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无症状心肌缺血是指有客观证据的心肌缺血,而不伴随各种类型的心绞痛症 状.目前已普遍认为无痛性心肌缺血对心脏的损伤与心绞痛有相同的意义,其可以增加心肌 梗死的机会,引起心律失常或猝死,应引起重视.由于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未伴随心绞痛 症状,常规心电图很难作出诊断,而应用动态心电图(DCG)检查,对其中不少病例可以作出诊断.现将我院2003-2005年DCG 38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1病历介绍 患者,男,52岁,因鼻衄1h就诊。查血Hb65g/L,血肌酐826/μmol/L,尿素氮346mmol/L,尿酸637mmol/L。无尿少、水肿及血尿,感觉乏力。既往有反复踝、趾关节疼痛史。查体:BP170/105mmHg(1mmHg=0.133kPa),贫血貌。心界无扩大,心率80次/min,双下肢无水肿。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确诊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慢性痛风性肾病。予血液透析治疗,伊普定3000 IU皮下注射。注射3次后,出现畏冷高热、皮疹,经激素治疗好转,停用伊普定,转回我院继续血液透析治疗。给予利血宝3000 IU皮下注射,5h后出现呼吸困难、皮疹,经地塞米松、肾上腺素治疗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ceRNA芯片筛选可能参与肝癌细胞对安罗替尼耐药过程的mRNA。方法利用大剂量冲击联合低剂量诱导的方法建立对安罗替尼耐药的肝癌细胞,用CCK8实验进行验证耐药细胞在安罗替尼作用下的细胞增殖差异;运用ceRNA芯片检测耐药肝癌细胞与正常肝癌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对部分芯片测出的部分基因差异进行验证。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Kaplan-Meier法对肝癌样本的总生存期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差异。芯片筛选结果使用Fisher精确检验。结果耐药肝癌细胞与正常肝癌细胞基因表达差异较大,通过缩减范围筛选出差异最大的10个基因进行分析。与耐药和肿瘤生长相关的基因有4个,分别为BIRC2、BIRC7、ABCC2、MAPK8。其中BIRC2、ABCC2、MAPK8表达水平下降(P值分别为0.0014、0.0012、0.0118),BIRC7的表达水平增多(P<0.001)。real-time PCR的验证结论与芯片一致(t值分别为10.74、32.65、18.34、2.80,P值分别为0.0004、0.0001、0.0001、0.0448)。BIRC7的高表达与MAPK8的低表达对应显著减少的生存期(P值分别0.0220、0.0056)。结论BIRC2、BIRC7、ABCC2、MAPK8在对安罗替尼耐药的肝癌细胞中差异表达,可能参与了肝癌细胞对安罗替尼耐药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促红细胞生成素致过敏反应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  例患者男性 ,5 0岁 ,于 2 0 0 2年 3月 2 0日因“鼻衄”就诊。经检查 :血色素 6 7g/L ,血小板 97× 10 12 /L ,血尿素氮 35 .7mmol/L ,血清肌酐 892 .4 6 μmol/L ,尿酸 5 6 9μmol/L。B超提示 :双肾萎缩。患者近 1个月来感到乏力、头晕 ,无尿少、浮肿 ,无血尿 ,无尿痛、尿频 ,血压 14 0 / 85mmHg。诊断慢性肾衰竭、尿毒症、肾性贫血、痛风性肾病。予血液透析 ,依普定 30 0 0u皮下注射 ,隔日 1次。第 4次注射后 2h ,出现畏寒发热 ,次日出现双下肢散在皮疹 ,无瘙痒 ,并感气促。考虑依普定过敏 ,予地塞米松注射液 10mg静脉注射 ,2d后…  相似文献   
5.
肾病综合征是肾脏常见病,在基层医院就诊治疗的患者占有一定的比例.笔者现对近4a来我院肾病综合征住院患者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1病历介绍 患者,男,51岁。中午饮白酿白酒约250mL。午睡后感全身不适酸痛、畏冷、头晕,无头痛,无呕吐,无腹泻。在当地诊所用丁胺卡那、双黄连、甲硝唑治疗,在输注甲硝唑时感不适、头晕进行性加重,后出现神志不清,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小便失禁,持续约2min后缓解,救护车送入我院急诊科,予纳洛酮0.4mg静注,又再抽搐2次,时间1~2min,转入我科治疗。既往史:长期饮酒。常酗酒,2a前已诊为酒精性肝炎,仍未戒酒。查体:BP125/78mmHg(1mmHg=0.133kPa),P82次/min,R20次/min,T37.1℃。神志朦胧,反应迟钝,酒醉貌。皮肤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口闻酒昧,咽部充血。颈软,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轻叩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巴氏征(-),克氏征(-)。  相似文献   
7.
8.
川崎病患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定量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612例KD患儿急性期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及其临床表现。将冠状动脉内径转换为Z值,KD患儿按冠状动脉Z值的大小分为4组,无扩张组(ND)415例、小冠状动脉瘤组(SCAAs)133例、大冠状动脉瘤组(LCAAs)47例及巨大冠状动脉瘤组(GCAAs)17例,比较各组患儿间性别、年龄、典型病例比例、发热时间、实验室检查结果(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血小板),以及恢复期冠状动脉内径及其Z值变化。结果 ND组KD患儿发热天数为(7.75±3.12)d、SCAAs组为(8.50±4.12)d、LCAAs组为(8.57±3.58)d、GCAAs组为(11.88±4.33)d,各组KD患儿发热天数随冠状动脉Z值的增大有逐渐延长的趋势(F=22.375,P<0.05)。各组KD患儿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及白细胞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36、1.116、0.121,P均>0.05);但各组KD患儿血小板数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数量随冠状动脉Z值增大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以GCAAs组患儿的血小板数量最高(F=22.029,P=0.000)。与急性期比较,ND组的患儿在恢复期冠脉内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4±0.34)mm vs(2.33±0.36)mm,t=1.926,P>0.05],但其Z值的比较(0.41±0.82 vs 1.17±0.75)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2,P<0.05);并且SCAAs组(1.32±0.89 vs 3.40±0.62)、LCAAs组(3.12±2.27 vs 6.20±1.28)、GCAAs组(11.88±6.77 vs 20.4±9.70)冠状动脉内径Z值均比急性期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73、4.579、3.480, 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内径Z值是经体表面积校正的标准值,消除了病程中患儿年龄增长的因素,可准确反映KD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其恢复期变化过程。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身体大小准确定量冠状动脉内径对KD管理及评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