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检测血清CEA、CA199、CA72-4、CA242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胃癌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清中CEA、CA199、CA72-4、CA242的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胃癌组患者血清中CEA、CA199、CA72-4、CA242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任意组合的联合检测中,胃癌患者的加权值之和也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对照组的加权值之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EA、CA199、CA72-4、CA242四项联合检测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89.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中CEA、CA199、CA72-4、CA242可提高胃癌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解椎-基底动脉缺血病人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改变。方法:使用美国Bio-Logic公司生产的诱发电位仪对98例椎一基底动脉缺血的病人进行检查,结果:在异常的听觉诱发电位各项指标中,I-III、III-V、I-V波间期(LPL)延长最为敏感,异常率为65.2%,其中又以III-V波间期延长为,其次为III-V/I-III〉1及波形改变,异常率分别为59.1%和53.0%,同时本检查还显示一侧耳异常较双侧耳更为常见,结论:脑干听诱发电位的测定对椎一基底动脉缺血病人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密度(PSAD),总PSA(tPSA),游离PSA/总PSA(fPSA/tPSA)的ROC曲线分析,进一步探讨三者在前列腺癌(PCa)"诊断灰色带"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tPSA在4~10ng/ml之间的前列腺增生(BPH)患者92例、前列腺癌患者36例。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tPSA和fPSA,经直肠超声(TRUS)测定前列腺体积,计算fPSA/tPSA和PSAD。比较BPH组和PCa组间tPSA,PSAD,fPSA/tPSA各指标的差异,分析各指标在ROC曲线下的面积、各指标的诊断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PCa组血清tPSA与BPH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P>0.05),PCa组血清fPSA/tPSA较BPH组降低(P<0.01),PSAD检测值均较BPH组升高(P<0.01)。tPSA,fPSA/tPSA比值,PSAD在ROC曲线下的面积从大到小为PSAD>fPSA/tPSA>tPSA。在诊断敏感性相同(84.6%)情况下,PSAD诊断特异性(72.5%)明显高于fPSA/tPSA比值的诊断特异性(45.5%)。当fPSA/tPSA比值,PSAD临界值分别取0.15和0.16时,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是69.2%和72.7%,84.6%和72.5%。结论当tPSA处于"诊断灰色带"时,PSAD和fP-SA/tPSA可以有效的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而且PSAD较tPSA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联合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0例,联合治疗组采用运动训练联合针灸疗法治疗,对照组单用运动疗法,治疗30d后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的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功量表(FMMS)评分、修订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有显著改善(〈0.05),联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0.05)。结论运动训练联合针灸疗法更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99mTc-MDP骨扫描和肿瘤标记物在不同组织类型肺癌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99mTc-MDP骨扫描和肿瘤标记物在初诊不同组织类型肺癌中的意义。方法:对165例初诊不同组织类型肺癌患者行99mTc-MDP骨扫描,并收集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标本,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4项指标的水平。结果:在初诊不同组织类型肺癌中,腺癌发病率为42.27%,腺癌骨转移发生率为35.90%,鳞癌骨转移发生率为19.44%;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均值在不同组织类型肺癌中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细胞角蛋白19片段在肺鳞癌、肺腺癌和病理类型不明的患者中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癌胚抗原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在肺鳞癌灵敏度较高,血清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125在肺腺癌的灵敏度较高,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血清癌胚抗原在肺鳞腺癌中的灵敏度较高,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糖类抗原125在小细胞肺癌的灵敏度较高,在组织类型不明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125有较高的灵敏度。选择4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肺鳞癌、肺腺癌、肺鳞腺癌和小细胞肺癌的阳性率均>75%。结论:在不同组织类型肺癌中,腺癌发病率最高,也最易发生骨转移,鳞癌次之;4种肿瘤标记物的特异度均较高,但灵敏度各不同。联合检测4种肿瘤标记物对不同组织类型肺癌的诊断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癌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CT)中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摄取水平与相应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 对14例胃癌患者术前进行PET-CT检查,测定肿瘤最大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ax),并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HIF-1α、COX-2和VEGF的表达,分析PET-CT的SUVmax与HIF-1α、COX-2和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SUVmax与HIF-1α、COX-2和VEGF表达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499、0.686、0.279,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胃癌组织HIF-1α、COX-2和VEGF表达量越大,PET-CT显像中18F-FDG摄取越多,浓聚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本对26例多发性硬化的病人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的测定。以观察三种诱发电位在多发性硬化病人中的改变。经分析发现,三种诱发电位在多发性硬化病人中异常率较高,可提供第二个或多发的亚临床的客观证据,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有辅助价值,且对了解病情和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8.
不同时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鸣飞 《浙江医学》2010,32(5):747-748
急性脑梗死作为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极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尤其是早期康复训练的介入大大改变了这种状况.本文选取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72例,分为两组,在不同时间内开始康复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99mTc—MDP骨扫描和肿瘤标记物在非小细胞肺癌分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56例初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99mTc—MDP骨扫描,并收集肺癌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血清标本,用化学发光法检测CEA、CA125、NSE和CYFRA21—1四项指标。结果:病人CEA、CA125、NSE和CYFRA21—1高于正常人(P〈0.01),并且随着期别进展,肿瘤标记物水平逐步升高。^99mTc—MDP骨扫描明确骨转移的占25.64%(40/156),Ⅳ期81例患者48.12%(39/81)发生骨转移。结论:^99mTc—MDP核素骨扫描可作为肺癌分期检查的筛查手段;随着肺癌病程的进展,肿瘤标记物CEA、CA125、NSE和CYFRA21—1的水平逐渐上升,^99mTc—MDP骨扫描联合肿瘤标记物在非小细胞肺癌分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康复疗效及脑网络机制研究。方法 选取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tDCS治疗,治疗4周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根据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表Barthel指数(B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检查评估患者治疗情况并分析该治疗方案对患者脑网络机制的治疗情况。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χ2=5.6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和下肢FMA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70、1.13、0.12,P均>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患者上肢和下肢FMA评分、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1.38、35.46、2.73,P均<0.05)。结论 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行tDCS能明显降低患者肢体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还可改善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部分脑网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