入176例患者,其中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86例。将HP感染阳性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43例给予抗幽门螺杆菌联合止吐药物(奥美拉唑20 mg+克拉霉素500 mg+替硝唑500 mg,2次/d,口服7 d;联合托烷司琼5 mg,静脉滴注,1次/d;疗程共4周)治疗,B组43例仅给予止吐药物(托烷司琼5mg,疗程共4周)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无差别。应用WHO胃肠道反应分度标准进行观测和评价,应用14C-尿素呼气试验评估幽门螺杆菌根除率。   结果   接受化疗并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呕吐程度比未感染者严重,其中Ⅲ~Ⅳ度呕吐(χ2=21.92,P < 0.001),Ⅰ~Ⅱ度呕吐(χ2=9.73,P <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抗菌治疗患者的恶心、呕吐等症状比常规止吐患者减轻,A组治疗恶心、呕吐的总有效率为81.39%(35/43),明显高于B组的58.14%(2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P < 0.05)。   结论   针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给予抗幽门螺杆菌联合常规止吐治疗,可以有效减轻和缓解化疗所致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体CIK细胞联合多西他赛+顺铂(DP)方案一线化疗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病理明确诊断的100例ⅢB期和Ⅳ期的肺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1:1随机分成实验组(DP联合CIK)和对照组(单纯DP化疗)。对两组T细胞亚群、疾病控制率(IDCR)、中位总生存期(MST)、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疾病控制率(DCR)为86%(43/50),化疗组的DCR为60%(30/50),P<0.005。实验组T细胞亚群CD3~+,CD3~+CD8~+,CD3~+CD56~+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CD3~+,CD3~+CD56~+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MST分别为15.20个月(95%CI,11.82个月~18.58个月)和10.50个月(95%CI,8.08个月~12.9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PFS分别为6.30个月(95%CI,4.45个月~8.15个月)和5.6个月(95%cI,4.91个月~6.2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结论:CIK联合DP方案治疗晚期肺腺癌,可以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延长患者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同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