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5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研究认为,急性与陈旧性心肌梗死时QT间期离期度(包括QTd、QTcd和QTdr)明显延长,QTdr在评价心室肌复极差异性方面较前两者优越.本研究就心肌梗死患者以上3个指标间是否存在差异进行诊断性试验评价.  相似文献   
2.
健康国人P波离散度的检测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P波离散度 (Pdispersion ,Pd)能有效地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机率及其危险度 ,国内外对Pd平均值的系统研究较少。本文报告健康国人Pd的检测结果 ,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1.对象及方法 :共入选健康人 2 0 78例 ,年龄 1~ 87(39.4± 17.3)岁 ,其中男 1185例 ,女 893例 ,分 11个年龄组及男女亚组。用广东中山SR 10 0 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描记 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 ,分类编号建立文件档案。每个采样点为 2ms,纸速 2 5mm/s,增益 1mV =10mm。计算机上回放 ,任意放大波形 2~ 4倍 ,增益 1mV =2 0~ 40mm …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儿童卧位、立位心电图aVR导联T波振幅变化的意义.方法 选择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的VVS患儿76例为研究组,年龄4~17岁,平均(11.06±2.37)岁.用SR-100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描记卧位及立位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匹配健康儿童55例为对照组.选择波形清晰的窦性心律3个心动周期,测量aVR导联3个心动周期T波振幅取其平均值.结果 ①心电图aVR导联T波振幅(TaVR)在卧位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立位时在研究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均表现为女性较男性降低(P<0.05).②aVR导联卧位、立位T波振幅差在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0.05);在对照组女性变化较男性明显(P<0.05),在研究组未显示性别差异(P>0.05);在晕厥频次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研究组中血管抑制型较其他类型(心脏抑制型及混合型)TaVR在卧位、立位时及卧位、立位T波振幅差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卧位、立位体位变化可引起TaVR变化,表明TaVR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评价具有指导价值,但TaVR对VVS复发没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β受体功能亢进症儿童立位与卧位同步12导联心电图(12 ECG)T波及ST段变化的意义.方法 β受体功能亢进症儿童(研究组)53例.男13例,女40例;年龄3.5~18.0(8.77±2.99)岁.广东中山SR-100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描记卧位及立位12 ECG.匹配健康儿童40例为健康对照组.计算立位与卧位心率差及T波、ST段振幅及形态变化.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研究组发病年龄高峰为7~11岁.男女比例约为13.2.研究组立位较卧位心率增加幅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7.96±10.16)次/min vs(9.67± 6.97)次/min P<0.01].3.T波形态:研究组立位与卧位比较,T波振幅降低主要在Ⅱ、V3、V4、V5、V6导联,T波倒置主要在Ⅲ、aVF导联,T波倒置且振幅增加主要在Ⅲ、V1、V2导联,卧位时T波倒置变为立位时T波直立出现在V1、V2导联.4.T波振幅:研究组立位较卧位T波振幅下降幅度在V1导联大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V2导联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P<0.01).5.ST段振幅:立位较卧位变化在研究组及健康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儿童β受体功能亢进症发病年龄高峰在学龄期,尤以女性多见,心率明显增加,立位和卧位心电图T波形态和振幅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5.
小儿扩张型心肌病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扩张型心肌病(DCM)儿童的心率变异性(HRV)。方法DCM儿童23例(研究组),匹配健康儿童23例为对照(对照组)。采用康泰TLC3000A12通道动态心电图(EKG)分析系统描记24hEKG,分析心率、HRV的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最低心率明显增高(P<0.05),最高心率稍增高(P>0.05);HRV时域指标SDNN、SDANN、pNN50明显降低(P<0.05),rMSSD稍降低(P>0.05);HRV频域指标TP、ULF明显降低(P<0.05),VLF、LF、HF、LF/HF稍增高(P>0.05)。结论DCM儿童自主神经功能明显受损。  相似文献   
6.
4322 例从出生到 85 岁健康人心电图 T 波纵向研究,表明心电图 T 波有显著的年龄和性别差异。从出生到85 岁高龄 T 波电轴变化,由出生时的左前→右前→(再)左前→左后→(再)左前象限。新生儿 T 波振幅最小,儿童最大,60 岁以上高龄人 T 波振幅低于青壮年人。 T 波振幅男大于女在 5 岁后较明显,男女 T 波振幅差值胸前导联大于肢导联,在胸前导联男性 T 波振幅一般是女性的 15 倍~2.0 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直立倾斜试验(HUTT)反应类型发生转变的机制.方法 2003-06~2008-04在我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以不明原因晕厥或晕厥先兆为主诉的患者50例,年龄7-53岁[平均(14.82±8.55)岁],男性15例,女性35例,HUTT检查为阳性,诊断为VVS.经健康教育与药物干预治疗后,随诊并追踪复查HUTT.HUTT采用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及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SNHUT),比较初诊检查与重复检查的HUTr反应类型.结果 第一次HUTT复查50例中有5例(10%)HUTT反应类型发生改变,第二次HuTT复查10例中有2例(20%)HUTT反应类型发生改变.HUTT反应类型发生转变见于心脏抑制型转变为混合型、血管抑制型转变为混合型、混合型转变为心脏抑制型、混合型转变为血管抑制型.结论 VVS患者随访过程中HUTT反应类型可发生转变,HUTT反应类型转变的机制受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干预治疗方法及患者的耐受性等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心电图临床应用已百年,多年来我国临床诊断主要沿用欧美人诊断标准,我国不仅缺乏正常成人心电图资料,尤其缺乏婴幼儿及儿童的正常心电图资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近来对我国从新生儿至80岁以上老年人群心电图QRS波作了系统的调查研究,该研究包括各年龄正常人4322例,其中出生-17岁2830例,18-84岁1492例,各年龄组男女分布基本各半。通过对国人不同年龄和性别QRS波研究得出如下结果。  相似文献   
9.
正交导联心电图采用校正的 Frank 导联体系联接法,能正确地反映空间心电向量变化,正交心电图的广泛使用,弥补了常规心电图的不足。有关正交导联心电图 QRS 波的正常值研究国内外己见报道,法乐氏四联症正交心电图研究尚未见到。本文首次报道103例法乐氏四联症正交导联心电图 QRS 波变化及其与右室收缩压(RVSP)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心电向量图的变化. 方法选择临床上未合并心功能不全的哮喘发作期患儿20例,随机匹配健康儿童20例为对照;用心电自动分析仪描记Frank导联心电向量图,测量F面、H面、LS面QRS环、T环最大向量振幅及方位、QRS-T夹角、ST向量振幅及方位.微机数理统计. 结果哮喘组QRS环时间延长(P<0.01),QRS环、T环最大向量振幅及ST向量振幅增大,其方位偏向左下、左侧与左后,F面QRS-T夹角增大,多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心电向量图能客观反映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哮喘患儿心脏有潜在受损,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