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化口腔清洁措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是机械通气治疗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它使机械通气患者病死率上升,明显延长患者机械通气时间。VAP的发病率与口咽部的革兰氏阴性菌的定植相关。有效的口腔清洁是预防VAP 的重要途径。我院综合ICU 2003年8月-2004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微泡增强多普勒超声技术(microbubble-enhanced ultrasound,MEUS)在锁骨上动脉穿支皮瓣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5月至2013年10月,术前对20例26个皮瓣先采用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血管探查,在此基础上再行MEUS检测定位锁骨上动脉穿支血管,判断并归类锁骨上动脉穿支类型,选取管径粗、流速快、蒂部长、旋转点近的穿支血管设计皮瓣.术后对有无造影剂相关并发症及皮瓣存活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在常规彩超下探测出来自锁骨上动脉的穿支共37条,穿支管径0.5 ~0.8 mm,平均(0.6±0.1) mm;超声造影增强后,穿支血管的血流信号明显提高,探查到48条血管(P<0.05);同一血管在MEUS下的平均管径为(0.7±0.3) mm,常规彩超下为(0.6±0.1) mm,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MEUS和三维重建结果显示,锁骨上动脉前胸支在65.4%(17/26)的皮瓣中管径大,血流稳定,可以作为穿支皮瓣的优势血管.26个皮瓣术前定位的穿支在术中均获得证实,并有25个采用了术前定位的血管作为血管蒂,1个由于术中发现穿支细、蒂部短而改用扩张的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仅有1例发生造影剂相关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胃纳差等胃肠道反应,未予治疗,1d后自行好转.术后随访3~16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结论 锁骨上动脉作为进入皮瓣的终末支血管,存在不同的穿支类型.MEUS作为一项准确、可靠的术前探测手段,可应用于锁骨上动脉穿支的术前定位,以选择优势血管而设计最佳皮瓣,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1例小儿格林-巴利综合征致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一种免疫介导性周围神经病,亦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常发生于青壮年及儿童,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消化道如感染腹泻等前驱症状。临床表现主要有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腱反射消失,脑神经损害,呼吸肌麻痹。2004年6月13日,我院收治1例13岁小儿格林-巴利综合征因呼吸肌麻痹引起呼吸衰竭致急性心肌梗死患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大鼠骨髓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体外培养、诱导分化及鉴定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Wistar大鼠骨髓中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并在诱导培养基(EGM-2MV)中培养,贴壁筛选法分离,诱导分化为EPCs;观察EPCs的生长分化过程,对其形态、表型、功能加以鉴定。结果培养3 d,细胞贴壁较为完全,第4天换液后,细胞呈现克隆样生长,第7~8天形成类似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呈现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诱导培养第7、10天的贴壁细胞CD34、Flk-1及CDl33染色均呈阳性;荧光显微镜下观察,DIL-ac-LDL和FITC-UEA-1双荧光染色的细胞数占贴壁细胞数的75%以上。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培养液中贴壁培养,可以扩增出具有典型特征的EPCs。  相似文献   
5.
活体生物发光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成像技术,是利用荧光素酶在活体内的可检测性、可视性和持续表达性,以暗视野CCD(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偶联设备)相机系统为基础的一种成像技术,它能有效地对报告基因标记的实验对象进行实时、原位的观测.可在完整的体内环境中快速获得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4(TRPV4)激活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功能及内皮-间质转化(EndMT)的作用,并探讨TRPV4激活对大鼠穿支皮瓣血流灌注和成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第3~6代HUVEC进行实验,分为0.5 μmol/L 4α-佛波醇12,13-二癸酸酯(4αPDD)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2月9—27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第5批援鄂医疗队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院区收治的51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7例,女24例;平均年龄为68岁,年龄范围为36~86岁。所有患者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进行治疗。观察指标:(1)患者临床资料。(2)肝功能及肝功能损害治疗情况。(3)肝功能损害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1)患者临床资料:51例患者中,新冠肺炎普通型21例,重型19例,危重型11例。31例伴有≥1种慢性疾病史,20例无慢性疾病史;13例有饮酒史,38例无饮酒史;7例有肝炎病史,44例无肝炎病史;入院时5例存在感染性休克,5例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41例无休克和SIRS。51例患者体质量指数为(24±3)kg/m2、发病至入院时间为(13±5)d、体温为36.5℃(36.0~38.1℃)、心率为82次/min(50~133次/min)、呼吸频率为20次/min(12~40次/min)。51例患者入院24 h内白细胞计数为6.3×109/L(2.2×109/L^21.7×109/L)、肌酐为75μmol/L(44~342μmol/L),B型钠尿肽为214 ng/L(5~32407 ng/L)。(2)肝功能及肝功能损害治疗情况:51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31 U/L(7~421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29 U/L(15~783 U/L),γ-谷氨酰转移酶为36 U/L(13~936 U/L),碱性磷酸酶为76 U/L(41~321 U/L),直接胆红素为4.9μmol/L(2.6~14.3μmol/L),间接胆红素为5.8μmol/L(2.6~23.9μmol/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37.2 s(30.9~77.1 s),凝血酶原时间为13.9 s(12.5~26.7 s);51例患者上述指标异常比例分别为47.1%(24/51)、47.1%(24/51)、35.3%(18/51)、13.7%(7/51)、7.8%(4/51)、2.0%(1/51)、21.6%(11/51)、19.6%(10/51)。51例患者中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发生肝功能损害分别为10、9、10例。51例患者中22例肝功能正常(其中1例入院24 h后发生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29例肝功能异常(其中9例入院24 h后发生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7,P<0.05)。(3)肝功能损害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冠肺炎临床分型危重型是影响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优势比=10.000,95%可信区间为1.050~95.231,P<0.05)。结论伴有肝功能损害的新冠肺炎患者呼吸衰竭发生率增加。新冠肺炎临床分型危重型是影响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促进预构皮瓣血管新生作用上的差异,探讨EPCs移植提高预构皮瓣存活面积的可行性.方法 分离雄性Wistar大鼠(45只)一侧股血管柬,转位植入腹部皮下,建立预构皮瓣实验模型.将体外诱导分化的EPCs(组Ⅰ,n=15)和VEGF(组Ⅱ,n=15)分别注射于皮瓣局部,对照组仅注射PBS溶液(组Ⅲ,n=15).4周后形成以植入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原位缝合;术后7 d对皮瓣存活率、血管密度计数进行检测.结果 组Ⅰ、组Ⅱ、组Ⅲ的皮瓣存活率分别为(87.26±10.13)%、(66.13±9.9)%、(55.59±13.06)%,组Ⅰ分别与组Ⅱ和组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微血管密度分别为:(38.67±9.52)个/mm~2、(25.83±6.33)个/mm~2、(26.5±5.61)个/mm~2(P<0.05).结论 EPCs促进预构皮瓣血管新生的作用优于VEGF,局部应用骨髓来源的EPCs可以有效地提高预构皮瓣存活面积.  相似文献   
9.
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线经典药物, 在大多数瘢痕疙瘩的联合治疗中均有应用。然而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瘢痕疙瘩有效率低、治疗后存在瘢痕疙瘩复发等,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近年来, 许多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影响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疙瘩效果的因素及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基于此, 该文综述了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疙瘩的机制和影响其疗效的因素, 探讨了提高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的方式, 旨在为改进糖皮质激素相关诊疗方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头皮扩张皮瓣的扩张期进行激光脱毛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到2015年4月,选择22例应用头皮扩张穿支皮瓣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在注水扩张期使用半导体激光进行脱毛治疗。结果 22例患者均完成了扩张器置入-注水扩张-激光脱毛-转移修复的序贯疗程。转移修复术后皮瓣均存活,19例皮瓣表面无明显粗长毛发,2例皮瓣仍有少量毛发残留,1例发际边缘小面积秃发。1例患者在激光治疗后出现水疱,1周后自愈,未观察到长期并发症。结论 激光脱毛技术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头皮扩张穿支皮瓣的制备过程,改善皮瓣修复术后患者面部外观,提高手术满意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