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侧脑室微创引流治疗脑室内积血的疗效。方法对32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双侧脑室伴脑室铸型患者,通过头部CT扫描定位,采用双侧脑室微创引流术、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并腰穿脑脊液置换辅以尿激酶灌洗术治疗。结果微创引流术效果满意,死亡率低。结论双侧脑室微创引流治疗脑室内积血,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卒中忠者血糖、尿素、肌酐水平变化对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2000年9月-2005年9月在本院确诊,既往无糖尿病及肾病病史的脑卒中患者156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血糖水平分为高血糖组和非高血糖组,比较二组血糖、尿素、肌酐水平变化与临床关系。结果 脑卒中患者血糖、尿素、肌酐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血糖、尿素、肌酐水平明显增高者预后差。结论 早期检测患者血糖、尿素、肌酐水平的变化,对监测病情变化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朱万水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1):987-98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死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对2003年6月-2008年6月住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死患者16例的诊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6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死患者,恢复良好3例,死亡4例,植物生存2例,放弃治疗1例,其余7例均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害,其病死率与致残率高的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结论完善预防措施,尽量减小术中创伤,缩短手术时间,是减少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2004年1~2月,我院先后收治饮用散装米酒引起的急性甲醇中毒患者9例,其中2例死亡.经卫生防疫部门检测证实,患者所饮用的散装米酒及商店销售的米酒甲醇含量分别为164g/L和162g/L,高出国家卫生标准(≤0.4g/L)的400倍,诊断明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氟西汀对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选择住院及门诊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氟西汀,观察组患者给予氟西汀加用尼莫地平。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采用HAMD、MMSE、CSS、MBI评价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MMSE、CCS、MBI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效果较好,不但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还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咪唑安定对ICU机械通气病人镇静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选择异丙酚(异丙酚组)和异丙酚、咪唑安定复合(复合组)镇静的患者各21例,均为急性呼吸衰竭需立即机械通气的ICU病人,两组均先行镇静诱导,然后改用输液泵持续静注,记录药物起效时间、达到满意镇静深度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药物起效时间、达到满意镇静深度时间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停药后苏醒时间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停药清醒后再入睡者异丙酚组为0例,复合组2例(P〈0.05);停药后出现恶心者异丙酚组为1例;复合组为4例;异丙酚组有3例出现血压下降,2例出现心率减慢。结论复合组与异丙酚组用于ICU危重病人的镇静都能达到良好的镇静效果,但前者费用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暂时性尿崩症并低钠血症的发生机理及治疗方法。方法:以限制入水量、补充高渗盐水及应用垂体后叶素为治疗方案的12例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与20例常规治疗方案的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6.70%,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治愈率15.00%,总有效率40.00%。结论:治疗组强调入水量控制、积极纠正血浆低渗透压,刺激精氨酸加压素(AVP)释放,控制尿崩症,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乌司他丁(UTI)治疗急性左心衰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急性左心衰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治疗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UTI 10万U溶入0.9%氯化钠(NS)注射液10 mL中缓慢静脉注射,Q8h,对照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安慰剂0.9%NS 10 mL缓慢静脉注射,Q8h,观察3天后两组患者的心率(HR)、呼吸(R)、血压(BP)、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心衰标志物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T)改善情况及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和院内死亡率.结果:治疗组HR、R、BP、SaO2、NT-proBNT改善情况及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和院内死亡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UTI是辅助治疗急性左心衰安全有效的药物,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306例有关临床资料。结果脑出血并发医院感染85例,感染发生率27.78%,多发生在住院第一用,下呼吸道感染最多,占62.89%。痛原学检查主要为条件致病菌。侵袭性操作、高血糖、意识障碍、年龄、营养状态与医院感染的发生相关。结论脑出血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危险因素,是降低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TNBNP与CRP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前体(NTBNP)与C-反应蛋白(CRP)在脑梗死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4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和40例亚急期患者血浆NTBNP与CRP浓度,并以30例健康自愿体检者作对照。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血浆NTBNP、CRP含量显著高于亚急性期(P〈0.01),且两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大面积脑梗死组血浆BNP、CRP含量显著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NTBNP和CRP水平明显升高,提示二者在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