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采用髂腹股沟微创切口内固定技术治疗髋臼前柱或耻骨支骨折的疗效及特点。方法自2007年7月至2011年9月,对31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耻骨支骨折23例,髋臼前柱骨折8例)采用髂腹股沟微创切口内固定技术治疗。患者采用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取传统髂腹股沟入路的内外侧两端切口,分别自内外两个切口紧贴骨面向中间潜行剥离,相互贯通,形成耻骨支、髋臼前柱相通的隧道,并用骨膜剥离器撬拨扩大通道。根据通道内骨面预弯重建钛板,自外侧切口紧贴骨面插入预弯钛板,分别于钛板远近端钻孔拧入3枚左右螺钉固定钢板。结果本组患者获得5~29个月随访,平均14.1个月。骨折全部临床愈合。按照Matta复位标准,术后解剖复位14例,复位良好16例,复位较差1例,优良率96.7%。按照Majeed评分,优19例,良11例,可1例,优良率96.7%。无感染、股神经或股血管损伤、静脉血栓、异位骨化及骨关节炎和股骨头缺血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髂腹股沟微创切口内固定技术治疗骨盆骨折,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手术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经眶一圆孔入路行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第二支三叉神经痛提供解剖测量数据。方法对80个成人头骨经眶一圆孔穿刺入路及相关结构进行了测量与观察,对20个头颅软标本进行在CT引导下模拟操作与观察。结果在160侧颅骨中,成功穿进圆孔者为122侧,占76.25%;穿刺点位于眶下缘外眦的内侧(0.41±0.11)cm;经穿刺点至圆孔外口的距离为(4.45±0.18)cm,至圆孔内口前缘的距离为(4.99±0.17)cm,至颈动脉沟外侧缘距离为(5.52±0.35)cm。头颅软标本模拟操作穿刺安全有效深度为(5.38±0.25)cm;穿刺针进入圆孔时针与正中矢状面角度为32.2°±2.3°,与冠状面角度为57.2°±2.5°;穿刺针进入眶上裂后端时针与正中矢状面角度为26.0°±1.5°,与冠状面角度为64.5°±1.6°。结论根据解剖测量数据,在CT引导下经眶下裂至圆孔穿刺法行临床治疗第二支三叉神经痛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骶骨前移-旋转法用于滑脱复位时对L5神经的牵拉情况,方法:采用干燥骨标本建立L5椎滑脱模型,将骶骨前移、旋转使滑脱复位,测量复位过程中L5神经的长度和张应变。结果:滑脱百分率对L5工度影响非常显著,而单纯改变滑脱角对神经长度变化不显著;在各个滑锐角水平,随着复位程度的增加,神经张应变均由负(神经松驰)到正(神经拉伸)逐渐增大。结论:使用骶骨前移-旋转法对全滑脱复位50%可减少L5神经受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相关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本研究纳入对象为2013年2月-2017年2月于本院行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治疗的122例AS相关MCA狭窄患者,术后随访2年; 根据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术后再狭窄发生情况,分别设为再狭窄组与正常组,调查疾病史、狭窄情况、支架植入等病历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22例AS相关MCA狭窄术后动脉再狭窄25例,再狭窄率20.49%; 2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术前动脉狭窄程度、饮酒史、动脉狭窄Moil分型、年龄有明显差异(P<0.05); 2组病变血管长度、支架种类、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OR=3.443,95%CI=1.125~11.254)、合并高血压病(OR=4.827,95%CI=1.432~16.763)、合并糖尿病(OR=3.644,95%CI=1.243~12.043)、合并高脂血症(OR=3.923,95%CI=1.443~13.652)、术前动脉狭窄程度>75%(OR=2.787,95%CI=1.032~9.691)是AS相关MCA狭窄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S相关MCA狭窄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后容易出现动脉再狭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术前动脉狭窄程度>75%均会增加其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形状、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为临床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提供确切的数据支持。方法:用新鲜成人尸体17具,逐层解剖星状神经节周围结构,暴露星状神经节,测量其大小及与周围结构的距离。结果:星状神经节长为(12.3±3.3)mm,宽为(3.9±1.1)mm,厚为(2.1±0.5)mm,神经节下缘距胸膜顶垂直距离为(55.1±1.5)mm,内侧缘距离颈正中线直线距离为(27.1±5.6)mm,星状神经节和椎动脉在冠状面上的最近距离为(7.6±4.8)mm,星状神经节和椎动脉在矢状面上的最近距离为(1.8±2.0)mm。结论:星状神经节周围组织结构复杂,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易误伤周围结构产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脊柱T5~12节段性血管的解剖走行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方法:解剖组共10例正常成人尸体标本,观察节段性血管的解剖走行,测量T5~12各节段左侧或右侧椎间孔出口沿椎体表面至主动脉同侧血管壁的长度,以此代表相应节段性血管的长度,分别记为SL和SR,并计算SR/SL值。影像组共30例正常脊柱患者T5~12的CT平扫片,测量T5~12各节段左侧或右侧椎间孔出口沿椎体表面至与椎体表面垂线相切的主动脉同侧血管壁的长度,以此代表相应节段性血管的长度,分别记为SL和SR,并计算SR/SL值。结果:从T5~12,两组的SR/SL比值均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解剖组各节段SR/SL平均值与影像组CT片各节段SR/SL平均值相比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片可测两侧节段性血管的长度,并可作为前路手术处理该血管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腰椎椎间孔外区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卵圆孔的应用解剖研究成果,探索卵圆孔最佳穿刺方法.方法:查阅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卵圆孔的形态、位置的解剖研究及三叉神经痛卵圆孔穿刺术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卵圆孔的位置、形态、开口方向,及卵圆孔穿刺术的不同方法、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卵圆孔位于颅中窝,可分为椭圆形、肾形、梨形、圆形、长条形5种形状,其位置恒定,内有三叉神经下颌支穿过.临床上常采用CT引导下卵圆孔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其穿刺路径有前路和侧入路两种.结论:半月节穿刺射频温控热凝术是目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常规方法,卵圆孔是穿刺路径中的一个重要骨性标志;掌握卵圆孔的相关解剖知识,对射频温控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适应证的选择以及指导穿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体外评价三斜磷钙石糊剂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作用,为牙本质敏感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面神经与邻近血管之间的关系。方法:解剖尸体头颅20例40侧:剖开颅盖,去除大脑组织并剖开小脑幕,观察面神经和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并测量其与最近血管之间的距离。结果:60%(24/40)的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相交,距离面神经最近的血管87.5%(35/40)是小脑下前动脉,12.5%(5/40)是小脑下后动脉;面神经与最近血管的距离为0~5.78(平均为1.14)mm;94.3%(33/35)的小脑下前动脉由基底动脉中下2/3部分发出。结论:距离面神经最近的脑血管多数为小脑下前动脉,其次为小脑下后动脉;小脑下前动脉绝大多数自基底动脉中下2/3部分发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