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态脑电图在进展性卒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监测对进展性卒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病情进展与否分为进展组(53例)和非进展组(107例),回顾分析患者入院24h内的动态脑电图监测和决部CT检查资料,比较两组患者脑电图异常检出率,以及进展组患者动态脑电图与CT阳性一致性。结果进展组患者动态脑电图异常检出率为88.68%(47/53),与非进展组[64.49%(69/10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405,P=0.001);发病24h内CT检查阳性率为67.92%(36/53),其中58.49%(31/53)患者两种检查均发现病灶,两种方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62,P=0.027)。进展组脑电图呈重度异常者4例(大面积脑梗死3例、脑干梗死1例),人院第2天昏迷;中度异常者20例,均为前循环梗死;轻度异常者23例(前循环梗死19例、后循环梗死4例);正常脑电图6例,均无意识障碍。结论进展性卒中患者动态脑电图监测异常检出率较高,尤其在发病早期其阳性率明显高于头部CT检查。动态脑电图异常程度与病变程度和部位有关,对急性进展性卒中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监测对进展性卒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6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病情进展与否分为进展组(53例)和非进展组(107例),回顾分析患者入院24 h内的动态脑电图监测和头部CT检查资料,比较两组患者脑电图异常检出率,以及进展组患者动态脑电图与CT阳性一致性。结果进展组患者动态脑电图异常检出率为88.68%(47/53),与非进展组[64.49%(69/10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405,P=0.001);发病24 h内CT检查阳性率为67.92%(36/53),其中58.49%(31/53)患者两种检查均发现病灶,两种方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62,P=0.027)。进展组脑电图呈重度异常者4例(大面积脑梗死3例、脑干梗死1例),入院第2天昏迷;中度异常者20例,均为前循环梗死;轻度异常者23例(前循环梗死19例、后循环梗死4例);正常脑电图6例,均无意识障碍。结论进展性卒中患者动态脑电图监测异常检出率较高,尤其在发病早期其阳性率明显高于头部CT检查。动态脑电图异常程度与病变程度和部位有关,对急性进展性卒中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卒中单元重症监护对急性重症脑卒中的护理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建立重症监护病房对急性重症脑卒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将符合监护标准的61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置卒中单元重症监护病房实施重症监护作为观察组(A组),将2006年1月之前在本院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住院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60例的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病残程度评分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等指标,分析卒中单元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实施重症监护的优越性。结果A组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意识障碍程度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B组(P〈0.01),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卒中单元建立重症监护病房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实施重症监护,能有效提高急性重症脑卒中的疗效,显著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4.
参考常规输液观察卡,设计出密闭式终池循环引流置换脑脊液观察卡,项目包括24h内每次引流/置换脑脊液开始时间,置换滴速,停止时间,引流/置换量,脑脊液情况及执行者签名.临床应用于21例患者,各项内容记录清楚,为治疗护理提供了详细的依据,受到医护惠三方的好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专科护理模式应用于智能评分缺损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神经一病区智能评分缺损患者100例为观察组,采用多专科护理模式实施护理即医护共同查房,由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认知训练护士及护理安全管理员每天早上共同查房、进行护理评估,制定个性化护理安全措施,对患者实施医护同组工作、早期认知功能训练和护理安全管理等。将神经二病区智能评分缺损患者100例为对照组,按照传统神经内科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分别于入院时、出院时评定智能状态( MMSE ),调查患者住院期间护理意外事件发生情况及对服务的满意度和安全管理知识知晓率。结果出院时观察组MMSE评分、患者满意度和对安全管理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智能评分缺损患者应用多专科护理模式,能提高患者对安全管理知识知晓率,减少护理意外事件发生,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护患关系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组织化医疗管理模式下康复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SCCI)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64例SC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观察组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的康复护理,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后15d和30d运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入院后15d和30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组织化医疗管理模式下,对SCCI合并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他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组织化护理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2例,观察组采用组织化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护理并发症、死亡率、服务满意度及平均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ADL评分、GCS评分、服务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天数、护理并发症、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组织化护理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池脑脊液闭式引流与置换术后潜在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46例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腰池脑脊液闭式引流与置换术,并针对潜在并发症给予预见性的护理干预。结果2例再出血患者,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循环衰竭死亡。2例应激性溃疡经留置胃管排空胃液,使用冰盐水灌洗及止血治疗痊愈。患者头痛与颈项强直持续时间5.3~21d,平均12.5d;CSF恢复正常3~7d,平均4d;患者住院15~25d,平均21.5d出院。结论及时采取护理措施,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预后生存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卒中单元管理的实践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循证医学证据证明,目前对卒中最有效的治疗不是一种具体的药物,而是一个系统,即卒中单元(Stroke unit)。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对卒中的治疗寄希望于建立一个新的系统,也就是组织化卒中医疗的新模式——卒中单元。所谓卒中单元,是指采取由多学科合作和整合的医疗措施改善住院卒中病人的医疗管理模式并提高疗效的系统。它的基本目标是营造让病人“主动接受治疗”的医疗环境,预防一切可能的并发症,使患者的残存功能恢复到极限,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此外,由于卒中单元实行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也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国际上对急性脑卒中的治疗模式已经向卒中单元的模式转化,并展现了明显的优越性和美好的前景。我科创建“卒中单元”近两年来,探索并实施了以人为本的医疗工作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隙出血(SAH)发病急,病死率高,约占全部脑卒中患者的10%,急性期病死率为40%~60%[1].我科2004年8月建立卒中单元以来,对38例住院SAH患者应用腰池脑脊液闭式引流与置换术进行治疗及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2].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安全性大,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