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曹知贫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0):1876-1878
[目的]探讨严重复杂胫腓骨骨折二期微创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3年10月至2006年6月微创治疗胫腓骨复杂骨折47例.所有病例手术均为二期进行.早期以全身及局部情况恢复为主,骨折先予以外固定支架或跟骨结节牵引术等暂时固定.待情况稳定后,二期采用微创技术对骨折予以内固定,内固定物选用交锁髓内钉(32例)或钢板(15例),术后不辅以其他外固定,d2开始不负重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伤口愈合可,骨折无延迟愈合、畸形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髓内钉组及钢板内固定组分别为14.7周及15.1周.根据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3%及89%.[结论]正确应用微创技术二期治疗严重复杂胫腓骨骨折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两种手术治疗方案的优劣。方法选取2002-5-2008—6我院收治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8例,其中行人工股骨头置换42例,PEN内固定36例。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合并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负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以及末次随访时患侧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26.5个月。两组患者术前合并症、骨折类型及骨质疏松程度即Singh指数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股骨头置换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失血量及输血例数上明显多于PFN组(P〈0.05)。两者在负重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头置换组术后平均Harris评分为(85.2±12.8)分,与PF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EN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在功能恢复上基本相同,但前者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失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移位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06年6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髋臼骨折33例,按Letournel—Judet分型简单骨折23例,复杂骨折10例。Kocher-Langenbeck入路25例、髂腹股沟入路5例、前后联合入路3例。首先处理关节腔内游离骨块,将负重区关节软骨下压缩骨折或翻转骨折复位,然后纠正骨折端旋转分离移位,复位后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结果]30例患者随访13~80个月(平均51个月),根据Matta解剖学评分,解剖复位28例,复位欠佳3例,复位不满意2例;根据D’Aubigne-Postel功能评定标准:优20例,良6例,可4例,差3例。【结论】移位髋臼骨折应尽早手术,骨折类型、股骨头软骨面损伤程度、手术时间以及骨折复位质量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我们自 1997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 ,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16例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6例 ,男 12例 ,女 4例 ;年龄 7~ 6 2岁 ,平均年龄 35岁。其中车祸等外伤后造成跟骨、踝骨及跟腱外露 9例 ,足踝部慢性溃疡 3例 ,跟骨慢性骨髓炎 2例 ,足跟部血管瘤切除 1例 ,足底黑色素癌瘤切除 1例。创面最大 15cm× 9cm ,最小 5cm× 3cm。1·2 手术方法1·2·1 皮瓣设计 :皮瓣中轴线为月国窝中点至外踝与跟腱中点的连线 ,根据受区面积及所需要蒂长度在该中轴线上于小腿下 2 /…  相似文献   
5.
臀肌筋膜挛缩症的手术治疗(附8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臀肌筋膜挛缩症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手术治疗87例臀肌筋膜挛缩症患。术中探查臀肌挛缩情况,切断、松解挛缩带,或作臀中肌肌腱延长,术后放置硅胶管引流。结果:87例患随访1-7年,平均4年,优良率100%,近远期疗效满意。结论:该手术创伤小,术后功能较好,是治疗臀肌筋膜挛缩症的较满意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后外侧融合(PLF)与后路椎间融合(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评价两种融合方式的优劣。方法54例腰椎滑脱症患者中复位固定后行PLF(PLF组)26例,复位固定后行PLIF(PLIF组)28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ODI评分)、X线检查结果(包括滑脱矫正、滑脱节段椎间隙高度改变、滑脱节段前突角改变及植骨融合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6(3.5±0.4)年。术后即刻X线检查结果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2年随访时,两组间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滑脱节段前突角改变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在滑脱矫正及滑脱节段椎间隙高度的维持上PLIF组优于PLF组(P〈0.05),且内固定失败率亦低于PLF组。结论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PLF或PLIF均为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但PLIF在对腰椎滑脱矫正的维持及结构的稳定上较PLF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原因及其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对在我院接受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通过-临床检查及骨盆标准正位x线片测量评估患者肢体长度差异程度,采用模板测量预测假体型号大小及植入位置,确定股骨颈截骨平面及患肢所需延长的长度;参考术前的测量结果,术中通过测试假体试模、平衡软组织张力,比较标记间距离变化等多种手段综合评估,以获得术后双下肢基本等长.结果:术前肢体长度差异为0-5 mm的患者比例占25.0%;差异为5-10 mm的占43-8%;差异为10-20 mm的占29.2%;差异为>20 mm的占2.1%.通过平衡肢体长度差异,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为0-5 mm的比例提高到60.4%.差异为5-10 mm和10-20mm的比例分别降为31.3%和8.3%,术后无肢体长度差异>20 mm.结论:人工全髋置换术后肢体长度的恢复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术前测量评估,术中采用有效方法评价肢体长度恢复情况,反复测量验证,可有效的保持术后双下肢基本等长,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两种手术治疗方案的优劣.方法 选取2002-5~2008-6我院收治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8例,其中行人工股骨头置换42例,PFN内固定36例.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合并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负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以及末次随访时患侧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6~48个月,平均26.5个月.两组患者术前合并症、骨折类型及骨质疏松程度即Sirlgh指数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股骨头置换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失血量及输血例数上明显多于PFN组(P<0.05).两者在负重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头置换组术后平均Harris评分为(85.2±12.8)分,与PF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FN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在功能恢复上基本相同,但前者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失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