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股静脉途径一次性完成室间隔缺损(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 5例患者,术前超声检查均确诊为VSD合并ASD。年龄3~21岁,VSD直径4.5~7.6 mm,ASD直径8~21 mm。5例患者均于术中先行左心室造影,确定VSD适合封堵后,首先封堵VSD,然后封堵ASD。结果 5例患者均单纯经股静脉途径一次介入治疗成功。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结论经股静脉途径一次性完成房室间隔复合型缺损的介入治疗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创新性和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心搏骤停患者血中β-内啡肽(β-EP)与正常人的差异;探讨心肺脑复苏中纳洛酮的作用,患者血β-EP含量的变化及纳洛酮对血β-EP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抢救和住院、留观的心搏骤停患者62例作为观察组,随机分为纳洛酮组与常规复苏组,前者以常规复苏为基础,再给予纳洛酮2.0mg,并可间隔30m in多次重复使用。常规复苏仅行常规心肺脑复苏(CPCR)。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健康组与观察组对照。在经CPCR自主循环恢复后的纳洛酮组中选择13例为动态纳洛酮组;在经CPCR自主循环恢复后的常规复苏组中选取14例为动态常规组,动态观察血β-EP的变化。观察组和正常健康组均抽静脉血5m l入专用抗凝管离心取血清存放于冰箱,测定血中β-EP含量。分别测定不同时间(CPCR开始即刻应用纳洛酮前、CPCR应用纳洛酮后第2、24、48、72小时)患者血中β-EP含量。结果①心搏骤停患者血中β-EP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增高。②纳洛酮组复苏成功率41.93%,常规组复苏成功率12.90%,纳洛酮组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常规复苏组(P<0.05)。③动态纳洛酮组血β-EP含量比动态常规组高(P<0.05)。结论纳洛酮作为阿片受体拮抗剂,能逆转β-EP所介导的心、肺、脑功能抑制,从多个环节中促进心、肺、脑诸器官复苏,因此临床应用纳洛酮可明显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研究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RHF)患者血液动力学效应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住院期间经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强化治疗无明显改善的RHF患者16例,给予rhBNP 1.5 μg/kg静脉冲击后,以0.007 5μg/(kg·min)连续静脉滴注24h.在给药后24h内监测有创血液动力学参数、血压、心率及血清生化指标,应用rhBND 3 d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指数(CI)、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V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在注射rhBNP 15 min时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22.7±4.0)mm Hg与(25.3±3.9)mm Hg]、平均肺动脉压[MPAP(31.9±3.6)mm Hg与(34.6±7.8)mm Hg]较基础值明显下降(P<0.05);收缩压在给药后1h下降[(105.2±11.5)mm Hg与(119.0±17.2)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以后逐渐恢复至基线时水平;用药24h心率也明显改善[(109.0±10.8)次/min与(82.2±8.6)次/min](P <0.01);血钾、血钠、血肌酐无明显变化;用药3d后CI[(3.7±0.6)L/m2与(1.8±0.4)L/m2]和EF[(43.1±8.3)%与(31.2±6.4)%]均有明显改善,LVEDD明显缩小[(63.6±5.7)mm与(67.3±6.2)mm](P均<0.01).未发生与rhBNP相关的症状性低血压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静脉应用rhBNP能迅速改善RHF患者血液动力学状况,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溶栓治疗下肢诛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1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先于DSA下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在监测下经患肢足背静脉加眶推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治疗过程中及结束时,以静脉通畅度评分、静脉通畅改善率及健患肢周径差指标评价疗效,并于出院半年后随访。结果12例患者下腔静脉滤器全部置放成功,12例患者溶栓后复查多普勒超声显示,静脉通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通畅改善率(48.58±15.02)%;健、患侧肢体大、小腿平均周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过程中无肺栓塞发生。11例患者取得随访,随访时间6~18(平均12)个月。滤器无移位,未发生肺栓塞。多普勒超声检查,静脉通畅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通畅改善率为(61.89±13.56)%。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72岁,因病窦综合征拟植入DDD型永久起搏器。术中发现左上腔静脉永存并右上腔静脉缺如,经左锁骨下静脉-永存左上腔静脉-冠状静脉窦置入主动固定电极,电极固定于房间隔时起搏阈值过高,故最终植入VVI型起搏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发病6 h内C反应蛋白(CRP)变化对PT-CA术后预后的预测意义。方法:测定92例AM I患者发病6 h内的血浆CRP浓度,根据CRP浓度将患者分为CRP增高组(CRP浓度>5m g/L)和CRP正常组(CRP浓度<5m g/L)。所有患者均予介入性治疗。比较两组之间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蛋白血症、不稳定性心绞痛病史、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等因素,观察再狭窄、再梗死、再发心绞痛、心衰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情况。结果:CRP增高组患者入院时的CRP和CRP峰值分别为13.11±1.02m g/L和124.11±59.64m g/L,均高于CRP正常组2.56±1.45m g/L和78.26±57.05m g/L,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既往病史无显著性差异,CRP增高组患者的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数量多于CRP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CRP增高组患者随访期间冠状动脉再狭窄、再发心绞痛、心衰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CRP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M I发病6 h内CRP水平反应出冠脉损伤的易患性,可能作为预测PTCA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朱永彪  张莹  陈心涛 《中国医药》2011,6(10):1168-1169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梗死相关冠脉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将98例AMI患者完全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46例)和常规治疗组(52例),对比2组PCI术后梗死相关冠脉动脉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校正的TIMI计帧数,观察2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PCI术后TIMI 3级血流获得率,替罗非班组(44/46,95.6%)高于常规治疗组(43/52,8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的TIMI计帧数替罗非班组[(19.8±8.6)帧]低于常规治疗组[(28.3±5.8)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替罗非班组左心室射血分数[(54.2±6.7)%]高于常规治疗组[(49.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常规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内MACE发生率替罗非班组(2/46,4.3%)低于常规治疗组(9/52,17.3%)(P<0.05)。结论 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明显改善AMI患者PCI术后的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1月~2011年5月首次ST段抬高型AMI发病12h内行直接PCI治疗的患者89例,按照术前是否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23例)和非他汀组(66例)。分析两组PCI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relatedartery,IRA)后2h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他汀组5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1.7%;非他汀组46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69.7%。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I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1月~2011年5月首次ST段抬高型AMI发病12 h内行直接PCI治疗的患者89例,按照术前是否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23例)和非他汀组(66例).分析两组PCI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related artery,IRA)后2 h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他汀组5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1.7%;非他汀组46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69.7%.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I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