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食管胃结合部癌(EGJ)发病率逐年升高,且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治疗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其核心问题主要围绕食管切缘和胃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消化道重建方式等方面。随着国内外针对Siewert Ⅱ型AEG不断进行多学科讨论学习与验证,Siewert Ⅱ型AEG的诊疗思路日益完善和规范。我国亦通过多中心试验(CLASS-10等)不断探究Siewert Ⅱ型AEG治疗的规范化道路。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前瞻性临床研究的积极推进,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合作与新技术的创新带来更多融合的可能,能够给予患者更多的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细胞瘤CD117、Nestin和Ki-67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117、Nestin、Ki-67在胃肠道间质细胞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意义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7例胃肠道间质细胞瘤切片中CD117、Nestin和Ki-67的表达情况,对这些病例进行良恶性鉴别,并分析上述免疫组织化学指标与病人生物学行为之间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发生部位、组织学分型)和良恶性之间的鉴别。结果CD117和Nest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9%和92.6%,Ki-67增殖指数〈1%、1%~5%和〉5%的例数分别为6例、9例和12例;CD117、Nestin和Ki-67在不同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型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良性,潜在恶性,恶性的病例分别为6例、9例和12例,CD117和Nestin的阳性表达率在不同的肿瘤分级之间无统计学意义,而Ki-67增殖指数在不同的肿瘤分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D117和Nestin在胃肠道间质细胞瘤中呈高表达,对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不能作为判断胃肠道间质细胞瘤肿瘤分级的指标;而Ki-67的增殖指数是判断胃肠道间质细胞瘤肿瘤分级和预测预后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雷公藤内酯醇(Tritolide,TL)对体外培养的SW480细胞(人结直肠癌细胞)的诱导分化机制,为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TL对SW480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SW480细胞周期进程及凋亡率,相差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的TL对SW480细胞形态学改变,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不同浓度的TL对SW480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G2/M期细胞相对增多,细胞凋亡率升高,相差显微镜下实验组细胞贴壁不佳,细胞数减少,细胞圆缩,电子显微镜下细胞高度空化,线粒体肿胀,可见凋亡小体。结论TL对SW480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阻止SW480细胞G1期向S期的转化进程并诱导SW480细胞凋亡及超微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龄胃癌病人的临床特点,提高外科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0月至2003年10月间416例胃癌病人行标准胃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结果102例≥70岁胃癌病人中术前75例(73.5%)有并存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5%,术后病死率5.9%;314例〈70岁胃癌病人术前53例(16.9%)有并存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5%,术后病死率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无并存病在≥70岁组与〈70岁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1%和8.8%,病死率分别为0和0.03%,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胃癌病人常合并心脏病、肺部疾病、糖尿病等疾病。加强围手术期处理仍可使高龄病人耐受标准胃癌根治术,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治性切除术33例,姑息性切除27例,内和外引流46例。结果应用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肝门部胆管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准确率达到98%。手术病死率9.4%,各组间无显著差异;手术切除率52%,其中根治性切除率34%;内引流率33%;外引流15%。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内引流和外引流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月)30、17、13、2.9。结论应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定位及定性诊断率高。根治性切除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疗效的主要因素,对无法行根治性切除者以内引流为首选治疗方法,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是以尽可能小的创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自上世纪80年代,微创外科手术因能给患者带来较开腹手术更多的益处而得到越来越广泛地接受及应用.胃手术几乎均可通过微创手术完成,且较传统开腹手术更安全、创伤更小.自法国Mouret医生成功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后,微创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尤其在胃疾病的外科治疗与诊断方面. 1 内镜技术在胃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手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疗效。方法:对23例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经治疗3-6 d,痊愈22例,好转1例。结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配以中药经胃管灌注,可促使胃肠功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治疗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非离断式(Uncut)Roux-en-Y吻合和传统Roux-en-Y吻合应用于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的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国内10家单位共60例远端胃癌根治术后全腹腔镜消化道重建的胃癌病人临床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分为Uncut Roux-en-Y组(Uncut组)34例,传统Roux-en-Y组(传统组)26例。结果 Uncut Roux-en-Y吻合在消化道重建时间方面用时更短[(51.5±13.3) min vs.(80.4±16.2) min,P=0.000],出血量更少[(60.0±35.6) mL vs. (132.9±65.1)mL,P=0.000],且在进食半流饮食时间方面具有优势[(4.6±1.5)d vs. (7.2±2.3)d,P=0.000]。两组病人在留置胃管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流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 vs. 7.7%,P=0.875)结论 Uncut Roux-en-Y吻合和传统Roux-en-Y吻合应用于全腹腔镜下消化道重建安全可行,Uncut Roux-en-Y吻合在重建时间和控制出血量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全腔镜下吻合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7月-2013年7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胃肠外科实施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全腔镜下吻合(36例,全腔镜吻合组)与小切口辅助吻合(47例, 小切口辅助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3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小切口辅助组切口长度为(7.1±0.9) cm,全腔镜吻合组为(2.6±0.4) cm.小切口辅助组吻合时间为(70.9±9.0) min,全腔镜吻合组为(29.1±4.9) min.术后小切口辅助组中度疼痛者6例,余41例为重度疼痛;全腔镜吻合组中度疼痛者29例,余7例为重度疼痛.小切口辅助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全腔镜吻合组未出现吻合口瘘及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全腔镜下吻合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安全、可行,与小切口辅助吻合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和疼痛感减轻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22家医疗中心收治的2089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380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351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130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139例、福建省肿瘤医院128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14例、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4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104例、潍坊市人民医院103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102例、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9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97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60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48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9例、丽水市中心医院26例、广东省人民医院26例、江苏省人民医院23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3例、吉林大学第二医院7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指标:(1)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率情况。(2)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治疗情况。(3)临床病理资料分析。(4)手术特征资料分析。(5)影响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发生相关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剔除临床病理资料和手术特征资料的缺失数据后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将P<0.20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患者2089例,男1512例,女576例,性别数据缺失1例;年龄为(62±11)岁,体质量指数(BMI)为(23±3)kg/m2。(1)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率情况:2089例患者胃癌根治术后胰瘘总发生率为20.728%(433/2089),生化瘘发生率为19.627%(410/2089),B级胰瘘发生率为1.101%(23/2089),C级胰瘘发生率为0。(2)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治疗情况:23例胃癌根治术后发生B级胰瘘患者中,2例引流管放置时间>21 d,予以抗感染治疗;4例影像学检查发现腹腔积液,其中2例经B超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1例尝试穿刺引流失败,1例未行穿刺引流,均予以抗感染治疗;11例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腹腔积液,但临床表现发热或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升高,均予以抗感染、抑制胰酶分泌治疗;6例无典型临床表现,给予生长抑素以抑制胰酶分泌且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延长(中位时间为7 d)。23例患者经治疗后均顺利康复,未行二次手术治疗。(3)临床病理资料分析:2089例患者中,无胰瘘患者BMI,新辅助治疗(无、有)分别为(23±3)kg/m2,1487例、160例,生化瘘和B级胰瘘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3±3)kg/m2,386例、22例和(24±3)kg/m2,22例、1例,3类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787,χ2=8.269,P<0.05)。(4)手术特征资料分析:2089例患者中,无胰瘘患者手术方式(开腹、腹腔镜辅助、全腹腔镜),淋巴结清扫范围(D1、D2、其他),网膜囊切除范围(未切除、部分切除、全部切除),能量设备使用(无、超声刀、LigaSure、LigaSure+超声刀),生物胶使用(无、有),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737例、624例、292例,24例、1580例、51例,418例、834例、381例,63例、1530例、23例、16例,1431例、201例,(33±14)枚,生化瘘和B级胰瘘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46例、189例、74例,11例、389例、9例,110例、171例、128例,35例、359例、6例、9例,378例、31例,(31±14)枚和14例、5例、4例,0、20例、3例,6例、13例、4例,2例、18例、1例、2例,22例、1例,(37±16)枚,3类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578,9.397,15.023,28.245,8.359,F=4.945,P<0.05)。(5)影响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发生相关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能量设备使用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χ2=9.914,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辅助手术、联合脏器切除、使用LigaSure+超声刀、淋巴结清扫数目是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0.168,3.922,9.250,1.030,95%可信区间为0.036~0.789,1.031~14.919,1.036~82.602,1.001~1.059,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发生率较低,腹腔镜辅助手术、联合脏器切除、使用LigaSure+超声刀、淋巴结清扫数目是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试验注册:在美国ClinicalTrial.gov注册,注册号:NCT033916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