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38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克服经皮经血管腔内扩张术后再狭窄,作者设计了一种腔内移植术。扩张病变同时,置入一种起支持作用的移植物,防止动脉壁的回缩。腔内移植物是由一根不锈钢丝编织而成的管状网。在扩张同时,它同时扩张;胶囊导管抽陷或撤出后,它仍然扩张。全麻下将直径6,8,10mm的11个移植物扩张六条狗的大动脉(主动脉、颈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肾动脉)。3个在置入前给肝素50mg/kg。为了更好地判断机体对移植物的反应,其它均未给肝素。将一个橡胶带固定在肾动脉以下的腹主动脉,使其狭窄或闭塞。置入10mm移植物,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Bronchial Artery Infusion.BAI)对原发性肺癌的治疗效果,材料和方法:对52例原发性肺癌病人采用改良式Seldinger穿刺技术,行选择性和(或)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首行经导管注入超液化碘油(3—10ml)和吡柔比星(10mg)的混悬液,然后注入另外两种化疗药物,支气管动脉主干保持通畅。结果:鳞癌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其他病理类型;富血管型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管血管型:中心型肺癌的近期疗效优于周围型肺癌;多次灌注行BAI治疗的近期疗效优于单次灌注者;临床分期的近期疗效与治疗效果无关。结论:经皮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是治疗原发性肺癌的有效方法之一。肺癌的病理类型、生长部位、血供类型和灌注次数等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DSA与CTA诊断前、后交通动脉瘤的优缺点。方法:30例脑出血或单侧动眼神经麻痹而疑有前、后交通动脉瘤的患者进行DSA和CT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前、后交通动脉瘤的检出率及显示动脉瘤瘤颈、瘤体、钙化、血栓的优劣。结果:12例前交通动脉瘤DSA与CTA检查阳性率均为100%。18例后交通动脉瘤,DSA检查阴性1例,可疑2例,阳性15例,阳性率为83.33%;CTA检查阴性1例,可疑6例,阳性11例,阳性率为61.11%。CTA对前交通动脉瘤瘤颈、瘤体、钙化、血栓的显示优于DSA,对后交通动脉瘤与DSA差别不大。结论:CTA对前交通动脉瘤的敏感性达100%,对后交通动脉瘤诊断尚不能代替DSA,DSA与CTA两种检查方法互补可提高动脉瘤,尤其是后交通动脉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作者复习了9例因中心静脉导管所致的上腔静脉穿孔的病人。作者见到,诊断穿孔前4小时至7天,6例胸片显示导管的顶端轻度弯曲,其中4例见于侧位片,2例正侧位均可见。其中4只是单腔导管,2只为双腔导管;未见顶端弯曲的另3例2只双腔导管,一单腔者。上腔静脉穿孔与导管类型无关,但与穿刺进路密切相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成90°,导管经左头臂静脉和左颈静脉置入达腔静脉必须拐向右侧,导管的顶端可能位于右侧壁。本组病例中有3例导管贴在右侧血管壁上。未固定的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联合肝素治疗下肢慢性缺血的作用.材料与方法采用切除左侧后肢股动脉方法制作兔下肢慢性缺血模型.18只兔随机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B、C为治疗组,分别经肌肉注射bFGF 10 μg 5 ml mM Tris缓冲液、bFGF 10 μg 5 ml mMTris缓冲液 肝素1000 U.处死前行血管造影、毛细血管密度检测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治疗组血压显著高于对照组,C组高于B组.治疗组可见丰富的侧支血管形成,微血管密度和微血管/肌纤维束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C组明显高于B组.结论 肌肉注射bFGF能有效促进缺血肢体血管新生,是治疗下肢远端缺血性病变有效方法之一.肝素对bFGF具有协同促进作用,可显著增强其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6.
1964年,Dotter和Judkins首先描写了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TA)。应用同轴导管系统治疗四肢动脉硬化病变。自1947年Gruntzig介绍双腔球囊扩张导管以来,PTA技术广泛应用于髂动脉、股动脉、肾动脉及冠状动脉等。Novelline提出PTA技术可应用于全身血管系统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临床实践证明它是一种治疗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十分有效的方法。PTA治  相似文献   
7.
18例危重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的护理要点,进一步提高临床效果。方法术前全面评估病情,加强血压、周围动脉搏动、疼痛观察及护理,做好心理护理,术中密切配合,术后监测血液动力学,预防感染,肾功能不全、内漏等并发症观察与护理。结果18例患者均在全麻下成功施行了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15例痊愈,3例好转。结论通过主动脉夹层的术前、术中、术后观察与护理,对于手术顺利进行、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431例全脑血管造影,探讨颅内血管病变用DSA全脑血管造影的价值。材料和方法:92年至96年行DSA全脑血管造影431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置管行选择性或/和超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前交通及后交通动脉瘤经显微神经外科证实。结果:动脉瘤155例,血管畸形76例,占位性病变48例。颅内动脉瘤发生在大脑前动脉系统为42.58%,而前交通动脉瘤为大脑前动脉系统的74.24%。颅内动脉瘤为全脑血管造影阳性发现的首位,其次为血管畸形,颅内占位。本组阴性率为25.75%。结论:CT、MR发现颅内出血或血管畸形时,不一定全脑血管造影有阳性改变。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4例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行PTA治疗,在PTA前后直接测试血管狭窄局部血小板粘附率和聚集率等指标,并对其进行比较。PTA后患者血压由205±35/114±14mmHg下降至162±16/92±5mmHg(P<0.05),局部血小板粘附率为53.9±2.0%,高于PTA前的45.1±2.6%(P<0.05)。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由PTA前的54.7±9.4%上升至64.8±5.7%(P<0.05)。上述数据初步表明PTA后血管狭窄、局部内膜受损,活化了血小板功能。血小板因素在PTA后血栓形成以至再狭窄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地位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介入放射学与有关科室间、医患之间的相互合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回顾性总结了十年间1806例介入诊疗中介入组之间、介入科与相关科室之间、与领导及患者之间相互配合的体会,报道如下。在介入放射诊疗操作过程中及术后,介入放射科之间的相互合作十分重要。尤其是难度较大的超选择性血管造影或介入治疗,仅靠个人的操作技术难以成功。术者与助手之间,台上与台下之间的密切合作,可使超选择性血管造影及难度较大的介入治疗获得成功,术中及术后随时可能发生的合并症及时得以控制,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