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孤立性皮质下梗死的病灶位置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我院入院诊断为孤立性皮质下梗死的患者,依据梗死位置不同将患者分为近端梗死组和远端梗死组。在入院当天及之后3 d内对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若入院后72 h内NIHSS评分增加2分或以上,我们称其发生了END。比较这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以及END的发生率,最后筛选出初期预测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符合入组标准的有422例,其中239例近端梗死组中有68例发生了END,183例远端梗死组中有13例发生了END。END组的年龄、男性比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卒中史、近端梗死、载体动脉狭窄率均显著高于非END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男性、卒中史、近端梗死、载体动脉狭窄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近端梗死的孤立性皮质下梗死患者更易发生END,应引起临床上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神经烯醇化酶(NSE)、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在血栓形成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血栓形成致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纳入脑梗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纳入对照组;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再将脑梗组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亚组。检测各组Hcy、NSE、hs-CRP、vWF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脑梗组的Hcy、NSE、hs-CRP、vW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亚组、中度亚组、重度亚组患者的例数分别是46例、40例、34例;中、重度亚组的Hcy、NSE、hs-CRP、vWF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亚组(P<0.05);重度亚组的Hcy、NSE、hs-CRP、vWF水平均明显高于中度亚组(P<0.05);Hcy、NSE、hs-CRP、vWF水平与血栓形成致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栓形成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cy、NSE、hs-CRP、vWF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正相关,对血栓形成致急性脑梗死疾病筛查以及病情评估可能有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金属基质蛋白酶-10(MMP-10)和钙结合蛋白β(S100β)的血清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ACI患者135例为ACI组,根据NIHSS评分分为轻度损伤亚组、中度损伤亚组和重度损伤亚组,以健康体检者122例为对照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2组血清NSE、MMP-10、S100β的含量,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的方法研究3种指标含量和NIH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CI组的NSE、S100β、MMP-1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ACI组中,随着NIHSS评分的增加,血清NSE、MMP-10、S100β含量随之增加(P=0.000)。ACI组中,血清NSE、MMP-10、S100β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46,P=0.032;r=0.62,P=0.017;r=0.79,P=0.025)。结论:血清NSE、MMP-10和S100β水平在ACI患者中显著升高,且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中血清胱抑素C(cystain C,Cys C)、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00名,并选取同期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对照者80名,测定所有受试者的血清胱抑素C,hs-CRP及D-二聚体的水平,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受试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加以分析评价。结果:脑梗死组血清胱抑素C、hs-CR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1及P<0.05),病例组中不稳定斑块组中血清胱抑素C、hs-CRP及D-二聚体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P<0.01及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hs-CRP及D-二聚体水平升高不仅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关,还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及稳定性相关,临床中应早期监测,早期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低剂量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频发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效果、近期预后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3月我院频发高危TIA 132例,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低剂量rt-PA(0.6 mg/kg)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3例和B组[标准剂量rt-PA(0.9 mg/kg)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9例。比较2组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凝血指标变化,2组近期预后及治疗安全性。结果 2组总有效率、复发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2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较治疗前逐渐升高,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较治疗前逐渐下降(P<0.05)。A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 低剂量(0.6 mg/kg)rt-PA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改善频发高危TIA患者神经功能、凝血指标、近期预后方面较为理想,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对颅内静脉窦血栓误诊1例分析如下。男,43岁。因“右下肢麻木无力1个月,头晕头痛1d”于2008—08—06入我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坐位起立时自觉右侧肢体麻木无力,以右下肢为重,无头痛及头晕,就诊于地方医院,疑为“脑血栓形成”,予改善循环治疗,无明显好转。入院前1d晨起后无明显诱因出现烦躁不安,易激惹.双手舞动,前胸部抓伤,伴头痛头晕及恶心,未呕吐,无发热。既往体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